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范蠡给文种的密信:勾践此人面相不善,不可与之共富贵

揭秘范蠡给文种的密信:勾践此人面相不善,不可与之共富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56 更新时间:2024/1/15 12:01:35

所谓的“可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说的大抵就是勾践与他们的关系。

[var1]

范蠡明智,惜文种自刎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于“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大致意思是:范蠡决定离开越国,临走前留了封信给宰相文种。

上头写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暗示勾践面相不善,不可与之共富贵,我走了你也尽早离去吧!

可惜文种还是太过信任越王,仅仅只是装病不上朝而已。

然而勾践还是听信了谗言误以为文种会作乱,便赐剑给他——寓意一目了然,可叹一代功臣落了个自刎的悲惨结局!

而范蠡为何能逃脱此劫?不外乎是他早就发现了勾践的品行德性。

[var1]

此前越国要和吴国作战,范蠡知晓彼此差距悬殊,就劝阻勾践不要冲动行事,可勾践不听反而一味采纳小人的意见,执意发动了战争。

即使最终是兵败被围的局面,勾践还是没有做过反思,已全然没有了当初为复国采纳良言的包容性。

范蠡对这样的越国越王失望了,也清楚了勾践到底是怎样的人,自己同文种身为功臣又如何?当帝王开始得意忘形时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所谓的功臣。

“伴君如伴虎”所言非虚,再者勾践对曾经的功臣的逆耳忠言早已听不进,所以倒戈相向这种事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范蠡看清了这一点自此和勾践相忘于江湖,而文种太重感情识人有误最终死于非命,结合他们与勾践共生死的过往“友谊”,令人倍感唏嘘。

故乡遇知己,共奔越国展抱负

[var1]

范蠡出生在楚国一个贫穷百姓家庭,但穷困并没有消磨他渴求知识的意志,他努力学习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的才子,并逐渐聚敛起一定的名气。

都说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尤其身处我国封建时代,阶级等级观念严重而让博学的范蠡颇有“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更多的仕途机会给予了那些出身显赫之人,范蠡因此郁郁寡欢。

而范蠡在20岁时遇见了文种,一个从此和他心心相惜,患难与共的知己,纵使其后志向不同而分道扬镳,范蠡也不曾忘记给予其谋生忠告。

当时的文种和他一样是楚国人,效忠于诸国中已是霸主的楚国,当时的楚国是众星捧月之国,慢慢有了自视甚高的资本后,便开了混乱黑暗的政治统治。

这令一心为国的文种倍感无力和绝望,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文种认识了范蠡。

[var1]

此时的范蠡凭借聪明才智在文种手下谋得了一个小职位,但日常只是干干杂活没有实质性的本领舒展。

不过文种还是发现了范蠡这颗淹没在楚国昏暗尘土里的珍珠。

他们喝酒浇愁却愁更愁,一起聊着弑父登帝的楚灵王和手刃兄长的楚平王等,经常喝得不省人事,冷静下来思考,二人有了另投他人的想法。

然而范蠡和文种并非仅凭满腔热血行事的莽夫,他们认真做了一番分析决策:楚国已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而吴国越国发展潜力十足,将来定会称霸!

于是这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先向吴投奔,可之后发现吴国已有伍子胥等人才,他们发展会受限制故又投奔了越国。

越国虽然实力较为弱小,但越王善待谋士惜才懂才,所以范蠡与文种这才彻底安定下来,他们其后也在此国尽情地“发光发热”。

[var1]

勾践卧薪尝胆,倚仗范蠡文种终灭吴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结下梁子”要从阖闾说起,夫差的父亲阖闾当时想攻打勾践刚即位,实力尚未巩固的越国,但在同越国的“檇李之战”中大败且受伤严重。

阖闾临死前告诫儿子夫差一定要消灭越国,夫差也谨遵父亲遗嘱,只要得空就操练士兵,发誓替父报仇灭越国!

