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人砍伐唐太宗昭陵的树木,唐高宗怒而严惩,狄仁杰却出面劝阻

有人砍伐唐太宗昭陵的树木,唐高宗怒而严惩,狄仁杰却出面劝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158 更新时间:2024/1/23 9:25:04

转年(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狄仁杰又做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让人们为之咋舌。

事情是这样: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卫中郎将范怀义是负责守卫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的两名将军。这昭陵始建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当时,长孙皇后临终前要求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所以,陵墓以离长安城一百多里外的九嵕山为陵,由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担任总设计师,仿照长安城的建制而掘,后又加建了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李勣等功臣陪葬墓,共有近一百八十余座,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守卫陵墓,本身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儿。但看守这么庞大的一个陵墓群,有一个问题,就是由这陵墓群辐射所至的有效管理或守卫的面积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你可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可以按唐太宗所说:“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似乎哪儿都管得着,又似乎哪儿都不用管。真要管,这地方太大了,你的能力有限,也难管得上。也许,是基于这个界限的模糊性,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认为,昭陵的覆盖面积应该在整个九嵕山山脉内,即九嵕山山脉之外,就不属于昭陵的范围之内了。于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地指挥军士砍伐了好几棵九嵕山山脉附近的柏树,并将这几棵柏树当做建材建设军营用了。 要说,砍了就砍了,这几棵柏树既非九嵕山上所植,而且,这九嵕山包括九嵕山周围百里无不郁郁葱葱,长满了数不清的柏树、桧树、松树,用森林来形容也不足为过,这事儿如果没人提,根本就不算个事。

可是,偏偏,中郎将范怀义卫队中有一个侍卫军士在昭陵值班时违反了军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和这侍卫军士结下了梁子。

心怀怨恨的侍卫军士为了报复,潜入长安,锲而不舍地求见唐高宗,恶人先告状,说权善才对先帝心存不敬,故意派人砍伐昭陵的柏树,猥亵先帝,以泄不满。

说这些的时候,该侍卫军士的眼中带泪、脸带悲伤,声音充满了哀愁和伤感。

这还得了?!

唐高宗像被点燃了的炮仗,啪的一下,从龙椅上跳了起来,好你个无法无天的权善才,看老子不剁了你!

他一迭声的下诏令,将权善才下狱,交大理寺查明情况,严惩不贷。

大理寺诸官没能充分领会国家领导人的意图,还在一本正经地走法律程序,对权善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调查来调查去,嗨,不就是砍了离九嵕山几十里开外的几棵柏树吗?哪犯得上这么上纲上线?再者说了,就算按唐高宗所说,权善才真的是砍上昭陵陵区的柏树,依照大唐法律,也罪不至死啊。

大家一核计,都说,皇上发这么大的火,那就当是砍上陵区上的树来处理吧,判个撤职查办好了。

对,就撤职查办。

审判结果递交上来,唐高宗一看,马上拉长了脸,什么?才撤职查办?太轻了太轻了,朕如果不砍下权善才的狗头,天下人还不戳着朕的脊背梁说朕对先帝薄情寡义、说朕是个不忠不孝的大昏君?

不行,为了成就朕的孝义之名,最主要是的为了让朕能好好出一口气,权善才必须死!

唐高宗这么在乎孝子之名,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所心爱的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女人啊。儿子娶了老子的女人,在忠孝方面,可是要减分的啊。为了能把失掉的分加回来,高宗就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努力了,也特别忌讳别人说他不孝。

唐高宗将审判结果驳回,要求重审,并明确对大理寺作了指示:权善才大逆不道,斩立决!

大理寺诸官一看,傻了眼。

好吧,斩就斩吧,整个国家都是你唐高宗的了,您要斩谁和不斩谁还不得由您说了算?权善才,可不要怪哥们不讲义气,权善才,一路走好!

大伙儿一致通过,准备改判权善才为死刑。

可是,狄仁杰却忽地站了起来,说,国家的法度哪能因为君主一个人的心情说改变就改变?这也太儿戏了,我不同意!

不同意?大家大出意料,都不由自主地轻轻“嘘”了一声,愣愣的看着狄仁杰。

半晌,有人弱弱地说了一句,不同意,不同意你就找皇上说理去,犯不上要大家一起担待。

去就去,怕什么?!

狄仁杰面无惧色,气赳赳地上朝面圣,理直气壮对唐高宗说:“法是陛下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勃然变色,说:“权善才胆大包天,竟然砍伐了我父皇陵墓上的柏树,陷我于不孝,朕知卿乃好法官,然善才等终须死。”

狄仁杰据理谏争,一直对他爱护有加的大理卿张文瓘担心他吃亏,对他又是使眼色,又是跺脚,却均不能使他停止。

张文瓘看高宗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实在急得不行,便挥动笏板连连击打狄仁杰的后背,嘴里叫道:“朝廷之上不得放肆,快退下,快退下!”

