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风华:朱棣与当和尚的建文帝见了面,历史上有无此种可能性?

大明风华:朱棣与当和尚的建文帝见了面,历史上有无此种可能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498 更新时间:2024/2/8 13:15:28

在《大明风华》第17集,朱棣见到了当和尚的朱允炆,众人都担心他会下杀心,但最终他说了一句话:

“建已死,死在我攻进应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须再杀一个僧人?”

朱棣这句话跟明史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在很多影视剧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时空的爱恋》,朱允炆甚至都穿越到现代了。

而《大明风华》中朱棣和建文帝见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们也无法证实没有发生过。既然无法证实,那就可以推测或者猜想,毕竟很多历史的谜团至今无法解开,除非有重大的考古发现,

在我看来,朱棣占领南京城之时,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当时皇宫是着了大火,有可能烧死了建文帝,但由于当时没有什么DNA之类的技术,烧焦的尸体就无法分辨了,所以谁也无法判定事实。所以朱棣才对此很是怀疑,多次派人明察暗访,目的就是查明实情。

史料记载: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

如果建文帝还活着,那么是很有可能被找到的,皇帝富有四海,可以调动国家一切资源。加上各种暗地的特务机构,他们很擅于找人,况且建文帝不是普通人,比较容易被人发现或者察觉。

考古发现建文帝古墓

据说,建文帝得知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城,便打开朱元璋给他的保命香囊,从地道逃出了皇城,且朱元璋还准备了僧衣,让建文帝化妆改扮来掩人耳目。后世传说建文帝是跑到寺庙做了和尚,这也符合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

在福建宁德市上金坝村,有一处数百年的古墓,据考察,这座陵墓的确是明代的,陵墓有龙形雕塑和龙形纹路。在明代,这龙可是圣洁的象征,是皇家专用,平民百姓一般家庭绝不敢用如此纹路花样。

在墓穴附近,有一座寺庙名为支提寺,寺中长久保留这一件明代袈裟,袈裟上印有九条龙的图案,这些明显是皇家象征。这又印证了建文帝之后在寺庙落发为僧的传闻,而陵墓的墓碑上没有写墓主人的姓名,这是比较罕见的,可能源自保密的需要,毕竟当时朱棣还在全国搜寻建文帝的踪迹。

多处证据表明,此处墓穴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墓,间接证明了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隐居在寺庙中,存活了下来。

朱棣派人暗地搜寻建文帝下落

朱棣精明绝伦,且善于权谋,很少有人能骗得了他。朱棣曾派人两路寻找建文帝下落,一路是郑和,打着友好邦交的旗帜飘扬海外,实际上是寻找建文帝下落,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国外,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我们也不排除朱棣派出其他人等寻找,毕竟皇帝权力极大,哪怕是暗中寻找,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许在攻破京城之时,朱棣得到了确切证据,证明建文帝确实逃跑了。朱棣攻克京城之后,首先派人围住了皇城,想来建文帝想要从皇城直接出城相当困难。

史料记载:

“乃逊国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独从地道,余臣悉出水关,痛哭仆地者五十余人,自矢从亡者二十二士。”

或许朱棣找到了建文帝出逃的地道,这隐藏的暗道应很容易被人发现。另外朱棣还严刑拷问那些建文帝仆从,不排除有人经受不住严刑,透露了事情。如果找人找不到,那证明其逃走的痕迹肯定会有,一个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想来朱棣心里必定清楚实情,只是事关重大,必定不会对外言讲。

为了保密,朱棣安排了另一路,官员胡濙专门查找建文帝下落,官方的命令是要求胡濙去寻找张真人,也就是找寻仙人。这在古代也不算什么稀奇,找到找不到仙人并不重要,掩人耳目是足够了。

史料记载:

“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茫茫人海中就找那么一个人,可能有大致的方向,就算能确定个省级目标,找到也是极其困难的。在永乐年间,大明的人口应在大几千万之多,找一个人犹如海底捞针。

