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井陉之战,韩信兵不如赵多,将不如赵强,看韩信如何以弱胜强

井陉之战,韩信兵不如赵多,将不如赵强,看韩信如何以弱胜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22 更新时间:2024/1/20 10:24:17

[var1]

韩信(剧照)

从代国进入赵地,需翻越太行山,过井陉关。

赵王歇与相国陈馀集赵国主力二十万,于井陉关,严阵以待。

韩信正思索着灭赵的办法,侦查参谋报上得到的情报:

赵国大将李左车提出,他带三万精兵于汉军后进攻,破汉军粮草,赵国其余主力于井陉关坚守不出。

[var1]

李左车(剧照)

韩信听到后,心中暗呼不好,没有想到,赵国竟然有如此奇才。

赵军的这种打法,别说韩信灭赵的任务无法完成,可能连命都难保。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个李左车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之孙,正宗的将门之后。

这可如何是好,韩信第一次感到面对了极大的困难。

[var1]

韩信接到赵军情报(剧照)

一是地形险要。代地翻越太行山的是一条极为狭长的小路,小路的两侧是悬崖绝壁,小路的尽头就是井陉关。

二是兵力悬殊。灭代后,韩信的军队除了一些老弱,就是些补充的新兵,赵军则集中了全部的主力。

三是赵有良将。赵国这次竟然有个李左车,如果按照李左车的方式打,韩信的汉军肯定要没戏了。

[var1]

韩信陷入了沉思(剧照)

正当韩信一筹莫展的时候,侦察参谋又报道了新的情况。

赵国的国相陈馀,以“正义之师不用奇谋”为由,否决了李左车的方案。

韩信先是一惊,随即高兴地说道:“好,打得就是你这个‘正义之师’”。

韩信意识到,他马上可以动了韩信作战模式了。

赵军部属在井陉城外十里处,同一方向再向外十里有一条大河。

[var1]

井陉之战现地照片

韩信派一万多人依据水形,背水列阵。

然后再派一万人作为机动攻击部队。

最后,准备了两千轻骑兵,带两千面汉军军旗,部属在赵营附近隐蔽起来。

很快,韩信就发起了对赵军的攻击。

韩信先派一万机动攻击部队对赵军营发起攻击。

[var1]

韩信下达攻击令(剧照)

赵军一看,一万人的老弱骑兵,来攻击二十万人的营地,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鸡蛋碰石头”的现场版。

赵军营门一开,大军杀了出去。

汉军并不接战,转身就撤,按照韩信的部属,边撤边把旗帜和战鼓丢掉。

战旗和战鼓可是重要的战利品,赵军顿时队形全乱,都去抢汉军丢弃的战旗和战鼓。

[var1]

赵军(剧照)

汉军则迅速进入自己的阵地,做好与赵军决战的准备。

赵军杀至汉军阵前,汉军已经没有退路,此所谓背水一战,只有奋勇阻击。

汉军依水列阵,防御的正面并不开阔,赵军虽众却无法全部铺开,再加上汉军拼死力战,赵军战至傍晚仍然没有占到便宜。

赵军就约汉军,明日再战,随即撤军。

[var1]

背水一战

汉军不应,只是尾随其后。

赵军势众,也不驱赶。

谁知赵军撤到将至营门时,发觉整个大营已插遍汉军旗帜。

赵军以为汉军还有大部队已经占领赵营,前后夹击,可就不好办了。

马上朝两侧逃跑,赵军大乱,将领不停的砍杀逃兵都无法阻止溃势。

[var1]

井陉之战要图

汉军乘机发起攻击,各个奋勇,二十万的赵军主力最终被全歼,赵王歇被俘,相国陈馀死于乱军之中。

韩信下令,活捉李左车。

很快,李左车就被带到了韩信的大帐。

韩信马上亲自为其松绑。

[var1]

李左车被俘(剧照)

李左车为韩信的诚意所打动,为韩信攻打燕国再出奇招。

后来证明,韩信按照李左车的办法攻打燕国,燕国果然不战而降。

韩信还同李左车共同探讨了楚汉战争的形势。

令韩信非常震惊的是,李左车对楚汉战争的看法,竟然和自己有共同的认识,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var1]

韩信(剧照)

韩信心想,李左车不在一个合适的平台,如果在合适的平台,得到足够的信任和支持,他的作为绝不比自己差。

汉军已有大将军韩信,井陉战役后,历史对李左车的记载就非常的少了,所以后世只知有韩信,不知有李左车。

还好,李左车曾经在赵国做过广武君,著作有兵书《广武君略》传世。

更多文章

  • 秦灭六国一共花了九年,但是灭这一个国家就花了七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灭六国的时候还有多少个国家,秦灭六国的真实历史,大秦帝国秦灭六国

