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洋枪队的首领戈登对程学启所说“在11月27日和29日两次战役中,我的官兵死伤太多,你们不能希望我可以打下苏州,太平军只要在那座长七码的大桥上称作抵抗,就可以把我们击溃,因此,我盼望李抚台尽力赞助谈判”。
面对着战斗意志极为高昂的苏州太平军守军,一生精于考量的李鸿章不得不耐下心来,比他更积极的则是戈登,他积极联络太平军降将事宜。李鸿章对此也表示支持,先是劝降了徐佩瑗,结果徐佩瑗联络叛降的过程中,被苏州太平军谭绍光侦破杀之。
此时,太平军中还有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天将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等有意投降,但他们很惧怕清廷会秋后算账,因此,屡次试探间终于决定投降。同治二年十月十八(1863年11月28日)“纳王”郜永宽派“康王”汪安钧与戈登、太平天国叛将程学启密谈。戈登作为担保人保证:保住性命的前提下给郜永宽二品武职,其手下各有封赏。
起初他们约定趁谭绍光上城观察敌情时不备,将他从城墙上推下,这样就可以活捉谭绍光。但因为谭绍光截获了戈登写的几封劝降信,叛徒们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死谭绍光。谭绍光的本部人马仅占苏州太平军的四分之一,因此,谭绍光正在合计如何既勤杀叛将,又能安抚绝大多数的太平军将士的军心。然而,未及想出,谭绍光即被杀害。
戈登
12月4日午餐后,在与谭绍光商议军情之时,八人下手杀害了谭绍光。紧随其后,八人迅速解决了谭绍光的亲信,苏州城被叛军掌控。5日,淮军进入苏州。然而令戈登和太平军叛将们没有想到的是,清军在接收了5万多名降兵降将之后却突然大开杀戒。
戈登听说这件事情后,拿着枪就要杀李鸿章,李鸿章连忙躲了起来。见找不到李鸿章,戈登下了最后通牒:李鸿章必须下台,否则将率领“常胜军”进攻淮军,将由“常胜军”占领的城池交回给太平军。与此同时,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朗也从上海赶到昆山,密商将“常胜军”的指挥权收到英方手中。李鸿章连忙请求好朋友英国人赫德出面向英方解释,最终此事不了了之。戈登的“常胜军”也被裁撤。
李鸿章解释了杀降的原因:投降的太平军有20多万人,郜永宽等人坚决要求要保留二十个营的武装,同时,要把叛降人员都给付实职。显然,这些要求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此,为防事变,只好杀了他们。左宗棠对于李鸿章的做法表示了不满,但在公开场合并未与其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