狄仁杰置之不理,继续力争,还据经引典,列举了汉朝张释之办理高庙一案和曹魏朝辛毗引裾一事来劝谏高宗说:“自古以来,大家都说逆龙鳞、忤人主,犯颜直谏是最难做的难事,臣却不这么认为。这件事得分对象。如果劝谏的对象是、纣之类的暴君,那当然难了;而如果劝谏的对象是是、舜一类的明君,那就不难了。臣如今所劝谏的对象就是尧、舜一类的明君啊,所以用不着担心会遭受到忠臣比干所遭受到的诛杀。当年汉文帝时有人偷盗汉高祖庙堂里所贡奉的玉环,汉文帝要将偷盗之人处以灭族之罪,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帝要迁移冀州十万户将士家属以充实河南,辛毗引裾而谏,终被纳用。可见,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如果陛下不采纳微臣之言,微臣瞑目之后,到了阴间,当会羞见张释之、辛毗二人。”

狄仁杰的劝谏颇为巧妙,先拿桀、纣和尧、舜两种形成鲜明对比的正邪君主让高宗对号入座,然后又自作主张地把高宗捧上尧、舜同等高度的位置,让高宗拉不下脸面,再列举了汉文帝听从了张释之的劝谏、魏文帝也听从了辛毗的劝谏的事例,暗示高宗也是必然听从自己劝谏的明君,让高宗难以辩驳,却又发不起怒来,可以说,劝谏已经成功了一半。

但高宗还是不甘心,悻悻地说:“善才犯法在情理上不可宽容,按法律虽然不能判死罪,但朕恨之深切,须在法外将杀之斩杀。”

狄仁杰答道:“国家制定了法律,公之于众,无论徒刑、流放刑、死刑,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却强要判处死刑的?刑法如果失去了定则和标准,天下万民何所措其手足?陛下不听臣所劝,要一意孤行、随心所欲地改变法律,那就从今天开始吧。今日,陛下为了几株柏树就要杀掉一位将军,试问千年以后人们会怎么看待陛下呢?臣不肯奉诏杀权善才,是不能坐视陛下陷于无道啊!”

高宗再也无话可说,只好由大理寺维持了原判。

改日,高宗的怒气散尽,回头想起狄仁杰的话,越想越觉得狄仁杰的所说所做不无道理,于是,在朝廷上,当着百官的面,对狄仁杰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诏命史官将此事编入国史。又说:“狄爱卿为能为权善才一人而纠正朕的错误,难道不能为朕纠正治理天下的错误吗!”转授狄仁杰侍御史之职。

侍御史仍属从六品,但主要职责是纠正和检举百官的不法行为,并有权过问大理寺内存在的诉讼案件,责任重大。

到了任上,狄仁杰恪守职业操守,勤勉视事,心细如发,多次向高宗进谏,得到了高宗的赏识。

高宗在激赏和喜爱狄仁杰之余,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狄仁杰说:“爱卿能担任侍御史之职,说起来,还得感谢权善才啊。”

得到了高宗的器重,狄仁杰干劲更足,对工作更上心,对于朝廷上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不管在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都敢抓敢管。

有一个名叫王本立的左司郎中,因为会来事,特别能讨高宗的欢心,成为了高宗膝下宠臣。于是,仗着有高宗做靠山,他恃宠用事,横行朝廷,诸官侧目,谁也不敢招惹。

狄仁杰不信邪,遍访朝中文武,大量收集王本立的罪证,编辑成文,上呈高宗,要求高宗依法严办。

经过权善才一事,唐高宗嘴里虽然口口声声称大唐王朝是法治而非人治的法治大国,但,他的内心对王本立实在太喜爱了,不忍心看着王本立受委屈,一道手诏,下令对王本立法外开恩,既往不咎。

狄仁杰早料到是这样的结果,趁高宗朝会百官之时,当廷进谏,高声说:“即使国家的人才再贫乏,也不会缺少王本立这类人。陛下哪值得为了这等鼠辈而废置了国家的法律?如果陛下执意要赦免王本立,那就先将臣逐到疆外的无人之境去,以作后世忠贞臣子之戒。”

高宗内心大受震动,同意将王本立治罪。

朝野由此欢欣鼓舞,莫不为狄仁杰的义举大声叫好。

狄仁杰也一跃而成正义的化身,为人们所推崇。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曾是张无忌手下,那朱元璋称当皇帝后,张无忌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是张无忌手下吗,朱元璋和张无忌到底有关系没,朱元璋是和张无忌一个时代的吗

    张无忌是《倚天屠龙记》当中的主角,他的一生充满了励志,从一个无名小卒再到后来的盖世英雄。张无忌的成长大家都有目共睹,当时在张无忌身边也出现一个人。这个人甚至到后面还当上了皇帝。这个人就是朱重八,还是曾经是身为明教教主张无忌的手下。张无忌到最后放弃了教主之位和赵敏浪迹天涯,朱元璋还曾经篡夺教主之位,对

  • “消失”的四百年:从金朝到大清,女真人从哪来,又到哪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金朝女人长相复原图,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历史上的金朝女真

