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手下九大名将, 为什么秦琼排名靠后? 真相让人对他更敬仰

唐太宗手下九大名将, 为什么秦琼排名靠后? 真相让人对他更敬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721 更新时间:2024/1/30 8:34:53

看一看真正的历史而不是演义,就会发现隋末唐初诸侯争霸战中,总是活跃着瓦岗英雄,就是贞观之治的名相魏征、名将英国公李勣、鲁国公程咬金、郧国公张亮都出身于瓦岗寨,他们为大唐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立下不世奇功并名垂青史。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问:为什么没有我们最尊敬最喜爱的胡国公秦琼秦叔宝?

诸君切莫着急,笔者今天要写的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九员大将当中,秦琼只能叨陪末座,而秦琼之所以排名靠后的真实原因,就是秦琼太值得尊敬了。

书归正传,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李世民手下这九员大将。因为笔者才疏学浅,只知道这九个有名的将军,而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当然远不止这十位,这就需要历史知识更加渊博的读者诸君补充指教了。

河间王李孝恭一人干掉三个“皇帝”

河间王李孝恭是李世民堂弟,他们共有一个曾祖父李虎,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老三,李孝恭的祖父李蔚是老七。

而李孝恭能第一批进入凌烟阁,并成为其中唯一的皇族,可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这个人太能打了,什么迦楼罗王朱粲(后自称楚帝,就是那个好吃人的)、梁王萧铣(后也称帝)、“宋帝”辅公祏,都是李孝恭给打灭的,一个人干掉三个“皇帝”,这一功勋在整个唐朝,也就是高宗时期一人灭三国的苏定方能够跟他相提并论。

李孝恭虽然在演义小说里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李孝恭一直是李靖和李勣的领导,比如去打辅公祏的时候,二李都在他麾下听候指挥。

李孝恭能打,也会享受,大唐建国,李世民上位,李孝恭没少得钱,光是后房歌姬舞女就有一百多个,每天偎红倚翠,那小日子过得连李世民都眼红。

也可能人一生享多少福是有定数的,李孝恭五十岁就英年早逝,把李世民哭得死去活来。

北宋人做《十七史百将传》(又称《百将传》、《正百将传》),其中唐将中李孝恭位列第一,其后依次为尉迟恭、李靖、李勣、苏定方、薛仁贵(后面这俩是在唐高宗时期成名)。

夔国公刘弘基李世民的第一铁杆兄弟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跟他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李元吉确实是老四,老三是李玄霸)不对付,斗鸡一样恨不得掐死对方,但是李世民却能跟一个异性兄弟“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简直就是唐版的“桃园结义”。

李世民最信任的这个铁杆兄弟就是夔国公刘弘基,当然,这位仁兄一开始可不是什么国公,却是个因为“结交豪侠”而弄得一贫如洗的落拓贵族,为了不跟隋炀帝去打辽东(这个辽东代表的是哪儿,大家都知道,就不解释了),还故意犯法杀牛,被关了一年大狱——这属于故意逃避兵役,而且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梁山好汉们动不动就“切二斤牛肉”,是要把牢底坐穿的。

刘弘基刑满释放,就靠偷马为生,每次偷到好马,总是先送给李世民,据说李世民经常骑的“白蹄乌”,就是刘弘基偷来的。

刘弘基投靠李世民后,第一功就是干掉了监视(名为副手)李渊的王威、高君雅,当年李渊自封大将军,而刘弘基是大将军府左统军。

刘弘基的主要战绩就是亲手杀死了隋朝名将宋老生,还打败了西秦霸王薛举、隋将段达、张志,还得到了李渊钦赐的免死金牌(免死一次)。

虽然刘弘基够勇敢,但是运气却不那么好,先后被薛举和宋金刚俘虏,算上被逃避兵役入狱,刘弘基也算三进宫了。

刘弘基虽然运气不好总是蹲班房,但是却很长寿,一直活到了唐高宗时期,去世那年已经六十九岁了,唐高宗还为此辍朝三日。

蒋国公屈突通凌烟阁上大叔级人物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意思是这个屈突通很可怕。

屈突通在归李世民之前,一直是唐军的拦路虎,也是镇压起义军的第一大屠夫(跟张须陀有一拼),刘迦论造反,屈突通去镇压,一仗就斩杀上万俘虏数万,还堆了一座人头山(京观)。

