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武王举鼎被砸死后,为什么是嬴稷登上了秦国王位

秦武王举鼎被砸死后,为什么是嬴稷登上了秦国王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177 更新时间:2024/1/20 22:34:20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攻取韩国重镇宜阳后,秦武王也追随当年楚庄王的脚步,去东周洛邑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并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

秦武王死时年仅23岁,并没有留下子嗣。秦国立刻陷入了诸公子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秦武王后支持公子壮,芈八子支持自己的儿子公子芾,双方僵持不下。却最终是远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被燕、赵两国送回秦国,继位为秦王。

旭哥将结合史料,从当时王位的继承制度和秦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博弈,来分析秦昭襄王嬴稷继承王位的原因。

[var1]

秦武王举鼎

谁有资格继承王位

黄帝开始,国家政权的继承制度经历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夏商父子相承的世袭制,到西周时,全面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简要的概括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国君的王后生的长子,哪怕有别的儿子才能出众,也没有资格继承;如果王后生的儿子,在年龄上比别的嫔妃生的儿子年龄小,那也要立王后生的儿子为继承人,这就叫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商朝前期王位传承实行兄终弟及制,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最小的兄弟去世后,王位该传给谁呢,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兄弟的儿子,还是堂兄弟?所以引发了商朝中期激烈的王位争夺战,史称“比九世乱”,是商朝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从商朝后期,又开始实行父死子继的王位传承制度,但也有一个问题,国君一般子嗣众多,诸子势必为了王位,展开激烈的争夺,对于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极为不利,这就叫名分未定,人人以为唾手可得!

而嫡长子继承制完美的解决了王位传承的乱象,在宗法制上嫡子称为大宗,继承国君的权力和地位;其它庶子称为小宗,被分封为诸侯,但在他的封国内,他又是大宗,他的嫡子作为大宗继承他的地位,庶子又被分封为大夫……以此类推,构建起一套稳定的宗法制度,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这就叫名分已定,各安天命。

但是如果君王没有儿子呢?实际上,秦武王死后的秦国,就面临这样的情况。这种时候,就会辅之以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所以,秦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都享有合法的王位继承权。

秦惠文王生产力比较强悍,儿子众多,但争夺王位不是谁有资格继承就能继承,还必须要看背后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从当时秦国的政局看,获得秦武王后支持的公子壮,芈八子、樗里疾以及魏冉支持的公子芾,最有希望继承秦国王位。

在一些电视剧中,秦武王遗诏立嬴稷为王,这实际上毫无根据,也不符合常理。一方面是秦武王死的十分突然,很难说,立有遗诏。另一方面,嬴稷能被送去苦寒之地燕国做人质,可见秦武王并不待见嬴稷,就算有遗诏,也不太可能传位给嬴稷。

当然,秦武王死后,嬴稷手里也是握有一张入场券的,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var1]

秦昭襄王剧照

谁能决定王位的继承

一、秦国国内政治形势

子之位虽说是国之根本,但从来都是皇族内部事务,所以,从当时秦国内部的形势看,下面几位大人物在新君人选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惠文后,秦惠文王的王后,秦武王的母亲;

秦武王后,秦武王死后,在继位人选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力;

公子壮,秦惠文王庶长子,担任秦国庶长之职;

樗里疾,秦惠文王异母弟,秦武王王叔,此时担任右丞相之职;

芈八子,秦惠文王宠妃,嬴稷、赢芾、赢悝的母亲;

魏冉,毕八子的弟弟,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两朝重臣,从史书记载来看,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旭哥再来分析一下,这些大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var1]

芈八子剧照

不管是电视剧《芈月传》,还是《大秦帝国》,都编排出了惠文后和芈八子之间激烈的宫斗戏,但这仅仅是为了博取收视率,也许与事实相去甚远。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对惠文后的记载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秦昭襄王二年,惠文后参与公子壮谋反,被诛杀;另一个版本是惠文后早在秦武王死之前就去世了!

