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与赵国的渑池之会,发生在什么地方?

秦国与赵国的渑池之会,发生在什么地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7 更新时间:2024/2/21 16:39:23

[var1]

图-秦赵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会盟地点在哪儿呢?

渑池,地处宜阳以北,原本是韩国领土,宜阳之战后归属秦国。

将会盟地点选在这个地方,秦昭襄王是作过反复推敲的,务求一次性与赵国结成同盟。

盟会的地点如果选择在秦国本土,显得对赵国不尊重而不能达成结盟目的,如果选择在赵国本土,则秦国会没有主动权,秦昭襄王没有把握与赵国顺利和谈。如果选择在蔺、离石这样被秦国攻战的赵国城邑,对于秦赵双方来说都算方便,也都不陌生,但是那样会让赵国大失面子,也不可取。

[var1]

图-航拍三门峡

将会盟地点安排在原韩国旧地,则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只不过赵惠文王的路程会稍显遥远。

从赵国邯郸到秦国渑池(河南省三门峡市),如果不登上南太行山过韩国的上党郡,那就只有一种路线。

从邯郸出发,南渡漳水,到达中牟,从中牟进入魏国,经过魏国的东郡后再一路向西穿越韩国。进入秦国国境后,还得南渡黄河才能到达渑池,一共要经过赵、魏、韩、秦四个诸侯的领地。

[var1]

图-秦赵渑池之会

赵惠文王带着蔺相如去渑池,而大将廉颇,则屯兵中牟接应。

为什么带着蔺相如呢,我们来看看几年前完璧归赵的故事。几年前,秦昭襄王派人到赵国,愿意用十五个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秦国咸阳宫殿,蔺相如打开装有和氏璧的宝椟,双手献上用锦袱包裹的和氏璧。

秦昭襄王展开锦袱观看,但见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成无迹,真希世之珍宝。秦昭襄王爱不释手,啧啧称奇,再传给左右群臣赏析,群臣看毕,高呼“万岁”。

[var1]

蔺相如手持和氏璧重宝,连退数步,靠在殿柱之上,睁开双目,怒气勃不可遏,对秦昭襄王道:“和氏璧,天下至宝也。大王欲得璧,请勿食言,以十五城作交换。若大王无信,臣将摔此玉碎于柱,臣宁死不使秦得和氏璧!”

羊皮地图奉上,秦昭襄王大手指指点点,将河东十五个城点出来,假意送给赵国。

蔺相如也假戏真做,拖延时间,指出和氏璧这样的重宝,应该斋戒五日后再郑重奉上,散朝后派人怀揣和氏璧,走小路回到赵国,史称完璧归赵。

护送军队方面,廉颇尽选军中精锐五万,在中牟驻扎,以备不测,这五万人个个百里挑一,身手敏捷。

为什么廉颇不护送赵惠文王到渑池呢?

[var1]

图-秦赵渑池之会

这里存在两个现实的问题,一是大军跨越魏、韩两国,兵力调遣和粮草运送极为不便。二是若出动大军抵达韩国境内,显得没有会盟的诚意,因此惹恼秦昭襄王,使赵国东西两面受敌,那就得不偿失。

赵惠文王这边,有禁卫军精锐五千,由前一年攻克齐国麦丘而威名大振的将军赵奢统领,浩浩荡荡向秦国进发。

为了以防万一,赵惠文王与廉颇、赵奢、蔺相如商议,临行前先立一位太子,以备不测。赵惠文王与赵威后非常恩爱,生了三个儿子。赵惠文王遵从祖训,立嫡长子赵丹为太子。

渑池,本是一座小城,因为这秦赵之间的会盟,一下子热闹起来。

[var1]

图-今天的三门峡东部,还有秦赵会盟台这个景点

盟会之上,一群能歌善舞的美女长袖飞舞,盟会就此开始。大国会盟,不会一上来就谈正事,先要预热,要喝酒,要暖身,要活跃气氛。

饮至半酣,秦昭襄王仗着酒气上脑,请赵惠文王鼓瑟一曲。

一曲完毕,秦昭襄王连连称“善”,得意忘形。秦国史官立即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令赵王鼓瑟。”

赵惠文王怒气填胸,蔺相如上前请奏秦昭襄王奏盆缻一曲。

秦昭襄王之所以要举行渑池之会,目的是与赵国结盟,因为秦国此时准备全力进攻楚国,秦昭襄王可不想赵国这样的豪强在背后捅上一刀。

因此秦昭襄王竟然答应击缻,而且毫不食言,立即击缻一曲。

蔺相如临时招来赵国史官,令其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var1]

渑池之会,蔺相如让赵王大长面子。赵惠文王感慨道:“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此番结盟,相如功最大,群臣莫及。”

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右上卿,位置还在廉颇的左上卿之上,这让勇将廉颇忿忿不平。

更多文章

  • 井陉之战,韩信兵不如赵多,将不如赵强,看韩信如何以弱胜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韩信在井陉之战中用了哪些战术,井陉之战韩信获胜原因,井陉之战韩信使用的战术