屈突通投降李世民不久,就把在他后面投降的尉迟敬德抓起来了,理由是尉迟敬德有叛逃嫌疑,气得尉迟敬德直哭,但却啥招也没有,因为李世民也被屈突通的忠心感动了。

贞观二年,七十一岁的老将屈突通去世了,《新唐书》评价:“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何哉?惟其一心,故事两君而无嫌也。”

褒国公段志玄生擒屈突通

老将屈突通跟各路反王作战未曾一败,但是最后却落了个被生擒活捉的结局,生擒他的,就是同为凌烟阁功臣的段志玄。

段志玄这名字看着像丘处机的徒弟,但是这位仁兄可没有什么仙风道骨,年轻的时候却很“无赖”,仗着身高力大,经常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属于一个问题少年。

这个问题少年一直渴望战斗,与刘弘基故意犯罪逃避兵役不同,段志玄十四岁就跟着杨广去打辽东了,而且在大溃败的时候还能保住命,说明战斗力和生存能力都是不错的。

段志玄活捉了屈突通,但是他也被人活捉过。那是在活捉屈突通的四年后,也就是公元621年,正在打王世充的段志玄马失前蹄,被两个敌将揪着头发就跑,结果段志玄抽冷子跳起来把敌将踹到马下,抢了马往唐营跑,几百个人在后面远远地“追”,可就是不敢靠前,所以段志玄只做了几分钟俘虏,回去却升官当了秦王府右二护军,跟程咬金秦琼平起平坐了。

段志玄曾经远征吐谷浑,追亡逐北八百里,最后实在跑不动了才班师回朝,还被李世民骂了一顿,给了个停职处分(先免官,后官复原职)。

段志玄只活了四十五岁,也算英年早逝,李世民参加葬礼的时候也是哭得死去活来。

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鄂国公尉迟敬德、鲁国公程咬金,这四个人大家太熟悉了,位列唐太宗李世民十大将,读者诸君想必都没有什么意见,所以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一一描述了,咱们接下来说两个大家不太熟悉的。

郯国公张公瑾跟罗艺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在小说演义中,张公瑾是罗艺(传说中那个罗成的父亲)的部下,跟秦琼也是好兄弟。

在历史上,罗成这个人是没有的,而罗艺是真有的,但是却是李建成的嫡系,一直跟李世民手下的瓦岗兄弟较劲,据说还抢过程咬金的粮草。而张公瑾不但不是罗艺手下(原为王世充属下洧州长史),而且罗艺造反的时候,李世民派去讨伐的统帅,正是张公瑾,直接促成了罗艺被部下刺杀。

张公瑾曾经向唐太宗陈述过讨伐东突厥六大理由,类似曹操讨袁时候的荀彧郭嘉

陈国公侯君集绝对不是鼓上蚤时迁

侯君集在小说演义中当然也是瓦岗旧将,而且长得尖嘴猴腮,轻功天下无双,是个鼓上蚤时迁一类的人物。而真实的侯君集,却是个不太讲义气的赳赳武夫,跟李靖学兵法,转过脸来就诬陷李靖要谋反,弄得李靖在李渊和李世民那里都不大受待见,但侯君集却一路高升做到了兵部尚书。

最后真正造反的却是侯君集,但是李世民是真不想杀他,于是史料记载:“侯君集有功于唐,犯法当诛,太宗欲宥之,而执法者不可,卒以见诛。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劳也,由其恃功骄恣,自冒于法耳。”

虽然侯君集造反伏诛,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撤去他在凌烟阁上的画像,只是哭着说:我往后再也不去凌烟阁了,那里有侯君集的画像,我看着伤心!

胡国公秦叔宝排名居末更令人敬仰

本来笔者是想写十大名将的,但是咱们的传统告诉我,九就已经是数字的极致了,写十个,有点不合礼法,于是勋国公殷开山等人咱们就不提了,还是书归正传说说我们的秦琼秦叔宝吧。

秦琼是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这一点毫无疑义,而且李世民一直把他当做杀手锏——当然秦琼用的不是双锏而是长槊,每次对阵中有敌将嘚瑟,李世民就会长弓一指:秦将军,你去把他干掉!