胡濙是朱棣极其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六朝老臣,做事谨慎周全,让胡濙做这种调查走访最为合适。不过胡濙带着多少人,还是他孤身前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保密,胡濙不能随便还朝,除非有特殊情况,就连母亲去世都不准回来,也可见这任务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有另一种可能,排除找建文帝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也许是朱棣告诉了胡濙一些秘密,当天皇宫着火,建文帝或死或逃,必定只有少数人知晓。

这种涉及政治的最高机密可能只有胡濙被告知,比如建文帝的逃走所带的物品,建文帝逃走的大概路线,或者建文帝逃走后的动机,这些事情如果被曝光,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身负要责的胡濙,知道了一些秘密,这也是不允许他随便还朝的原因之一。从永乐五年起,胡濙才被安排如此机密任务,源自此时朱棣的权位才得以稳定。

胡濙总共大概搜寻了14年,在我看来,他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搜寻的,按照朱棣的秉性,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

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突然还朝,此时朱棣还在宣府督战,胡濙到达营帐之时,朱棣已经睡了。吵醒睡梦中的皇帝,这罪过可大可小,如果不是极为重要的情报,朱棣不会连夜起来。

史料记载:

“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面见朱棣后,说了很久,推论来看,胡濙应当是找到建文帝下落了,或许他见到了建文帝,甚至说过话。如果是仅仅得知建文帝已经去世,或者得知建文帝下落,不应当交谈这么长时间。

在得知建文帝消息后,朱棣终于释怀了,朱棣靖难篡位天下皆知,得位不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文帝找不到了。刚刚继位的朱棣最怕的是他人抢他的江山,而威胁最大的就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在他处振臂一呼,那么响应者必定会有,这将成为朱棣的大麻烦。

所以朱棣一直心中不安,如果不能确定建文帝是死是活,他是不会安心的。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得知了建文帝消息,而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就去世了,从此也可以推论建文帝的事是他心头的结节。

有些人可以带着压力、疑惑一直活下去,因为这可能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而一旦疑惑得以解决,可能这个人就会因情绪剧烈变化影响身体状况。仅仅一年后朱棣就去世,这是不是跟建文帝的消息有所关联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

或许只有考古能发现更多的证据,才能揭开这段历史迷雾,而不论事实怎样,也不会影响朱棣对整个国家的旷世功勋。或许朱允炆看到了朱棣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或许他自愧不如,或许他甘愿就此安于现状。

更多文章

  • 多尔衮下令处死明朝忠臣,忠臣死前怒喊8字,刽子手听后跪地磕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有的人一开始面对死亡很淡然,但如果时间一长,心中便会冒出想要活下去的念头,虽说这是人之常情,但难免遭人鄙夷。可有的人从始至终便对劝降者允诺的高官厚禄不屑一顾,执意赴死殉国,这类人是值得尊重的。他的名字叫做左懋第,根据史料记载,他是一名很有才能的官吏。左懋第,字仲及,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虽然他的仕途一

  • 在当时的宋朝,包拯的官职到底有多大?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包拯在宋朝的官职,包拯最后是什么官职,包拯真实官职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与历史上其他牛人相比,年轻时他的仕途并不顺利。28岁才考上进士,获得功名,做了一方县令。那时候恰逢父母年迈,包拯又是个孝子。于是向朝廷申请,调任到了合肥做了个监税官。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之后,才算正式开始进入官场,接任了一方知县。包拯担任过的官职很多,当过御史、路

  • 大臣:我家井水变美酒,朱元璋好奇前往,走到半路察觉不对: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抄家,朱元璋抄家是什么意思,朱元璋抄家只有圣旨

    就拿朱元璋处置胡惟庸一案作为例子来看吧。胡惟庸早在1355年时就投奔了朱元璋,并且历任知县、主簿、太常少卿等等职位,在1370年的时候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一职,由此走入了明朝权力中心之地。1373年,右丞相汪广洋德行有失,嗜酒误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李善长便推荐胡惟庸为右丞

