按照《三国演义》的说话,诸葛亮威武的近似于神,而庞统……只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似乎庞统并不足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骆驼一开始也这么想,但骆驼在看了一些史书后,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公元220年,是三国时期,相对让人悲伤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曹魏阵营先后失去了曹操、程昱、夏侯惇等人,而蜀汉阵营,则失去了关羽、黄忠、法正等人,东吴稍好一点,一线名人只挂了一个吕蒙……
在这一年里,蜀汉阵营里还死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的名字叫彭羕,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父母未详,子女不知的路人甲。三国的历史上,之所以给他留了一个位置,是因为他曾差点撬动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平衡。他最早在益州话事人刘璋手下打工,是一个看守打印机的小科员。因为他自认为有才,而且恃才傲物,所以……非常让同僚不喜欢。
他的同僚们,有心还他,就像刘璋打小报告,而刘璋是一个性格懦弱,且非常多疑的人。在听了风言风语之后,就把彭羕给抓了起来,并且把他颈部以上的体毛给全拔了,并且让他当了奴隶。他具体犯了什么错,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历史记录中,我们知道的是,彭羕身材高大,相貌也很英武,而刘璋又如此惩罚他,所以我推测……他可能被同僚诬陷……这些小事,我们就不再讨论了,让我们继续说正事。
换成一般人,受此侮辱,可能就要自宫以证清白了。但是彭羕没有,虽然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他一直默默地忍辱偷生,直到刘备入蜀。刘备入蜀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去喊刘备爸爸,因为那样太掉价,于是他去找了庞统,庞统在亲自考察过他的学识过后,就把他介绍给了刘备。刘备当时心怀天下,因此身边非常缺人,因此就收留了他。
因为有话事人的认可,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彭羕过得还比较如意。但是随着他官职的升高,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又忘了收敛,于是刘备开始疏远他。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刘备之所以知道彭羕表现不好,是因为有人向他打小报告,这个打小报告的人,正是和凤雏并列的卧龙——诸葛亮,诸葛亮说彭羕“心广志大”……陈寿这样写的原因,是为了直述其事,还是项庄舞剑呢?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接近二百字,通篇都是表扬,但是在最后一句话上,他却说诸葛亮连年打仗,都未全功,是因为诸葛亮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都已经懂得,听别人说话,尤其是表扬的话,一定要听“但是”之后的句子,或者最后的“点睛之笔”。有人可能会问,陈寿一个写书的,为什么会对人见人爱的诸葛亮,如此评论呢?
相信大家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都不陌生,如果真有读者不知道这件事……那么请您去问下度娘吧,我是一个有底线的人,绝不会因此而水字数。大家虽然知道马谡被诸葛亮给超度了,但是估计还有“一小部分人”还不知道,陈寿的父亲曾经就是马谡的手下,在马谡被超度时,一同去往极乐世界的还有陈寿的父亲,那么陈寿会因为诸葛亮是自己的杀父仇人,而故意去贬低诸葛亮吗?为了防止被喷,我就不说我的答案了。
我们再来说路人甲彭羕。在《三国志》接下来的描述中,彭羕因为被刘备疏远,而产生了怨念。他于是去找了刚刚升为“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向马超倒了一番苦水之后,他对马超说“刘备做人不地道,咱俩如果联手,未必不能做点什么”。马超一听之后,当时没接茬,等彭羕走后,他立刻去找刘备坦白了一切,然后彭羕被打入了大狱,再然后,彭羕写了一封信,向诸葛亮讨饶,再再然后,刘备接受诸葛亮的意见,处死了彭羕。
彭羕为什么不找别人,单找马超?彭羕写讨饶信,为什么是给诸葛亮,而不是给刘备?这都是小事,不重要,我们再说正事。
为什么诸葛亮很早就能看出,彭羕有“不臣之心”,而庞统却看不出,反而向刘备推荐呢?是因为凤雏真的不如卧龙吗?
在《三国志》中,曾有这么一段,大意是说,庞统曾经非常喜欢点评别人,而且往往把只拥有青铜水平的人,给鼓吹成拥有王者水平的人。于是他身边的人就问他,你丫是吃了回扣了,还是收了红包了,嘴巴怎么阔腰带还松呢?庞统微微一笑,然后解释说,这叫“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做会使原本只有青铜实力的选手,向着王者去努力,虽然他们未必全能当成王者,但是他们一定会有所进步。
由此可见,庞统并非不懂识人。而且在《三国志》中,还曾记录过一件事情。当时庞统还在东吴上班,很多人都因为他“慧眼识人”,而专程来拜访他。有一天陆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说他是偷橘子的小偷,但实际上……他还真藏匿过,不是他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为了带回家给他母亲)、顾劭(骆驼前天写的吴国宰相,就是他爹)等人来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评价。
他说陆绩是一匹有耐力的“驽马”,而顾劭则是一匹“驽牛”。有人就问庞统,你的意思是说,陆绩以后比顾劭更有潜力吗?庞统就解释说,“驽马”利在个人,而“驽牛”在功在大家。后来陆绩果然以著书成就了自己,而顾劭则赢得了为官得力,且知人善任的美誉。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庞统并非不聪明,而是不愿意用“小聪明”。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难得的人才,不是能征战沙场的将军,也不是一肚子弯弯绕的政客,更不是“事无巨细”都揽在自己身上的“贤臣”,而是善于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的伯乐……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