秦琼纵马挺槊,眨眼间就把敌将挑落马下,而且这样的事情没少干,因为干的太多了,秦琼还有点小骄傲——整个唐营都为他骄傲。这一点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秦公应变,临阵电拔。锐气尽来,我盈彼竭。成败反掌,存亡奄忽。虎来风壮,鳌转山没。遂作心膂,爰从讨伐。崩围陷阵,火迸冰裂。翕如鹗耸,纵若鲸突。功成国定,万古壮骨!

但就是这样的英雄秦琼,在凌烟阁上第一批二十四功臣中,却只排到了末位,而且李世民当皇帝后给秦琼的封邑是最少的,作为佐命功臣、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胡国公,食邑只有七百户,他手下败将尉迟恭的食邑一千三百户,几乎是他的二倍。

有人说,是因为秦琼去世太早了,凌烟阁画像的时候,别人还都活着为李世民卖命呢,所以位置靠前。但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确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的事情,秦琼是贞观十二年去世的,殷开山武德(李渊年号)六年、屈突通贞观元年、张公瑾贞观六年、刘政会贞观九年、柴绍虞世南贞观十二年、河间王李孝恭贞观十四年、段志玄贞观十六年都分别去世了,而这些人都排在了秦琼前面。

所以说去世较早就排名靠后是靠不住的,而看一看那些排名靠前的,几乎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而且尉迟恭还拿着长矛威胁唐高祖李渊,但是关于秦琼是否参加了宣武门之变,新旧唐书却出现了矛盾,《旧唐书》说秦琼参加了,而《新唐书》却只字未提。

再看看关于李孝恭的记载: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所以后来很是受了一些打击,作为正经的皇室近支、郡王爵位,却只排在了玄武门之变主谋之一、李世民大舅哥长孙无忌之后。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作为大唐第一勇将,李渊要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的秦琼秦叔宝,是不可能参与到骨肉相残的皇位争夺战之中的,而李世民上位论功行赏,忠义无双战功卓著的秦琼排名靠后,也就不难理解了,而这样的秦琼,更值得我们敬仰……

更多文章

  • 勇冠天下的薛仁贵,一生却都是一个悲剧,最后被儿子射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薛仁贵之死简介,晚年的薛仁贵如何,薛仁贵传奇50集免费

    学成下山,父亲被火烧死,家破人亡薛仁贵刚开始是跟着李靖在山上学艺的,刚开始是一个哑巴。后来学成下山,刚回到家,就看见家里着大火,父亲在屋内无法出来。当薛仁贵把父亲救出来的时候,父亲早已奄奄一息,就这样刚学成归来的薛仁贵就家破人亡了,简直就是人间悲剧。为了生存薛仁贵只好去投奔舅舅,但是他的舅舅却把他拒

  • 武则天晚年有多荒诞?为了跟张氏兄弟厮守,她把亲孙子活活打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晚年真实情况,武则天晚年事迹,武则天时为啥要杀掉张氏二兄弟

    说到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有哪个皇帝最特别的话,那武则天在许多人心中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因为她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能够在众多男人中脱颖而出,当上皇帝,肯定是有她的特别独到之处的。武则天在位的时候的确做出了许多功绩,不过她的一些行事作风也被人们称之为荒诞。那么你知道武则天晚年有多荒诞吗?为了跟张氏兄弟厮

  •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坚持重用蕃将?除了战斗力强还有两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有多少军队,唐朝怎么平定的安史之乱,为什么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是藩镇

    一、蕃将的战斗力极强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用蕃将的朝代,新、旧《唐书》亦专门为突厥蕃将立传。不难发现,唐朝的突厥蕃将大多晓勇善战,战功赫赫,这应该也是唐朝统治者重用突厥蕃将的一个重要原因。马驰在《唐代蕃将》中提到:“太宗时的武力主要依靠蕃将,太宗以后乃至晚唐,帝国武力之主要部分仍为蕃将,‘更确切