    不过大多数的关外部族都不足为虑,他们无法理解汉人的治国之道,只是一味地用暴力解决问题,所以在汉人缓过气来之后,他们也只能灰溜溜的收拾包袱逃出中原,甚至是在激烈的反攻中消失无踪。但有关外的女真部族却是个例外,它在历史上三番两次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无论是灭了宋朝的金国还是持续数百年的清朝,都是由女真

  • 朱元璋如何防止子孙腐化?宫内种菜走路穿草鞋,最后大明还是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大明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朱元璋死后几个儿子都去哪了,戏说大明朱元璋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渊之前给大家介绍过明太祖朱元璋告诫子孙不可得罪膳夫和栉工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广泛谈论。事实上,朱元璋是一位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的皇帝,不仅教子嗣如何为人处事,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也会教他们如何治家,以防止他们出现腐化蜕变的状况。▲明太祖朱元璋画像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中

  •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这期间他所做的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自成当皇帝18天是怎么算的,李自成是怎样当皇帝的,李自成当皇帝后都做了什么

    李自成虽然出生一个贫苦的农民人家,但他从小就机智过人,而且有着非常大的野心。在父母双亡以后,李自成便开始了漫长的奔波之旅,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他也逐渐成长了起来,成为了一个充满抱负和能力的人物。在投身军营以后,李自成先是投奔了闯王高迎祥的帐下,在不断的立功表现下,他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了高迎祥倍受信

  • 从神鸟到孝鸟,最后沦落为恶鸟,乌鸦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在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的乌鸦,乌鸦为什么被称为神鸟,北宋有百灵鸟吗

    但事实上乌鸦的形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丑陋的,甚至于在上古时期,乌鸦还是赫赫有名的神鸟,受尽了人们的崇拜,甚至在汉朝时期,乌鸦也是有反哺孝鸟之称的祥瑞,为天下孝子所尊崇。乌鸦的形象彻底沦为恶鸟是在宋朝时期,有很多人都奇怪,那样一个风雅柔和的年代,为何会把曾经的祥瑞之鸟抹黑成后世所知的那个样子呢?乌鸦

  • 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还是层出不穷?根本原因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上朱元璋杀了多少贪官,朱元璋杀过哪些贪官,朱元璋总共杀了多少贪官及其家属

    首先,在封建明朝时期,在朝做官的人员工资都非常低,完全不能负担起整个家庭的开支,因此,这些明朝官员大多数都是为了从中牟利,而真正脚踏实地的为平民百姓做实事的官员,少之又少。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员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群最多的无非是当地有钱的财主以及土地资源丰富的地主,这两类人表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因此财

  • 明朝最后一支死不投降的军队,首领是太监,若它在不会有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最后的军队去哪了,明朝最厉害的太监,明朝后期最厉害的五个军队

    不同的是,明朝并没有像多数朝代那样拿不出一支像样的卫国军团。明朝的军备废弛、缺兵缺饷是历朝历代中最严重的,但明朝依然有拿得出手的几支强悍军团。比如守卫辽东的关宁铁骑,比如孙传庭的秦兵,卢象升的天雄军,秦良玉的白杆兵等等。可以说,明朝面对后金和农民起义军的双线作战中苦苦支撑十余年绝非偶然。当然,明朝终

  • 明朝攻打后金时,为何每次只派十几万兵马,一波一波去送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派谁最有可能灭掉后金,明朝对抗后金,明朝多少兵马抵御后金

    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朝鲜之役和宁夏之役,从公元1592(万历二十年)达到了公元1598年,这两战基本耗尽了帝国最精锐的九边野战部队,李成梁的儿子,辽东总兵李如松也在1598年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之中阵亡,同时也宣告着震慑女真诸部落的李成梁一手打造的辽东铁骑退出了历史舞台。时间到了17世纪后,明帝国已经没

  • 明朝江南首富沈万三,帮朱元璋修长城极尽讨好,为何还是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与沈万三的真实关系,朱元璋与沈万三之间的恩怨情仇,朱元璋和沈万三的真正历史

    童年时期,大家大多都听过一个叫聚宝盆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沈万三中家里有一个不管放什么东西都能变成金子的聚宝盆。这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沈万三的家庭到底是多么的富有。一、古代首富沈万三像沈万三这种大商不仅会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还能在战乱时保持国库的充盈为战争更大的胜算。所以对于历朝的各位皇帝来说,有个

  •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她的被废让天下人同情,她为什么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历史上真实的胡善祥,胡善祥墓,胡善祥有孩子吗

    从1368年到1429年,60余年时间内,明朝只听说过废除皇帝,没听说废除皇后的。总得来说,明朝的皇后比皇帝更加通情达理,马皇后开了一个好头,后面的皇后有一个榜样,所以基本上都比较贤惠。这个胡善祥,据说也是非常贤惠的皇后,她的被废让天下人同情,那么如此贤惠的皇后,为什么会被废掉了呢?主要还是这么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