勾践也听闻了吴王夫差的做法,欲先发制人前去挫伤吴国的锐气。

范蠡明眼观局势,他觉得吴王没行动而我方却率先引起战争实属“出师无名”,会被天下人耻笑,再者没有详细规划贸然进攻,唯恐事情朝不利的方向发展。

面对范蠡的苦口婆心,勾践却来了倔脾气,他不听从劝说硬是要出兵。

[var1]

结局是我们这群历史旁观者能看到的,会稽山一战勾践战败被困,此时的越国也岌岌可危,终究被范蠡预料到了,这也成了范蠡了解勾践性格,日后提防他的初始。

困于会稽山的勾践意志消沉,亡国感叹从他口中说出,可谓懊恼不已。

此时文种在旁不离不弃,并给他讲了塞翁失马的道理令其信念倍增,范蠡也是一心为他,代表了勾践和吴国交涉且甘愿留在吴国当人质,时间长达两年。

任谁有了这两个患难与共的左右臂膀都会感激涕零、欣慰不已,当时的勾践也如此。

勾践不再自暴自弃,回国后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所受的屈辱,便有了“卧薪尝胆”的激励方式,他越发重用了范蠡和文种而使越国逐渐焕发生机。

[var1]

因范蠡用计谋使吴、晋、齐三国彼此争霸而无暇顾及越国,养精蓄锐的越国实力大大赶超了上来。

接着,越国趁晋国打败吴国之际,奋力攻打吴国最终消灭了它也奠定了此后越国成为春秋霸主的地位。

可接下来的故事,也成为了文种最后的生命绝唱。

小结

都说人性是复杂的,天生就有两面性,可历史何尝不是?

惯性思维和文献着墨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勾践的艰苦奋斗和丰功伟绩,却很少关注到他的多疑使两位人才至此遗憾流失。

[var1]

范蠡临行前对文种的叮咛可瞧出他对文种曾经知遇之恩的感激,可终究也改变不了文种固定执拗的思维模式。

有时候“退一步”当真是“海阔天空”,可惜文种并没领悟到此间道理,这像极了日常的我们,对千辛万苦得到却已“食之鸡肋”的东西依旧念念不忘。

有时候“舍”是另一种“得”,范蠡舍了致命的“富贵浮云”得到了“潇洒人世”的自由。

更多文章

  • 扁鹊被从教科书中删除,专家解释:争议太大,不能确定是否有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扁鹊为何被移出教科书,扁鹊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扁鹊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由于张衡地动仪没有实物保存下来,如今大家看到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1951年专家根据想象复制的。由于争议很大,结果2017年关于张衡地动仪的照片以及介绍,被移出了教科书。大家注意,这并不是否定张衡,而是人们实在难以了解张衡地动仪的真实情况如何,选择折中的办法,将其删除。无独有偶,

  •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仗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时期诸葛亮缺粮,诸葛亮在战国的水平,诸葛亮战国七雄争霸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在蜀汉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北伐战事里,“缺粮”一直是桩让人痛心的憾事。多少次战事的关键时刻,都因粮食接济不上含恨退兵。如此遗憾,也叫后世许多质疑诸葛亮军事能力的票友,找到了“诸葛亮不行”的由头:人家战国七雄打了几百年都不缺粮,就你诸葛亮缺粮?但这事儿,真不能这么比。首先一个事实是,谁说

  • 战国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个群架,回头一看远处的小弟被人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七雄的真实资料,战国七雄中的五雄,战国七雄实力变化

    中山国本是狄人建立的国家,从春秋后期开始活跃在今天的河北中西部临近太行山的区域。中山人有着狄人的凶悍作风,一度令中原小国头疼,但后来被晋国压制,晋国时而打击这个邻近的异族小国,时而利用又利用它。晋国进入六卿时代以后,在六卿看来,中山国不过是晋国一个打手而已,时不时利用中山的战力参与晋国与诸侯国的争霸

