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也有很多帝王优待功臣的,比如秦始皇,把兵权全部交给了大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算和平过渡了。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和古代其他开国皇帝、明君相比,的确在对待功臣方面做得还是很到位的。李世民不仅不忌惮功臣们的功绩,甚至还设立了凌烟阁功臣画像,以此来纪念他们对大唐的贡献。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李世民这个人心胸的确很宽广,他心胸之广大非常人之所及,甚至我们可以说,李世民是千年难遇的一代伟大君王。在李世民之前,无数的君王在成就帝业后,为了提防手下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一般都会对功臣赶尽杀绝。就算不杀功臣,也会设置一步步手段将功臣调离权力中心,逐渐让其边缘化。
李世民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没有那么做,或者说,他不屑于那么做,也没有必要那么做。因为,李世民能力很强,政治天赋极高,根本就不怕手下人谋反。
谈到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他是公认的千古明君。的确,李世民在位期间对大唐所做的贡献是巨大了,在他的领导下,大唐的文治武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他给大唐王朝留下的家底极为丰厚。
可以说,李世民为开启大唐盛世打下了物质基础,他给后代君王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后代君王依靠这些可以完成百年过渡。
那么,李世民为大唐打下如此牢固的基础,真的是因为他的智商非凡,因为他的雄才大略吗?其实不然,初唐时期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繁荣昌盛,离不开辅佐李世民的一大批功臣和谋士。
有秦琼、尉迟恭、程咬金、李靖等帅才坐镇华夏,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谋臣为他出谋划策,还有刚正不阿的魏徽无时无刻帮他压制朝中不正之气。
李世民在位几十年可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能够驾驭如此高水平的人才,李世民自身的水平一点都不会差,李世民不仅要有大局观、全局观,他的才能甚至要比这些文臣武将更加全面。
是的,大家没看错,李世民的优势在于各方面的才能比较全面,特别是他与生俱来的政治天赋,是非常厉害的。李世民虽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帝王之学教育,却凭着自己的悟性,硬生生地研究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帝王之学,把驭人之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非常有魄力,这种魄力更多地体现在政治方面。无论是商讨国事,还是内务决策,李世民都能很好地把握局势,并虚心接受谋臣们给出的意见,最终会做出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式。
这种魄力从早期的玄武门之变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二。很多人觉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其实不然,玄武门之变是非常凶险的,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就不会是李世民了,更不会有唐太宗的美名。
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个危机哲学,考验的是李世民的谋略、决断、机智以及驭人之术。仅仅一个晚上,李世民就安排好了一切。在此之前,李建成为了杀李世民,可是筹划了很久,但最终还是被技高一筹的李世民反杀,由此可见,李世民的政治手段也是非常狠毒的。
这些功臣也在这次事变中看到了李世民的另一面,看到了李世民的可怕之处,更为可怕的是李世民竟然把李建成的后代都杀了,真可谓是斩草除根,为做大事不拘小节。李世民所做的这些,并不排除“杀鸡儆猴”的效果,这让大臣们明白,他们就算自己要谋反,也斗不过这个极为“冷血”的天才皇帝。
除了驭人之术外,李世民的军事才华也是非常厉害的,他在战场上的统御能力可以达到完美级别。在军事领域中,李世民的各项才能可以说是拔尖的存在,仅靠几千人就击败窦建德,还成功生擒了他。
突厥十万大军威胁大唐时,李世民靠着一人一骑,就敢独闯敌阵,靠着雄辩的口才,成功说服突厥退兵,在沟通过程中,李世民没有一丝卑躬屈膝的举动。
平定罗艺谋反,李世民也仅仅用很短时间就平定了这次叛乱,那时候,罗艺手底下可是有十几万大军,而李世民的精锐部队大多没动,只是带了少部分精锐和一些杂兵就击败了这个罗艺。
从种种方面来看,李世民文治非常厉害,武功更是强悍到没边,更别说身边的秦琼、尉迟敬德和程咬金是他的死忠,这三个忠臣是不太可能谋反的,靠着这三个猛将,李世民还会害怕打仗吗?
虽然说,李世民在东北作战时,的确也失利了一些,但那时候大唐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东北的渤辽国,他还得提防西北、西南地区的威胁,在东北地区出兵也不会是精锐部队。
因此,李世民靠着如此强悍的武功,手底下的功臣自然是没本事谋反,也不会去谋反,另外李世民给的待遇太好了,他们根本就没那个谋反的心思。
李世民是古代难得一见的贤君和明君,更是雄君,他根本就不惧怕功高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