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失败的托孤——刘表
细数几次较大场面的托孤,刘表的这场托孤从结局来看是失败之极。据《三国志?刘表传》记载,刘表在年轻之时,也是颇有胆识和魄力的。东汉王室衰微之际,刘表只身进入荆州,用雷霆般的手段掌控住了地方局势。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刘表将荆州打造成了读书人最为向往的乐园。因此,有不少名士都选择荆州为定居之所。除此之外,荆州的有利地形和富庶经济,也成为了曹、刘、孙三家眼中的香饽饽。
尽管刘表善于守成,但却缺乏进取的勇气。正因如此,刘表只好将希望放在刘备身上。大概刘表本人也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根本就没有能力守住富饶的荆州。其长子刘琦性格软弱,其次子刘琮又没有主见,在此情形之下,颇有手段的刘备便成为了刘表的目标。刘表托孤的大概意思,是将荆州之主的位子让给刘备来做,而后者一向以仁义著称,想来自己的后人能有一个不错的归宿。
但讽刺的是,刘备不仅没有照顾到刘表的儿子,反而在曹操南下之时,率先离开了荆州。尽管有“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说法,但刘备此举,也未免凉薄了些。不仅如此,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跑路之前,还凭借自己高明的演技骗走了一部分人才和百姓,这是明显的落井下石。次子刘琮因此实力大损,沦为荆州士族的傀儡,最终将父辈的基业拱手让给了曹操。细思恐极的是,长子刘琦原本在江夏郡驻守,刘备亡命到此不久后,他便暴病而亡,手下钱粮兵马最终成了后者嫁衣。从这个角度考虑,刘表的托孤当真是最失败的了。
二、最真诚的托孤——孙策
江东小霸王孙策,无疑是东汉末年最为闪亮的一颗流星。他以勇猛著称,在脱离袁术后,如同猛虎下山一般,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便统一了江东地区。孙策的这份战绩,可谓是闪耀无比。可惜刚过易折,数年之后,孙策便中了刺客的埋伏,最终不治身亡。临终前,孙策当着孙权的面托孤张昭。
需要说明的是,孙策托孤之时,周瑜并不在现场,而那句出名的“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的话,其实是演义中的说法。也就是说,孙策看重的托孤大臣,仅仅只有张昭一人。在不少读者心中,张昭或许是个“软骨头”,他有何德何能担此重任呢?其实不然,纵观江东基业的雏形,孙策及其元老将领都是武夫出身,而多亏了有张昭在,江东的文官体系才初步发展起来。除此之外,张昭还是孙氏与江东士族之间的纽带。正是因为张昭的存在,江东士族最终才答应支持孙氏。
由此可见,张昭在江东草创之初,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了。当时,孙策还说了一句话,大意就是:如果孙权不堪重用,你可以取而代之。当然,孙策和张昭两人心中都明白,这不过是孙策的托词而已,其目的是为了让张昭能尽力辅助孙权。一番话下来,孙策真诚的话语也打动了张昭。在孙权继位之后,张昭兢兢业业,帮助他成功坐稳了江东之主的位置。即便晚年遭到排挤打压,张昭也是默默承受,最终闭门不出,完成了一个忠臣的本分。
三、最成功的托孤——刘备
一介白丁出身,在中年之时起兵,最终还能创下一番基业的刘备,自然是当世难得一见的枭雄。而白帝城托孤这一经典桥段,也成就了一对仁君忠臣的最佳典范。但从当时情况分析来看,刘备的用心却并不如表面这样单纯。首先要说的是,刘备托孤诸葛亮,也很有可能是无奈之举。因为刘备在临终前发现,他所依靠的,似乎只能是诸葛亮。
其一,诸葛亮代表了荆州士族的利益和立场。要知道,由于刘备早年间的东奔西走,所以导致蜀汉集团中隐隐分为了元老、荆州、益州三个大的阵营。经过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刘备麾下的元老官员几乎损失殆尽了。而益州本土的士族,却一直处于被打压的地位。因此,刘备只能选择诸葛亮上位,以此来继续保持蜀国内部的稳定。不过,刘备并不放心,他又破格提拔了益州系的李严,意图后者能对诸葛亮进行制衡。
其二,诸葛亮极其在意名声。客观来说,诸葛亮是一个爱惜羽毛之人,就连他选拔官员,多数情况下也有优先考虑他们的名气和人品。而刘备临终前的这场托孤,便给诸葛亮戴了一个“紧箍咒”,以此来防止他日后生出二心。诸葛亮日后殚精竭虑的表现,也的确令人十分满意。由此可见,刘备临终前这场托孤,应该是三国时代最成功的一次了。
四、最洒脱的托孤——曹操
半辈子都身居高位的魏王曹操,得知自己大限将至,他反而换了一种态度。世人皆知曹操阴险狡诈,且生性多疑。但他临终之前,却抛开了这些,反而关心起儿子们的家事。更令人苦笑不得的是,曹操还担心自己的小妾日后会受到欺负,便嘱托她们可以选择改嫁。再然后,便是一些生活上的繁琐小事,都被曹操挨个说了遍。从这些内容来看,曹操更像是一位父亲、一位普通百姓家的大家长,而不是那个荣耀半生,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的当世霸主。这份临终前洒脱,也是让不少读者看到了一个“可爱”的枭雄。
参考书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