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北京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
标志着明朝276年的历史结束了
这是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也是封建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一个朝代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
虽然国家取得到统一
但整个国家的经济是国穷民也穷
朱元璋巡视扬州时
只有三户人家
经过洪武、永乐、仁宣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
明朝逐渐发展到鼎盛时期
但随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明朝开始逐渐走了下坡路
又因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官员横征暴敛
等到“绣球”传至崇祯皇帝时
整个大明王朝已是积重难返
明朝的灭亡真如一些文章所说
是因为崇祯皇帝的个性和用人问题导致的吗
小编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至少他不是主要矛盾和原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朝灭亡呢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
崇祯皇帝剧照
灾民是如何产生的
在一些历史书籍中
说道灾民的产生是因为官员无休止的征税
打的农民是“血流盈阶”
农民实在无法忍受
于是乎走上造反的道路
如果崇祯皇帝免去赋税
是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吗
阅读大量书籍发现
赋税不是根本问题
崇祯时期北方的赋税比南方的轻
而灾民的暴动却在北方
最根本的问题原因
是因为崇祯初年
在中国境内出现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
受全球变暖和变冷时期的交替影响
对全球不同地区的降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7世纪明朝末年
北方地区的气候比较恶劣
又干又冷
从1601至1644年
出现过两次“八年大旱”
在河南境内
三年没有滴过一滴雨
李隆生在《晚明海外贸易研究》一书中
描述了当时的全球性危机
17世纪中叶是一个全球动荡的时期
法国、英国、莫斯科、中国、墨西哥
都发生了农民暴动
这些事件除了地区性的原因外
还有一个共同的因素
17世纪中叶的气候异常
导致了农作物数量的急剧减少
变成了一场大的灾难
发生饥荒、瘟疫和社会的动荡
明史记载
明末时候
陕西、河南等地发生特大旱灾
粮食没有收成
老百姓处在生死边缘
甚至出现易子而食
明末的社会情况不是什么赋税的问题
而是天灾造成无粮可吃
因而老百姓只能铤而走险
抢劫甚至杀人
“秦中大地,赤地千里”
崇祯皇帝为何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
经过明朝后期几位皇帝的糟蹋
大明已经出现了严重财政危机
连士兵的军饷都拿不出钱来
怎么有能力赈灾啊
崇祯四年
皇帝从国库拿出十万两白银给河南灾民救济
可是杯水车薪
无济于事呀
而地主阶级、官僚、商贾手里有钱
可他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毛奇龄《后鉴录》里写到李自成攻陷北京后
曾得到七千万的银两
“进拷索银七千万两,侯家十三,阉人十四,官十二,商贾十一,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赐剥殆遍,不及十万”
李自成的确得到白银七千万两
可这些白银不是从崇祯皇帝国库所得
李自成掠夺皇宫的说法
可能只是掩盖其罪行而已
流寇为何越剿越多
根据史料记载
明朝在平定内乱过程中
也取得好多次的胜利
崇祯六年
明军把流寇围堵在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已经走投无路
明军完全可以消灭他们
万般无奈之下
义军采取了诈降策略
上交投降名单
其中就包括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张献忠
明军相信了他们
由他们渡过黄河
扬长而去
史称“绳池渡”
李自成剧照
崇祯七年
五省都督陈奇瑜把李自成、张献忠
围堵在车厢峡
当时已经围困了几十天
李自成他们已经是饥困交加
没有粮草
死亡过半
也许不需要交战
只要把严峡谷的口子
李自成的人马必然覆灭
李自成再次诈降
结果是李自成的义军安然走出峡谷
和明军是揖让酣饮
易马而去
这种事情就让我们很是奇怪
为何明朝屡次上这种当呢
明朝的将领和崇祯皇帝那么傻呢
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崇祯皇帝剧照
首先是从皇帝到大臣
对这些叛军是有愧疚之心的
是因为朝廷无钱赈灾
才导致流寇作乱
把他们逼上梁山
其次是明朝的策略是能不杀流寇则不杀
由此可见
明朝上下在对待流寇这一问题上
始终是遵循这崇祯皇帝的意愿
才有了“渑池渡”和“车厢峡”
只是崇祯皇帝没有明白
义军一旦走上这条路
尝到这种生活以后
再让他们回归受管理
已经不可能了
即使衣食饱暖
也难以满足了
明末的自然灾害接二连三
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旱灾后又是疫情
而明朝没有能力来赈灾解救老百姓
那这些饥民
则成为义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明军吃空饷,战斗力弱化
首先我们读一段
崇祯:卿父子之兵几何
吴襄:臣罪万死,臣兵按册八万,核其实三万人
崇祯:三万皆骁勇敢战乎
吴襄:若三万人皆战士 ,成功何待今日?臣兵不过三千人可用耳
关宁军八万,实际才三万人,能打仗的才三千人
崇祯想调关宁军入关保卫北京
崇祯:若调入京城,需银两多少
吴襄:至少百万银两
崇祯:我内帑只有七万,即使搜集一切金银 最多二、三十万吧
关宁军
崇祯十六年
城中感染瘟疫较多
已经无兵可用
如果把关宁军调入京城
李自成打下北京是比较难的
可惜没有军饷银两
调防军队都不能实现
明朝初期
军费主要通过屯田制度
随着明朝强盛
天下太平
屯田制度已经废驰了
早变成农田
边境打仗
双方又来回的破坏
加之遇到连年灾害
军饷只能通过国库来划拨
明朝末
财政入不敷出
朝廷只能欠饷
由此而引发军队各种哗变
崇祯登基初期
袁崇焕还没有上任
就发生过宁远兵变
另外还发生的登州兵变
对明王朝打击甚重
因为这支部队
明朝配备了先进的大炮、火枪
他们从登州去支援辽东
行军中因粮食问题
一士兵和老百姓发生冲突
将领孔有德把士兵穿箭游营
大量士兵开始骚乱
最后发展成全军的哗变
最终这支部队归降了后金
宁远、登州这样的王牌部队都缺粮缺军饷
其他的部队可想而知了
甘肃巡抚梅之焕带领部队行军几千里保卫北京
结果安家粮都给发
士兵苦不堪言
行至安定县突然哗变
杀死将官
四散逃了
很多逃走的士兵
参加了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
反而攻打朝廷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和大臣并非认识不到问题
只是没有解决的能力
手中没钱没粮
李自成攻陷北京
推翻明朝
建立了大顺政权
一士兵拿来崇祯皇帝生前的圣旨
上面写道
“寇亦我赤子,亦抚之”
又说
“若肯归正,即为良民”
李自成发现国库里根本没有一两银子
此刻也许李自成才明白了
明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
小结:明末国家的危机实际是财政危机
因财政危机又导致军事危机
恶性循环起来
明朝灭亡是迟早的事
当明朝又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时
这隐藏的巨大危机突然暴露出来
明朝焉有不亡的道理
崇祯皇帝的个性和用人水平
绝不是明亡的主要原因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