  • 刘备在临终之前,叮嘱诸葛亮马谡不能重用,为何他偏要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临死前为何说马谡,刘备历史说过马谡不堪重用吗,刘备叮嘱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

    当时刘备一是因为,失去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而且关羽兵败麦城被杀之后,也失去了一个结拜兄弟,虽然关羽有些自大了一些,有些谁都看不起,但是对于这个哥哥,他还是言听计从的,为了报仇刘备举全国之力,和吴对战。结果就是刘备兵败,到了白帝城之后就一病不起了,于是这就有了,白帝城托孤这件事情,诸葛亮也是为了报答,

  • 关羽死后,诸葛亮到底发现了啥?他竟连忙劝刘备赐死长子刘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封被刘备赐死冤不冤,刘备为何赐死养子刘封,关羽的死和诸葛亮有关吗

    不过,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诸葛亮厉害归厉害,但是肯定不是什么善良的人,毕竟他耍的那些计谋都是杀敌人的。只是让人奇怪的是,关羽死后,为啥他连忙劝刘备杀死长子刘封呢?诸葛亮到底发现了什么?刘封并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而是养子,只因刘备41岁的时候,都没有得到一个孩子,于是就在机缘巧合之下,收了无父无母的刘封

  • 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还丢掉性命,竟是中了曹操的套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关羽败走麦城的真实经过,关羽有没有失荆州败走麦城,关羽败走麦城完整版

    当时关羽统兵三万进攻樊城,曹仁坚守不出,而后于禁、庞德赶来支援,曹魏的兵力达到五万。樊城易守难攻,曹魏援军又到,想必关羽只能败退。此时天下大雨,于禁被“水淹七军”,于禁投降于关羽,庞德也被关羽干掉了。这次天助关羽的意外获胜并能帮他夺得襄樊,反而为老关的失利埋下了伏笔。东吴孙权此时仍然按兵不动,孙权此

  • 刘备义弟关羽斩杀袁绍大将后,刘备却能在袁绍手中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的二弟关羽投降了曹操之后,便成为曹操手下的一名将领,而刘备也投奔了袁绍,恰巧曹军和袁军开战,袁绍派刘备起兵讨打曹操,而在战场上,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为关羽所杀,这一消息传到袁绍耳中后,袁绍便要杀了刘备,说关羽杀了他的大将,不能留你在我的军营中,而遭此劫难的刘备却一点也不惊慌,而是从容的和袁绍解释说

  • 关羽衣服帽子的颜色为什么是绿的?曹操无意间说漏了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关羽穿的衣服是绿色的吗,关羽为什么穿绿衣服,曹操与关羽的一段对话

    首先要说明的是不管是演义还是正史中都没提到过关羽绿帽子的形象,只有在演义中出现过“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典故。曹操对关羽的重视与喜爱不比过分多说,关羽在曹营中的时候,曹操见关羽总是穿着一身绿色的旧袍,便送了对方一件大红袍,关羽却只是将这件袍子穿在里面,外面仍是那一身绿色的旧袍子,曹操笑着问他为何如此

  • 刘备三顾茅庐,卧龙隆中对策,从此三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在哪里,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去隆中,历史上的刘备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把他当上等宾客来招待。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荆州住了几年,因为自己的远大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总在考虑着长远的打算。为了这个,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终于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

  • 关羽一生做错了3个决定,放走一人,怒斩一人,得罪了一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羽一生最怕哪三个人,历史上关羽最不该犯的错误,关羽一生的三件错事

    但自古以来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王侯将相都有走错棋的时候,关羽也是如此,那么关羽的一生到底有哪些错误的决定呢?在今天,笔者就一同跟大家探讨一下。事实上,关羽一生有3个错误的决定,第一、他错放一人,第二、关羽错杀了一人,第三、关羽得罪一个小人。第一、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众所周知,在赤壁之战中,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