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干练正直,力僻邪说治蝗之“救时宰相”姚崇

干练正直,力僻邪说治蝗之“救时宰相”姚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01 更新时间:2024/1/19 7:27:32

君臣谐和。开元初年,他继续重用前朝宰相姚崇,整顿国事,努力扭转唐中宗李显时期的颓废、混乱局面,逐步使唐王朝又焕发了兴盛的气象。

李隆基

姚崇,字元之,博学多才,通达敏捷,曾三朝为相。武则天当政时,姚崇就很受赏识。

唐玄宗继位后,仍然以姚崇为相。打理政务的过程中,姚崇经常向唐玄宗提供治国良策,玄宗大都予以采纳、落实。在君臣的协力共进、励精图治下,一个百废俱兴、河清海晏、吏清治明的盛世帝国逐渐成长起来。

国兴家旺,其乐融融。这样一来,唐玄宗更加信赖姚崇。凡是军国大事、官员进黜,总是先找姚崇商议,然后定夺。每当临朝议政,玄宗也主要听取姚崇的意见,其他官员大都附和顺应而已。

贤相灭蝗。正当李隆基发愤图强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特大的蝗灾。中原广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成群结对的飞蝗。蝗虫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片,连太阳的光芒都被遮住了。蝗虫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就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不能科学、正确地理解这种现象,认为蝗灾是上天降给人们的灾难。为此,人们只能通过一些迷信活动,如烧香求神等,去祈求上天的宽恕。可是,一点效果也没有。无奈的民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被蝗虫啃食掉。

姚崇像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地方官吏无法应对,只好不断向朝廷奏报。宰相姚崇知道后,立即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肯定能消灭。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蝗灾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唐玄宗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后,姚崇立即命令蝗灾区:一到夜间,就在田头点起火,同时在田边刨个大坑。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时,就迅速扑打。将它们或打落火中、或扑落坑中,从而消灭它们。

这个命令下到地方后,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上奏朝廷说:蝗虫之灾是天灾,人力是无法抗拒的;要想消除蝗灾,只能靠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后,十分恼火,于是写信问责他:如果听任蝗灾蔓延,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切后果由你负责。

倪若水一看姚崇的态度强硬,只好按照他的命令行事。于是,他迅速发动官民,运用姚崇的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后经粗略统计,汴州扑灭蝗虫约14万担,从而缓解了本地乃至附近地域的灾情。

倪若水是服输了。可是,朝廷里仍有一些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从来没人用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地推行,恐怕会出什么乱子。

李隆基剧照

唐玄宗见反对的人多,也有点疑虑、动摇起来。于是,他又找来姚崇来问询。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出现蝗灾的年头,均因没能及时、有效地捕灭,造成了严重的灾情。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虫而没有收获,老百姓就会没粮吃,就会流离失所,就会影响国家的安危。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着急地问姚崇:究竟该怎么办才好呢?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可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陛下也有顾虑。您若相信我,请让我全权处理,万一出了问题,我愿接受一切惩处。事已至此,唐玄宗只好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服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姚崇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是荒地,河南的百姓通通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宦官无语。

于是,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疾苦着想的姚崇,不顾多人的反对,坚决灭蝗。随之,各地的蝗灾逐渐解除了。老百姓得救了,国家安全了。

政务能臣。姚崇操持政务认真细致、干练高效。当时,姚崇的一个儿子去世了。于是,他就把政事委托给他的助手、检校吏部尚书卢怀慎,请假回家办理儿子的丧事去了。

卢怀慎像

卢怀慎虽与姚崇同朝为相,但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故事事都推让给姚崇处理,因此别人都雅称他“伴食宰相”。

在姚崇告假期间,由于卢怀慎对许多政事决断不了,导致公文积压、政务停滞。姚崇料理完丧事上班后,一见局面如此,也没多说什么,就条分缕析地处理起来。

姚崇剧照

没过多久,姚崇就把积压的公文处理完了。其他官员见了,都佩服他、称赞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于是,他就问一位官员:我这个宰相能与跟古代的什么人相比,可比得上管仲、晏婴?那位官员不客气地说:比管仲、晏婴似乎差点,但也算得上是‘救时宰相’了。

好的帝王可创造好的时代,好的宰相也可造就好的时期,二者相得益彰那就更好了。

唐玄宗承继大位后的开元年间,因姚崇等贤相的辅助,唐朝国力强盛,史称 “开元盛世”。

更多文章

  • 到底是谁抹黑了太原起兵时期的李渊和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怎么对待李渊,太原太守李渊,贞观之治李世民和李渊

    《旧唐书》:(大业)十三年,(李渊)为太原留守。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旧唐书》是五代后晋刘昫写的,很简略,隋炀帝跑江都去了,天下大乱,各路军阀纷纷起事,李世民跟刘文静就劝李渊赶紧也起兵,凡事要趁早,吃屎也逮口热乎的,再晚就赶不上二路汽车了。李渊听了,决定起兵。本来说

