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策略听起来激动人心,而且还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成功的几率却并不高。
因为想从子午谷出奇兵成功,需要克服的难题有很多,需要环环相扣才能成功,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这五千人马要么全军覆没要么投降归魏,必然会导致失败,影响北伐大计,属于高风险赌博式的方法。
就比如说,魏延大胆估测子午谷附近没有曹魏驻军,所以才决定大胆地翻秦岭,而如果魏国在子午谷有驻军防御呢,是不是蜀军就有来无回了?
再比如说,就算魏延幸运的翻越了秦岭,几千人到达长安城下,而诸葛亮的北伐军被曹魏拖住,没有顺利按期到达目的地,那么魏延的这股小部队必然会被长安城的重兵所围困消灭,所以风险性是相当大的。
对于北伐主帅诸葛亮来讲,他要把握的是全局的形势,自然要谨慎负责的对待每一次军事行动,不会触犯兵家大忌轻易涉险。
更为重要的是,蜀国国力有限,全国总兵力不过二十万,除去防守曹魏和东吴边境线上的戍卒,再加上减去国内维持秩序的武装,真正能参与北伐的士兵不过五万到八万兵力(其中还掺杂着部分的老弱兵)而魏延欲采取子午谷奇谋,张口就问诸葛亮要精兵五千,一旦给了他,且不考虑魏延会不会有反叛或者自立的可能,就算是对于整体北伐军的战力也是大大的削弱,而一旦失败,蜀国将会国力大损,诸葛亮面对的国内舆论压力也是蛮大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魏延的计策成功了,拿下了长安城,凭蜀汉的微弱国力,难道就能长期守住关中平原了吗?别忘了蜀汉的北伐军撑死不过十万人,还要分兵驻守雍、梁各地,而曹魏在长安、洛阳附近的京畿腹地仍然拥兵不下二十万,就算给蜀汉长安城,也很难长期据守住。另外,蜀军战线过长,粮草补给更为困难,而魏军只要切断斜谷道等地,都不用主动出击,蜀军自然不战自溃,乖乖的就会退出关中之地。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精妙,但是风险太大,蜀国赌不起,即便是得到长安,蜀汉也守不住。本来诸葛亮北伐的意义就是延缓魏国的快速恢复发展,为蜀汉政权续命,也并不敢奢求亡魏,能够从魏国的雍、梁各州搞点粮草、人丁才是最实际的做法,所以没必要采取毫无意义的子午谷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