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史记-秦本纪》

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史记-穰侯列传》

旭哥是相信第二个版本的,而且认为在惠文后生前,惠文后和毕八子从来不是政治上的对手。

第一,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唯一嫡子的嬴荡是秦惠文王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虽然芈八子受宠于秦惠文王,并生下三个儿子,但秦惠文王还是将嬴荡很早立为太子。所以,芈八子母子只能依附于惠文后母子,而不是对抗。

第二,假如说,芈八子和惠文后是政治上的对手,那就很难解释的通,秦武王即位后,芈八子的弟弟魏冉,还能手握重权,而没有受到打压,芈八子母子还能在秦武王死后有能量争夺王位。

第三,如果按照《史记-秦本纪》中的说法,为何同为政变参与人,也同为魏人,秦武王后在政变失败后被送回魏国,而惠文后反而被诛杀了呢?这显然有悖常理。

所以,惠文后大概率在秦武王死前,就已经去世了,不可能参与王位争夺战。

[var1]

惠文后剧照

魏冉是芈八子异父同母的弟弟,自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魏冉从秦惠文王开始,就在朝中任职,到秦武王时,得到进一步重用,虽然很难判断具体任何职,但根据史书记载来看,应该处于核心决策层,具有左右局势的能量。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史记-穰侯列传》

樗里疾,秦孝公的庶子,秦武王的王叔,任右丞相之职,有智囊之称,又是秦国王室重要成员,他的态度至关重要。但他为什么支持芈八子母子,史书没有记载,纵观樗里疾一生,极力主张秦国东出,也就是交好齐楚,打击韩魏,而芈八子是楚人,也许这是樗里疾支持芈八子的重要原因。

争夺王位的另一方是秦武王后和公子壮。母以子为贵,秦武王后没有子嗣,如果让赢芾继位,芈八子必定上位,自己势必失去权势,而公子壮母亲已不在人世,拥立公子壮可以继续保住自己的地位。

公子壮是秦惠文王的庶长子,此时又担任秦国庶长,秦国庶长类似于王族的族长,在旧贵族和王室成员间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在秦献公之前,往往能够决定国君的废立,地位举足轻重。

所以公子壮自身势力就非常强大,再加上秦武王后的支持,一时之间,和芈八子一方形成对峙,双方僵持不下。

打破天平两端力量平衡的哪一根稻草来自何方?

[var1]

樗里疾剧照

二、赵武灵王的抉择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继承人的确定虽说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但也深受周边大国战略态势的影响,甚至一些小诸侯国的太子之位,完全由周边大国决定。

例如,魏襄王魏嗣本在秦国做人质,却被秦国送回魏国,并支持夺取了太子之位,更是在魏襄王六年,秦惠文王直接派人到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

各国之所以热衷于参与其它国家的王位争夺战,是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伐战频频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各国之间合纵连横,战略形势瞬息万变,一旦自己支持的人选登上王位,必然在外交上对自己的国家十分有利。

在秦武王去世之时,赵国正是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当政时期,推行胡服骑射,国力大增,雄心勃勃。此时,正在推行北进战略,攻灭中山国,所以要全力防范魏国,如果能在秦国建立一个亲赵的政权,就可以利用秦国有效的牵制魏国。

秦国的王位之争,正好给了赵武灵王这样的机会,秦国公子嬴稷正在燕国做人质,燕国也一直对嬴稷照顾有加,嬴稷继位对燕国也极为有利。所以,赵武灵王和燕昭王一拍即合,护送公子嬴稷回秦国争夺王位,并以武力给秦国施加压力。

此时,秦国国内局势本来僵持不下,但芈八子立即倒向了赵武灵王,转而支持立嬴稷为秦王,因为嬴稷也是芈八子的亲生儿子。就这样,力量的平衡被瞬间大破,嬴稷得以继承秦国王位,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var1]

赵武灵王画像

更多文章

  • 春秋的一个小国,被楚国消灭三次,其子孙后来篡夺了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国齐国,楚国和齐国的情况,春秋战国楚国和齐国

    不过,在这些诸侯国中,有一个诸侯国被楚国消灭了三次,也即前两次,这个诸侯国都成功复国。直到第三次,楚国才彻底占据了这个诸侯国的疆域。并且,这个诸侯国君主的子孙,还跑到了齐国,通过百年的努力,篡夺了齐国君主之位。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诸侯国是哪一个呢?[var1]一首先,这个小国,就是陈国。陈国(公元前

  • 春秋战国:他虽然是百胜将军,却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最厉害的政治家,战国中最厉害的政治家

    [var1]历史上对吴起的评价褒贬不一,或者贬多褒少,司马迁是这样评价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司马迁说他“刻暴少恩”,他是怎么刻暴少恩的呢?“杀妻求将”当算作一例,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战国初期,齐国进攻鲁国,吴起为了