    [var1]赵国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国力大增。赵武灵王虽然在沙丘宫变中饿死了,但是赵国的国力却非常强大。战国后期,可以说都是赵国一个国家在和秦国对抗。而且赵国民风彪悍,非常善战。赵国还有名将众多,廉颇、赵奢、李牧、田单、乐毅等都在赵国待过,可以说赵国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var1]秦灭六

  • 康熙去孔子墓不愿跪拜,大臣盖住了墓碑上一字,康熙痛快跪下磕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通史康熙三跪九拜孔子,康熙为什么拜孔子,康熙到孔子墓前迟迟不下跪

    按照规矩,皇帝应该在孔子这位圣贤的墓前一跪三叩首。随行的大臣铺好地毯,摆好祭品,把康熙恭恭敬敬地请了出来,举办祭礼。本以为就是走个形式,没想到皇帝走到墓碑前皱了皱眉,然后就直接杵在原地一动不动。[var1]开弓没有回头箭,像祭祀这种庄严肃穆的事儿,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半途而废。皇帝这样做其实是件很失礼的

  • 战国三晋地区,从重义到重利,从节俭到奢靡,为何会发生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三晋和战国三晋,战国三晋形势图,战国中的三晋关系

    它就把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纯朴的关系统统破坏。[var1]它无情地斩断了那些使人依附于天然的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从重义到重利的变迁学者们对于春秋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总体而言,不外乎是“礼”

  • 成于法家,败于法家的秦国,严刑峻法下的利弊之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与法家相对的是什么学派,法家思想在秦国的典型实践是什么,秦国所推崇的法家思想

    秦朝的一统天下得益于法家的帮助,但它的覆灭也因为法家的严苛。后人评价秦始皇,常用暴秦来冠以之名,在今天看来,这种看法实属于偏见,对于有秦之功的士大夫,几乎无人因秦而逝,何来暴秦之言?[var1]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皆有不同之言,但法家在秦国的崛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家思想下秦国的兴亡公元前

  • 孔子的“孝”,小看家庭,大看国家,千年过去我们该如何看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的孝包括哪些方面,孔子论孝名言100句,孔子怎么看待忠与孝

    [var1]他们在某一领域或者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得到了人们的信服和尊敬。因此,在古代中国,圣人和名人往往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言行举止或留于青史,或流于传记,或经过人们口口相传,都会影响当时民众,甚至是后人的思想观念。儒家思想认为圣人应当协助统治阶级治天下,这也正好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

  • 秦国的崛起真的是商鞅变法吗?答案可能在这70年的历史空白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没有商鞅变法秦国能一统天下吗,商鞅变法时秦国的现状,秦国商鞅变法简介

    [var1]对于秦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叫商鞅的人,而商鞅变法分别是,1、土地私有,叫废井田开阡陌,只要自己种地的收成按照国家标准上交之后,剩下的全都属于自己,2、编户齐民,让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秦国的一颗“螺丝钉”,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我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3.二十等爵制,这项制度可

  • 一位落魄公子,为何春秋五霸中有四个都看好他?终成春秋最强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五霸谁最牛,春秋五霸的各个下场,春秋五霸的十大特征

    春秋五霸中谁最仁义呢?这个恐怕就要属宋国的宋襄公了。宋襄公曾经说过“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意思就是君子不杀已经受伤的人,不擒获已经头发发白的人。要说这五霸中最名不副实,被称为“蠢猪式仁义”的宋襄公了,毕竟他是五霸中实力最弱、最没号召力的。五霸之中最憋屈的当属秦穆公,秦国一直是有实力的,只不过地处西

  •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罕见公开发表对六国的评价,果然位置决定观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统一后怎么对待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现状,朕统六国天下归一是秦始皇原话吗

    随后嬴政迅速清除权倾朝野的相国吕不韦的党羽,并将吕不韦放逐,真正的成为了天下最强国的王。[var1]嬴政拥有了正高无上权力后,第一件事就是重新部署对六国战略,此后六国领土相继归入秦国彀中: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前229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赵名义

  • 司马师逼迫郭太后,废掉魏国皇帝曹芳,而司马师女婿是郭太后堂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师和郭太后关系,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司马师与曹芳关系

    在废掉曹芳之后,司马师在立新皇帝的人选上,与郭太后产生了争论。两个人的意见不一样,因为,选的人不一样。[var1]司马师想立曹据为皇帝,曹据是曹操的儿子,被封为彭城王。而郭太后反对说,彭城王曹据是他的叔叔,论起辈分,她是曹据的侄媳妇,如果曹据被立为皇帝,她的身份将非常尴尬。因此,郭太后主张立高贵乡公

  • 春秋外交家与战国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义,而战国重名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谋略家,春秋时候战国时候的外交家有哪些,战国时期的外交家叫什么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征伐出自天子的周礼遭到破坏,周天子威严不再,再也没有征召天下诸侯的能力,自此礼乐崩坏,诸侯王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国之间各行其是,相互称霸。此后,在短短的百余年间,诸侯国中相继出现了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闺闻、越王句践等霸主,他们为了争夺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