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麟德元年(664)年,却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高宗李治竟要废掉武则天,还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诏书。这是怎么回事呢?先来看看正史《资治通鉴》的记载: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作威作福,专权擅势,李治想干的事情经常受到武则天的牵制,非常愤怒。正在此时,有个叫郭行真的道士被宦官王伏胜告发,说他进宫为皇后作“厌胜之术”,李治大怒,招来宰相上官仪商议废后,上官仪说:“皇后专权,天下人都不赞同,请废后。”于是马上起草了诏令。
武则天的密探充斥宫廷,得到消息立即赶到,向李治诉说。李治很羞愧,哄骗武则天说:“都是上官仪教我!”于是,武则天大开杀戒,将与此事牵扯和看不惯的大臣一网打尽。
《资治通鉴》包括《新、旧唐书》都认为这件事是由于李治懦弱的性格,面对武则天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导致失败。但是,我认为事情不一定是这样。
武则天剧照
因为:其一,李治能够打掉长孙无忌集团,证明李治并不是那么懦弱。其二,武则天理政始于显庆五年,李治犯了风疾,连眼睛都暂时失明,而太子李弘只有八岁。所以,李治才委托武则天处理朝政,是暂时的举措,最后的决定权在李治手里,史称“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武则天因政务处理得当,还受到李治的表扬。所以,不存在专权的情况。
那么李治为何又要废除武则天呢?我认为原因远没有那么复杂,是因为李治有了新欢!事情还要从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说起。
武则天与姐姐武顺关系很亲近。武则天成为皇后,姐姐武顺也沾了光,被封为韩国夫人。她经常带着女儿贺兰氏进宫探望妹妹,一来二去,李治便看上了这个俏寡妇,顺带连她的女儿也笑纳了。武则天也没说什么,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皇帝喜欢自己的姐姐与外甥女总比喜欢别的女人强。
但是韩国夫人没有享了几年福就去世了,李治封她的女儿贺兰氏为魏国夫人,把对她们母子的爱全部倾注到魏国夫人身上。这还不算,还想正式册封为嫔妃。
王皇后剧照
这一行为触动了武则天的神经,这个外甥女要干什么?到底是皇帝犯了迷糊还是外甥女有野心,难道她想像当年我搞掉王皇后那样搞掉我?
而且外甥女正当妙龄,武则天已经四十岁,在吸引男人方面,完全不是对手。所以,武则天的紧张是正常的,何况她向来就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对李治的提议,武则天极力反对,所以引来了李治的反感,李治也很冤:当时魏国夫人侍奉我你是同意的,如今给一个小小的嫔妃为什么又反对呢?
在皇帝与皇后发生矛盾之际,宦官王伏胜敏锐发现机会,为了讨好皇帝与皇帝新欢,便想了诬陷武则天与道士郭行真厌胜这么一个方法。于是,李治起了废除武则天的想法,并让上官仪起草诏书。
魏国夫人剧照
武则天知道消息后赶来见李治,至于她对李治说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很可能是将他们夫妇二人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作以陈述,用感情打动李治。而且,废皇后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牵扯到太子李弘与前朝格局。在这件事情上,李治过于感情用事了。于是,李治放弃了废后的想法,却将上官仪放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
可怜了这个刚刚担任宰相的上官仪,虽然诗文俱佳、才华横溢,但到底是个文人,对政治太不敏感了。非但没有劝服冲动的皇帝,而且比皇帝还冲动。结果因为皇帝的感情用事与思虑不周搭上了自己的命。
至于武则天大开杀戒,则是另一件事情:王皇后当年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立继子李忠为太子,虽然王皇后被废后,李忠乖乖交出太子位置,但对武则天的儿子,现任太子李弘来说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对手段向来毒辣的武则天来说,李弘的存在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魏国夫人剧照
而此次涉及废后一事的王伏胜与上官仪都是李忠以前的下属,所以,武则天一石二鸟,将李忠、上官仪、王伏胜三人打成谋反集团,被处以极刑。
通过这件事,李治虽然保住了小情人魏国夫人,但没有保住儿子李忠,你死我活的斗争在帝王之家本就司空见惯,加之李治的内向性格与武则天强悍的女强人作风,共同导致了这一结局。需要说明的是,李治的性格是内向而不是懦弱,内向是城府很深,不愿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懦弱是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的表现。何况,整件事本身就是由于李治的感情用事与欠考虑造成的。
李治别有新欢,冲动废立皇后,引发的后果超乎想象,只能为自己的任性买单。武则天展现了自己强悍的一面。从此,这个四十岁女人的地位再次提高,她与李治被中外并称为“二圣”。
浅见拙识,以就正于方家。
李治与武则天剧照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