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因为分封制严重影响了官员们的权力,你是地方官,不仅要听朝廷的,还要听王爷的,这怎么办事呢?而且这么做,也极大地伤害了中央集权。
可是皇帝都是比较自私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够世代在地方上做土皇帝。皇位就一个,可诸侯国可以有若干个,于是李世民和朱元璋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将儿子们分封在外。
其中,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被改封吴王,并加封潭州都督,拥有地方上的军政大权。那么李恪这个人,到底有没有传闻中那么神呢?他真的最像唐太宗吗?
李恪和李治,分别是唐太宗和长孙无忌手里的筹码。
李世民虽然是皇帝,但是他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地方。他为什么要提拔魏征这类谏官呢?一方面他的确是要听取谏言,另一方面是为了平衡关陇集团的势力。
只有这帮草根集团逐渐进入朝堂,那么关陇集团的力量才能被打压下去,至少维持平衡。皇帝是最喜欢搞平衡的。
李世民虽然出身关陇集团,可是从他做了皇帝以后,他就不仅仅属于关陇集团了。他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培植草根集团也很重要。
与此同时,在选拔太子的事情上,李世民其实也跟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发生了很重要的摩擦。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在他心目中,只有三个人可以继承皇位,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
为什么?因为这三个皇子都是他妹妹生的,跟他有血缘关系。可是李承乾和李泰互相争夺皇位,结果都被李世民排除出了继承人的范围,因此长孙无忌只能强烈支持晋王李治。
可是李世民却偏偏要跟长孙无忌较劲,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太子李治,是个无能之辈,反观吴王李恪,却是个十分出色的人,因此他有改立吴王李恪做太子的想法,他的理由是吴王李恪跟自己很像。
这个想法还有意无意地透露给了长孙无忌,于是一场新的夺嫡之争就这么展开了。长孙无忌背后是整个关陇集团,你能扛得住?
最终在这帮人的连番炮轰之下,李世民还是选择了妥协,不再改立太子。其实动摇长孙家的势力,是李世民对关陇集团的一次挑战,结果挑战宣布失败。外面的仗好大,这家里的仗是最难打的。
李恪真的很优秀吗?
李恪的出身身份,其实也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皇帝。为什么?因为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氏。
玩哪儿?爷爷和父亲,带着一帮马仔,推翻了外公的江山,建立了自己的集团。这种事情怎么看都觉得很奇怪。
作为拥有前朝血脉的皇子,李恪想要成为储君,道路何其难也。因此就算长兄李承乾被废,次兄李宽过继给了他人,作为老三的李恪,想要当皇帝,也几乎不可能。
为什么?因为唐王朝的百官们是不答应的,这帮人可是以推翻大隋王朝为己任起家的,你现在大隋王朝的遗孤又跑回来做主子了,那我们还玩个球啊!回家种地他不香吗?
不过李恪这个皇子的表现,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贞观十一年,李恪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前往赴任,这个时候他才19岁,正是最贪玩的时候。
所以李恪在这段时间各种玩闹,结果被人家投诉,最终李世民撤销了他安州都督的职务,并且各种劝告李恪要学好,从此李恪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后来的李恪简直跟唐太宗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也开始察纳雅言,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把自己的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很有君主风范。
此后李恪又跑去坐镇宋州,在这里他的名声也很好,多次向唐王朝推荐贤才,在封地的治理上也游刃有余。因此唐太宗说:此子类我,并不是一句空头白话。
长孙无忌极力要除掉李恪,可见李恪对他和李治的威胁不小。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曾经摊牌讨论过储君的问题,李世民还拿出了李恪作为幌子来试探长孙无忌。可是他不知道,这么做是把李恪往火坑里推。
唐太宗去世以后,仁慈的唐高宗李治,给自己的兄长李恪加官进爵,不仅封他为太子太师,而且让他开府仪同三司,位列三公。
但是朝中大权,可以说都在长孙无忌手里。他带领的关陇集团,一度成为了唐朝最强大的政治集团。而李恪作为曾经夺嫡的对象,肯定会受到长孙无忌的打压。
于是在房遗爱谋反的案子上,长孙无忌动了手脚。房遗爱是房玄龄的儿子,也是高阳公主的丈夫。这两个人合伙联合了柴绍的儿子柴令武、薛万彻,打算发动政变废掉唐高宗,改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房遗爱谋反,坐子则与往还系狱。时吴王亦抵罪,高宗谓大臣曰:“朕欲从公丐叔及兄死。”兵部侍郎崔敦礼曰:“陛下虽申恩,不可诎天下法。”遂赐死。---《旧唐书》
这件事跟李恪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长孙无忌却偏偏让被抓以后的房遗爱供出李恪参与了其中,并且表示,如果供出李恪,就能够饶他一命。
结果房遗爱的确这么做了,李恪也因此遭受牵连,无辜被杀,年仅34岁。长孙无忌自以为除掉了政治上的最大障碍,其实他的对手,正在一步步朝他走来。
总结:武则天为李恪平反,诛杀长孙无忌。
太原王氏也是关陇集团成员,王皇后更是李治的原配。可是李治为了武则天,打算废掉王皇后,结果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这回他算是惹错了对手,因为武则天可不是好惹的。结果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许敬宗等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如法炮制一般,长孙无忌百口莫辩,最终被赐自尽。
长孙无忌死后,李治并没有被完全平反,一直到了神龙元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李恪才得到平反。
至于他为何一直被后人怀念,我认为主要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将李恪追认为自己的祖先,并且从李恪开始,将他的袭爵子孙都追封为了皇帝。毕竟唐朝王爷有若干,子孙后代都被追封为皇帝的可不多。
参考资料:《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