  • 韩愈怎么会同意迎佛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愈的迎佛骨是指什么事,韩愈反对迎佛骨的理由是什么,韩愈对迎佛骨的评论

    有人认为,正人心才是最大的,比小钱钱重要多了。让佛教异端壮大是比财政危机更严重的危机。宋儒的功不在禹下嘛。唐宋八大家之首不学无术?韩愈是唐朝的,宋朝苏轼在他的祠堂提了“功不在禹下”的字,用韩愈赞孟子的话来夸韩愈为儒学正本清源,有问题吗?什么叫归结于儒家头上?韩愈本身就是推崇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你去

  • 杜甫最出名的一首讽刺诗,后两句常被引用,没文化会误认为是夸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杜甫有哪些讽刺的诗,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讽刺诗,杜甫最有韵味的三首诗

    杜甫的诗,常常会让人觉得更没有距离,这是因为他笔下所描写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真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一草一木。那些诗中的故事,那些颠沛流离的主人公,也许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也许就是你我所熟悉的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讽刺诗,又来讽刺评定叛乱的将军花敬定。这首诗的后两句话常常被人们引用,那些没文化的人

  • 瓦岗名将起兵反唐,李世民派秦叔宝出战,把他打得落荒而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叔宝几人投靠李世民,秦叔宝攻打瓦岗,李世民与秦叔宝

    李世民在虎牢关活捉窦建德,夏军将领四散而逃。刘黑闼解甲归田,想当一个太平盛世的农民。李渊不顾众人劝阻,执意杀了窦建德。窦建德死后,河北军民惶惶不可终日。在高雅贤等人的拥戴之下,刘黑闼杀牛聚义,打起了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李世民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李渊不想让李世民再立新功,就让淮安王李神通领兵出征。李渊给

  • 李渊让李建成做太子,为何又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建成权力,为啥李渊对李建成那么好,李世民和李建成谁的能力更好

    李渊之所以让李世民征战四方,让李建成留守后方,其实这恰恰是对李建成的爱护,毕竟太子在古代来说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以打仗这种事情自然是要交给他人了。而恰恰二儿子李世民又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大将,所以他自然成为了最佳的人选。但是李渊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在平定四方的时候却暗自培植了自己的势力,许多掌兵的大将都成

  • 李世民的哥哥一生好吃懒做,经历了三位皇帝,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世民有几个哥哥,李世民登基后功臣有善终吗,历史上李世民的两个哥哥

    隋朝末年,天下起义军接连不断的出现,在这时候,唐国公李渊就选择了起义。面对隋朝,李渊身为唐国公,按照常理来说,李渊是有义务援助隋朝的。可是这时候的隋朝已经无药可救了。没有办法,李渊选择了起义,从此开始李渊征战天下。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历史上哪一个朝代,在建立的过程中都是非常不易的。唐朝的建立也是如此

  • 李世民不听众臣劝诫,一定要重用此人,事实证明李世民没看错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的大臣对李世民评价,李世民功过是非评价,历史对李世民的真实评价

    当初李世民把刘武周打败了之后,就把尉迟敬德收于麾下,于是带着他一起去对付洛阳的王世充,没想到的是,刚到洛阳,尉迟敬德的很多手下竟然叛变直接奔赴王世充那边去了,见到如此情景,唐朝的很多将领开始怀疑这个尉迟敬德的忠心。由于这个尉迟敬德武功还不错,担心他万一叛变那等于给自己留了个强劲的对手,于是就把他关了

  • 宰相狄仁杰也仅为三品,唐朝一二品都是什么官,为啥少有提及?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狄仁杰是正三品官吗,狄仁杰是唐朝什么官,狄仁杰上中下三品是什么

    无论是哪个朝代,要想这个国家正常运行、万世长存,就得要有权力机关,机关里面又得有官员进行工作,这个国家才能一直平稳发展下去。相反,但凡这些权力机关中有人不好好干,那么政治就会出现腐败,国家也会慢慢走向衰落。所以一直以来,那些帝王们非常注重权力机关的建设,更是注重人才的选拔,因为只有这样,自己的统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