  • 大臣拥立崇祯堂弟继位, 太妃不同意, 她的评价预言其十几年后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崇祯皇帝对大臣的评价,崇祯皇帝和他的皇后关系好吗,崇祯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

    皇位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丢下了被农民军和清军反复蹂躏的残缺山河,但是尽管如此,明朝还没有完全死亡,还是要有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而这名义上就要落在朱元璋的子孙身上了,尤其是那些和崇祯皇帝血缘较近的朱元璋子孙身上。1645年和1646年,南明的最初两个政权失败了,二者的建立者分别是崇祯皇帝的堂

  • 大明风华结局朱祁镇错杀于谦,孙若微告诉他一个秘密,与徐滨终成眷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徐滨朱祁镇,孙若微与徐滨,大明风华徐滨和孙若微在一起了吗

    朱祁镇回到京城不过短短时间,却能召集人马帮自己夺回江山。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朱祁镇去瓦剌的这一年多并没有白白浪费,如今他已经学会了怎么去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可他依旧还是太年轻了,做了登基一来第一件错事,就是听信石亨等人杀了于谦,他是大明第一功臣,也是救自己的恩人。孙若微苦苦哀求朱祁镇,一定要保全于谦

  • 大明王朝:最悲不过海瑞妻子,从小灌输“标准答案”的教育害死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前面讲到了陈洪带着嘉靖帝的“好雨、明月”字条找到了裕王,裕王府众人商议之后,下了两条命令:一是速速召李时珍进京,给皇上看病,二是迅速给海瑞定了个秋后问斩,理由是顶撞圣上。但第二条命令是需要嘉靖帝进行死刑勾决的,等于是把选择权再次丢给了皇上。嘉靖帝的眼线遍布全国,自然清楚裕王府发生的一切,从而对陈洪进

  • 大明最后一条硬汉:史家说,他死了,明朝才算完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硬汉,从万历十五年看明朝的灭亡,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

    张煌言(号苍水)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宁波,是以一名被俘罪犯的身份。父老乡亲听到消息,纷纷出城观看,希望目睹这名坚持抗清近20年的孤胆英雄最后的模样。脑袋后面已经拖着长辫的民众,看见他头戴方巾,身穿葛布长衫,一身明朝衣冠,恍如隔世。大家不禁潸然泪下。浙江提督张杰,此前为了抓捕张煌言费尽心机,此刻他在衙署里

  • 埋葬在明朝500年的那十坛酒还能喝吗?喝了会发生什么?还好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墓里2000多年的酒能喝吗,明朝的酒可以喝吗,明朝都喝什么酒

    说到喝酒,估计很多小伙伴会立即来劲。其实,古代时大家就开始喝酒。很多人认为酒是放的越久,味道更佳,这是真实的吗?那曾经埋葬在明朝500年的那十坛酒还能喝吗?喝了会发生什么?一般来说,古代的大家族在离世后都会建造陵墓,里面还会放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所以每次一有陵墓被发现,考古学家总会发现一些想不到的事物

  • 因朱元璋苦求,张三丰为建文帝解难,永乐帝寻他13年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三丰跟朱元璋的关系,张三丰是如何帮助朱元璋的,朱元璋杀张三丰原因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皇太孙,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继位仅四年便被燕王朱棣起兵夺位,在“靖难之役”失踪,成为历史悬案。据《明史·恭闵帝》记载:“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建文帝)不知所终。”关于建文帝的失踪,因正史未见详载,一直是个难解的历史

  • 大明王朝:细思极恐,究竟是谁把裕王跟陈洪的对话传给了嘉靖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上一期我们讲了海瑞一家的遭遇,尤其的海瑞妻子,难产而死,命运实在是悲惨。我们继续把视角放回宫里,陈洪把裕王等人商议的结果汇报嘉靖帝时,嘉靖帝震怒:“朕问你,什么叫做‘好雨知时节’,什么叫‘海上生明月’?这些话你昨天为什么不向朕陈奏?”当时陈洪的脸色就变了,傻在了那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下,究竟是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