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68年到1429年,60余年时间内,明朝只听说过废除皇帝,没听说废除皇后的。
总得来说,明朝的皇后比皇帝更加通情达理,马皇后开了一个好头,后面的皇后有一个榜样,所以基本上都比较贤惠。
这个胡善祥,据说也是非常贤惠的皇后,她的被废让天下人同情,那么如此贤惠的皇后,为什么会被废掉了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胡善祥皇后是“包办婚姻”,她与朱瞻基没有感情基础,皇帝更加喜欢“活蹦乱跳”的孙贵妃
明成祖曾经下令为19岁的皇太孙朱瞻基选妃。
司天官经过占卜,居然说应在济河一带选择佳女。
于是,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三女儿,胡善祥便被选中了。
锦衣卫给别人的感觉,可能是阴险狡诈,事实上,这个胡荣却是一个“职居爪牙,而立心仁厚”之人。
后来,明成祖也见胡善祥比较“端庄贤淑”,便册立她为太孙妃。几年后,明成祖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
以朱瞻基为皇太子,胡氏为太子妃。不到一年,仁宗就病死了。
朱瞻基顺利继位,没有任何悬念的成为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史称明宣宗。
在妻、妾之间,朱瞻基宠爱的是美貌聪慧、有些狐媚手段的孙氏,所以当他登上大宝,按成例册太子妃胡氏为皇后时,立即又册孙氏为贵妃。
前朝贵妃有金册,却无金宝,明宣宗居然特命尚宝司制就金宝,赐给孙贵妃,使她享受同皇后一样的待遇。
后来的日子里,尽管胡善祥被册为皇后、但宣宗并不喜欢胡氏,而宠幸贵妃孙氏。胡氏虽然大度,但孙贵妃却并不知退让,一定要争当皇后。
朱瞻基架不住“枕头风”一阵一阵的吹,当然,这个在皇帝那里没有多少感情资源的胡善祥就比较悲催了!
其二、不受宠的胡皇后,十余年居然没有为宣宗生下儿子,在讲究“母以子贵”的皇室家族,胡善祥皇后的地位自然就会“摇摇欲坠”
胡氏又被册立为皇后,主要原因还是明成祖的命令,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况是皇爷爷的命令呢!
当然偶皇后胡氏的为人,也确实温柔贤惠,贞静端淑,出身于锦衣百户之家,也算得上是地方官宦之家的闺房淑女,当初也是小家碧玉,十分可爱。
虽然胡氏自幼被父母宠爱,但是家规教养非常严格,凡事都要遵规遵矩,出落得端庄大方。
她在容貌姿色方面,也不是没有“竞争力”,否则也不会为朱瞻基生两个女儿。
说明胡善祥,当年也是非常受宠的,可惜没有生下男孩子,没有皇子的皇后是最尴尬的皇后。
不管是马皇后,还是明成祖的皇后,特别是张太后,他们都有“嫡子”加持,所以根本不存在废后的隐患。
而胡善祥,接连生了两个女儿,也是她太不走运。
在讲究“母以子贵”的皇室家族,胡善祥皇后的地位自然就会“摇摇欲坠”了!
胡善祥之所以能够苦苦支撑着,还在于明朝皇帝没有废后的先例,以至于朱瞻基居然不知道怎么废除皇后。
为了让孙皇后上位,这个大明朝第一个废除皇后的皇帝,居然要跟胡善祥皇后“商量着办”。
皇帝答应胡善祥保持皇后的生活待遇不变,甚至于还有比未来孙皇后更加高的“座次”位置。
史书记载,胡善祥皇后因无子,再三恳求将皇后位让于孙氏,自己退居长安宫。
明宣宗朱瞻基“不忍从之,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
说白了,就是保留“前皇后”胡善祥的各种生活待遇不变。
其三、朱瞻基答应赐给了胡善祥一个“静慈大师”的尊号,张太后的朝会和宴会,把胡氏安排在孙皇后之上,这些条件促使胡善祥主动让出“皇后”的宝座
张太后一向喜欢胡善祥的品德,对她无故被废,深怀怜悯,所以常把她接到清宁官,每逢内廷朝会或宴饮,也总是把胡氏安排在孙皇后之上。
这个表面上是后来不得已的补偿,事实上可能是早就商量好的结果,肯定是当初让出皇后的条件。
与此同时,孙皇后已得了“皇后”的实惠,对此自然不会介意。
至于朱瞻基,为了表示对她主动退让的敬意,还特地赐给了她一个“静慈大师”的尊号。
胡善祥就这样在后宫孤独,而普通地生活了七年。
宣德九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太子朱祁镇即位为英宗。英宗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
胡氏对于这位惟一关怀体贴、保护自己的人去世了,十分悲伤,哭得死去活来。由于伤心过度,胡氏在次年,也就是1443年也去世了。
胡善祥被选为王妃,继而被立为皇后,是她一生的不幸,最终落得了个抑郁悲愤而死的命运。
胡善祥也是最幸运的“废后”。
天顺六年,孙太后病死。谥为“孝恭章皇后”,被葬于景陵。
明英宗最后这才得知,自己非孙氏所亲生,胡皇后被废也实在太委屈,于是在1463年追谥胡氏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下令为她专修陵寝。
综上所述,胡善祥皇后是“包办婚姻”,她与朱瞻基没有感情基础,皇帝更加喜欢“活蹦乱跳”的孙贵妃。
再则,不受宠的胡皇后,十余年居然没有为宣宗生下儿子,在讲究“母以子贵”的皇室家族,胡善祥皇后的地位自然就会“摇摇欲坠”。
最后,朱瞻基答应赐给了胡善祥一个“静慈大师”的尊号,张太后的朝会和宴会,把胡氏安排在孙皇后之上,这些条件促使胡善祥主动让出了“皇后”的宝座,这些就是她被“废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