  • 别闹笑话,唐朝官衔中的“兼”字,不一定是“兼任”的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一般人大概会以为,贺知章是从太常少卿,升为礼部侍郎,并“兼任”集贤学士。换句话说,大家会以为,礼部侍郎才是贺知章的主要官职,而集贤学士只不过是“兼任”而已。如果这样理解,那就要闹大笑话了。这个问题,就出在对官衔中“兼”字的理解偏差上。唐代官衔中的“兼”字,最好理解为“同时担任”。这看上去似乎与“兼任

  • 曹丕的诗作,李世民的诗作,你更喜欢谁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丕最好的十首诗,曹丕的诗啥风格,曹丕写有哪些诗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政治功绩过于闪耀,以至于人们把他的文学才能忽略掉了,其实曹丕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的《燕歌行》中写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牵牛织女摇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一首七言诗,曹丕通过一个女子思念丈夫的形式,用清丽的语

  • 朱元璋临终下令38名妃嫔殉葬,其中包括贵妃,为何张美人幸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美人主动为朱元璋殉葬,朱元璋死后为什么要让妃子陪葬,朱元璋死后妃子殉葬有多惨

    殉葬制度诞生于奴隶社会,延续千年之久后,在秦始皇时期达到了巅峰,据说秦始皇死后的殉葬者数以万计,不仅后宫美女成了殉葬品,甚至连参与陵寝建设的工人也一同殉葬了。到了汉朝时期,殉葬之风渐渐衰败了,因为活人殉葬太过残忍,与儒家的仁义之风相差甚远。汉武帝刘彻下旨废除了殉葬制。到了唐宋时期,殉葬在中原大地几乎

  • 朱元璋当皇帝时,一直坚持做一事,嫔妃们都痛苦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做了几年皇帝,朱元璋当皇帝前的经历,朱元璋是如何一步一步当上皇帝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出现了很多的帝王。这些帝王有的英明神武造福百姓,有的昏庸无道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总的来说,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整体呈现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态势,在时代需要一位杰出的帝王的时候,自然就有人崛起并最终成为天下共主。而在所有的帝王中,朱元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了。元朝末年,因为政治的昏

  • 可惜!南宋灭亡前还在试图收复这个城市,如果成功,南宋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宋为什么不收复失地,南宋能收复失地吗,南宋的灭亡之路

    占城国地理位置占城是当时越南中南部的古国,曾长期是中国的领土。秦汉时为象林县,又称林邑。东汉末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日南郡的象林县令,从中国独立,并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城国,和中国以顺化为界。宋朝建立后,占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并与宋交好。从宋太祖时期起

  • 朱元璋唯一的结义兄弟:比武松还厉害,却在朱元璋登基后不告而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的几个结义兄弟,朱元璋有哪三个结拜兄弟,历史上朱元璋结拜的兄弟

    明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只有明朝从皇帝、皇后,到开国将领都是平民老百姓出身。真正实现了啥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如果在天有灵,看到朱元璋的奋斗史估计都要欣慰死了。然而,草根皇帝在登上天子之位后,他的思想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环境是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原本豁

  • 是谁平定的方腊起义?不是梁山宋江,而是北宋的两个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方腊是宋江消灭的吗,平定方腊是宋江的功劳吗,历史上真的有宋江平定方腊吗

    事情还得从方腊说起,方腊是睦州青溪县人,当地资源丰富,“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而方腊在当地也有一个漆园。可是当时朝廷征敛无度,“造作局屡酷取之”,方腊也深受其害,但没有发作。与此同时,宋徽宗的宠臣朱勔搜求花石,搞所谓的“花石纲”,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方腊趁机拉拢部众,“阴聚贫乏游手之徒”

  • 元朝几十位皇帝,为何至今一座元代大墓都没发现?只因葬法太奇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是历史上蒙古人进入中原之后建立的王朝,他们的丧葬风俗和汉族有非常大的差异。汉族的皇帝或者是那些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很深的统治者,登上皇位之后,就已经开始准备自己的陵墓,对于他们来说,修建的越豪华越大最好。但是元朝的皇帝却依然遵守祖训,死后葬回大草原,也就是他们自己出生的地方,并且他们丧葬的方法也和汉

  • 唯一一脉非朱元璋血统王族,折腾了281年,终被干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血统之谜,朱元璋家族的演变,朱元璋家族为何强大

    明太祖 朱元璋画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01公元1344年,对于16岁的朱重八而言,是一个悲伤的年份。由于去年家乡濠州大旱导致饿殍遍地,好不容易撑到来年春天,却又爆发了瘟疫和蝗灾。短短半个月,朱重八的父母和大哥朱重五都死于这场灾难。眼见生活难以为继,朱重八与二哥朱重六一番商量,决定将家中仅剩的家什留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