  • 当年赵国屡胜匈奴,为何到了汉初就不行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抗击匈奴秦国支援,赵国为啥一直打匈奴,战国赵国和匈奴打过吗

    其中战国时期的赵、燕等国,都曾受到不同程度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但是各国却能击退侵略者,还曾出兵获得过重大胜利,而到了大一统的汉初,汉廷饱受匈奴人的军事侵略,甚至还不惜屈辱的割地和亲,这是为什么呢?[var1]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游牧部落,没有统一的领导指挥,各个部落一盘散沙

  • 商鞅有个发明,官吏害怕,百姓喜欢,现在仍然很先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商鞅个人简介,商鞅经历的重要事件,大秦帝国商鞅

    [var1]变法除了这些呢,一些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以及地方上记载的一些经典案例,都具有法律效力,以上林林总总,都成为秦国的法,一起构成秦国庞大的法律体系,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基本涵盖了国计民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后人统计,已知的律,如《田律》《工人程》、《内史杂》等就有三十余种,在如何保护环境、

  • 三国最难过的一年:蜀国痛失3名骨干,吴国大都督去世,魏国更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时期蜀国死得最惨的将领,三国时期蜀国到底有多强,三国时期蜀国什么时候最强

    导语:有读者说《三国演义》后期比较枯燥,前期各方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精彩,但后期晋国一家独大,吴蜀两国毫无招架之力。其实三国后期趋于平淡是有历史原因的,之前登场的那些英雄人物,大多集中出生在公元160到公元180年之间,所以当他们老了也会在一段时间集中去世。最夸张的是有一年,短短十二个月内魏蜀吴

  • 柏举之战:楚国20万大军输给了吴国3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柏举之战对吴国影响,柏举之战的战争过程,柏举之战的历史故事

    然而,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楚国兵力达20万人之多,且“楚之为兵,天下强敌”,战斗力很强,而吴军却只有3万多人。[var1]而且,楚国疆域辽阔,吴国如果只是一直在边界地区来回争战,耗不过人家。但要想给予楚国致命一击,需要深入楚国腹地,师行千里,犯下“劳师袭远”的兵家大忌!然而,最终,吴军却

  • 孙子、孙武、孙膑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武与孙膑是哪里人,孙膑和孙武孙子是一个人吗,孙武与孙膑有何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子”是对人的尊称,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等。孙子当然也有自己的名字,在兵家著作《尉缭子》中,记载着“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同样,《史记》中也记载道:“孙子武者”。而战国时期,还有一位军事名家孙膑。[var1]那么,孙子、孙武、孙膑又是什么关系?既然“子”是一种

  • 力压秦军的战国六大名将,他们可给秦国带来不少麻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国最厉害的十大名将,战国时期唯一打败秦军的将领,盘点秦国十大名将

    一方面,秦国所处的地区在七国中的最西部,不管是经济还是人口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人也没有想到,在商鞅变法之后,能够迅速崛起,在军事和政治上,完全和过去不敢苟同。逐渐变强的秦国,消灭的六国,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统一了天下,开创了历史和先河。[var1]虽然秦国在后期有着非常强悍的实力,但是在长平之

  • 历史上的朱家父子长什么样?朱棣威武,太子霸气,汉王英勇,赵王一言难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棣与儿孙起誓不杀害朱家后人,朱棣时期赵王管哪些事,明代皇帝朱棣照片

    明成祖朱棣原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母不祥,在朱棣当上皇帝后自称是马皇后所生,明朝是一个讲究嫡亲的国度,只有马皇后生的儿子才是嫡子,才有资格继承皇室帝位。[var1]朱棣自幼骁勇善战,能文能武,年轻时曾跟着父亲朱元璋南征北战,在军中颇有威名。天下既定,立朱标为太子,14岁的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封地北境。为

  • 春秋战国刺客大盘点: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聂政刺韩傀的故事简介,春秋战国五大刺客图片,战国几大著名的刺客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混乱大交融时代,各个诸侯国互相征伐兼并,战乱不休,而朝堂恩怨更是此起彼伏,所以刺客也就一个运而生了。虽然说是刺客,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更想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大侠,要不然太史公司马迁也不会在《史记》里专门写了一篇《刺客列传》吧。《刺客列传》一共记载了五位刺客,分别是曹沫、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