    [var1]韩信(剧照)从代国进入赵地,需翻越太行山,过井陉关。赵王歇与相国陈馀集赵国主力二十万,于井陉关,严阵以待。韩信正思索着灭赵的办法,侦查参谋报上得到的情报:赵国大将李左车提出,他带三万精兵于汉军后进攻,破汉军粮草,赵国其余主力于井陉关坚守不出。[var1]李左车(剧照)韩信听到后,心中暗呼

  • 秦灭六国一共花了九年,但是灭这一个国家就花了七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灭六国的时候还有多少个国家,秦灭六国的真实历史,大秦帝国秦灭六国

    [var1]赵国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国力大增。赵武灵王虽然在沙丘宫变中饿死了,但是赵国的国力却非常强大。战国后期,可以说都是赵国一个国家在和秦国对抗。而且赵国民风彪悍,非常善战。赵国还有名将众多,廉颇、赵奢、李牧、田单、乐毅等都在赵国待过,可以说赵国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var1]秦灭六

  • 康熙去孔子墓不愿跪拜,大臣盖住了墓碑上一字,康熙痛快跪下磕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通史康熙三跪九拜孔子,康熙为什么拜孔子,康熙到孔子墓前迟迟不下跪

    按照规矩,皇帝应该在孔子这位圣贤的墓前一跪三叩首。随行的大臣铺好地毯,摆好祭品,把康熙恭恭敬敬地请了出来,举办祭礼。本以为就是走个形式,没想到皇帝走到墓碑前皱了皱眉,然后就直接杵在原地一动不动。[var1]开弓没有回头箭,像祭祀这种庄严肃穆的事儿,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半途而废。皇帝这样做其实是件很失礼的

  • 战国三晋地区,从重义到重利,从节俭到奢靡,为何会发生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三晋和战国三晋,战国三晋形势图,战国中的三晋关系

    它就把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纯朴的关系统统破坏。[var1]它无情地斩断了那些使人依附于天然的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从重义到重利的变迁学者们对于春秋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总体而言,不外乎是“礼”

  • 成于法家,败于法家的秦国,严刑峻法下的利弊之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与法家相对的是什么学派,法家思想在秦国的典型实践是什么,秦国所推崇的法家思想

    秦朝的一统天下得益于法家的帮助,但它的覆灭也因为法家的严苛。后人评价秦始皇,常用暴秦来冠以之名,在今天看来,这种看法实属于偏见,对于有秦之功的士大夫,几乎无人因秦而逝,何来暴秦之言?[var1]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皆有不同之言,但法家在秦国的崛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家思想下秦国的兴亡公元前

  • 孔子的“孝”,小看家庭,大看国家,千年过去我们该如何看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的孝包括哪些方面,孔子论孝名言100句,孔子怎么看待忠与孝

    [var1]他们在某一领域或者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得到了人们的信服和尊敬。因此,在古代中国,圣人和名人往往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言行举止或留于青史,或流于传记,或经过人们口口相传,都会影响当时民众,甚至是后人的思想观念。儒家思想认为圣人应当协助统治阶级治天下,这也正好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

  • 秦国的崛起真的是商鞅变法吗?答案可能在这70年的历史空白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没有商鞅变法秦国能一统天下吗,商鞅变法时秦国的现状,秦国商鞅变法简介

    [var1]对于秦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叫商鞅的人,而商鞅变法分别是,1、土地私有,叫废井田开阡陌,只要自己种地的收成按照国家标准上交之后,剩下的全都属于自己,2、编户齐民,让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秦国的一颗“螺丝钉”,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我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3.二十等爵制,这项制度可

  • 一位落魄公子,为何春秋五霸中有四个都看好他?终成春秋最强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五霸谁最牛,春秋五霸的各个下场,春秋五霸的十大特征

    春秋五霸中谁最仁义呢?这个恐怕就要属宋国的宋襄公了。宋襄公曾经说过“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意思就是君子不杀已经受伤的人,不擒获已经头发发白的人。要说这五霸中最名不副实,被称为“蠢猪式仁义”的宋襄公了,毕竟他是五霸中实力最弱、最没号召力的。五霸之中最憋屈的当属秦穆公,秦国一直是有实力的,只不过地处西

  •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罕见公开发表对六国的评价,果然位置决定观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统一后怎么对待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现状,朕统六国天下归一是秦始皇原话吗

    随后嬴政迅速清除权倾朝野的相国吕不韦的党羽,并将吕不韦放逐,真正的成为了天下最强国的王。[var1]嬴政拥有了正高无上权力后,第一件事就是重新部署对六国战略,此后六国领土相继归入秦国彀中: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前229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赵名义

  • 司马师逼迫郭太后,废掉魏国皇帝曹芳,而司马师女婿是郭太后堂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师和郭太后关系,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司马师与曹芳关系

    在废掉曹芳之后,司马师在立新皇帝的人选上,与郭太后产生了争论。两个人的意见不一样,因为,选的人不一样。[var1]司马师想立曹据为皇帝,曹据是曹操的儿子,被封为彭城王。而郭太后反对说,彭城王曹据是他的叔叔,论起辈分,她是曹据的侄媳妇,如果曹据被立为皇帝,她的身份将非常尴尬。因此,郭太后主张立高贵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