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街亭之战,诸葛亮有赵云魏延姜维等大将,为啥偏偏要派马谡上阵?

街亭之战,诸葛亮有赵云魏延姜维等大将,为啥偏偏要派马谡上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94 更新时间:2024/2/20 13:31:01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第一北伐是非常成功的,他使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成功的将魏军主力吸引到其他地方,然后趁机攻取了陇右三郡。再给诸葛亮一点时间,他完全可以全据陇右。但是魏军发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后,来得非常快。于是诸葛亮命人前去阻击魏军,守住街亭,阻挡魏军的进攻步伐。

演义原文: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之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也,谁可去守?”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见马谡主动请战,诸葛亮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令马谡统兵前往街亭御敌,副将王平跟随。街亭之地,属于两三夹一谷的地形,只需要当道下寨,其实是很好守住的。然而马谡想要的更多,不仅想要阻拦魏军,甚至想要击破魏军,结果因为兵力、谋略不足遭到大败,损兵折将。魏军顺利通过街亭,威逼蜀军,诸葛亮只能选择撤退,功亏一篑。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好奇,蜀汉第一次北伐,可谓是人才济济,姜维赵云魏延一大批人才都在战场,为啥诸葛亮就偏偏选中了马谡呢?

实际上,当时姜维属于刚刚投降蜀汉不久的魏将,诸葛亮根本不敢让他领军作战。他资历尚浅,在蜀军中威望不高,没有能力弹压一军,所以姜维是不合适的。而赵云正在执行吸引魏军主力的任务,一时间赶不回来。至于魏延,在演义中诸葛亮本身对魏延是怀有敌意的,他不会让魏延得到这次功劳,增加威望。而且魏延之前的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觉得他是一个敢于冒险之人,这不符合诸葛亮的用人习惯,所以他不愿意让魏延领兵前去。

事实上,诸葛亮让马谡前去街亭御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马谡主动请战

当诸葛亮描述了魏军想要通过街亭来攻击蜀军时,在场众军将都还在沉思、考虑御敌之策,还没能做出反应,而这个时候马谡主动请战,打破了这份安静。对于这个敢于请战的年轻人,诸葛亮当然是乐于看到的,本身他们就是第一次北伐,头一次和魏军作战,诸葛亮可不愿意看到大家畏敌如虎。既然马谡主动请战,而且表现得如此自信,想必心中已经有了御敌之策,而且以街亭的地形来看,守住街亭并非难事。所以,那就满足马谡的愿望,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吧,大不了给他多派点军队和实战经验丰富的副将吧。

二、马谡本身能力出众

马谡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没啥才能。实际上从马谡之前的表现来看,他是很有想法的一个人,在和诸葛亮的军事探讨中,也时常能提出不同的意见,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很多人会说刘备告诫诸葛亮,马谡并非大才,不可重用。可实际上,晚期的刘备,在指挥上频频失误,威望下降严重,诸葛亮对他的告诫,本身是持怀疑态度的。而在后续的接触中,诸葛亮发现马谡并非庸才,反而是颇有才能。在诸葛亮征伐南中之战中,马谡所提出的意见也达到了意想中的效果,令诸葛亮十分满意。

诸葛亮认为马谡颇有才能,只是缺乏实战经验,所以作战期间,经常都是把马谡带在身边,让他将知识融会贯通。经过这么久的磨炼,这一次让马谡领兵去守卫街亭,必定是能出色的完成任务的。

三、蜀汉后继乏人,为蜀汉培养人才

魏蜀吴三国中,原本蜀汉就是人口最少的国家,人才奇缺。尤其是经过夷陵之战,精锐人才尽丧,使得蜀汉后继乏人,越来越缺少人才了,这就使得诸葛亮不得不多为以后多做打算。蜀汉培养人才不容易,此时有一个马谡在身边,值得栽培,他怎能阻止马谡去实战呢?

而且守卫街亭,只要当道下寨,用这种笨方法就完全可以阻挡住魏军的步伐,想必马谡是不会出问题的。事实上,这份战功基本相当于白送,只要马谡接住了这份功劳,威望变高,日后统领军队将更加有说服力。

蜀汉缺人,诸葛亮想要借此栽培马谡,多为蜀汉培养一点人才,他的想法本没有错,只是没想到马谡的表现让人如此失望!

结语

诸葛亮身边人才众多,而他之所以不派姜维赵云魏延前去守卫街亭,反而是派新手马谡前去,实际上主要是有三个原因。一是当大家都沉默时,只有马谡主动请战,诸葛亮不愿打击马谡的积极性。二是马谡有真才实学,诸葛亮认为他能够守住街亭。三是蜀汉后继乏人,诸葛亮让马谡前去守卫街亭,也是想栽培马谡,为蜀汉培养人才。

更多文章

  • 船夫的一番话,让项羽放弃了回江东的念头,而后选择拔剑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项羽死前说的最霸气一段话,项羽拔剑自刎前会说什么,项羽自刎故事简短400字

    但楚霸王在乌江边真的退无可退了吗?作为一名声名鹊起的将领,这位英雄难道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吗?我们知道,一时的隐忍逃亡不算丢人,再度整备军队,等日后瞅准机会,再度东山再起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什么原因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选择在乌江边上自刎,将奋斗了半生的江山完全交给了刘邦呢?霸王楚地

  • 曹操文韬武略,为什么却没有在生前除掉司马懿?导致曹家被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的地盘被司马懿夺走了吗,曹操祖孙三代也比不过司马懿,曹操为何不除掉司马懿

    在曹魏政权的前期,关键是处理与汉室大臣的关系,荀家、崔家,哪怕是杨家都比司马家强,曹操的目光也主要在这些家族身上。曹操也不是那种嗜杀的人,为了一个还看不出来的后患就杀掉世家中有贤名的人,传出去就完全跟曹操求贤若渴的形象相反了,如此一来影响不好。如果真要除后患,贾诩(墙头草,害死自己儿子,谋略过人)、

  • 诸葛亮死后16年,蜀汉等来了翻盘时机,却被这位大将的一句话毁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死后蜀汉为何还能撑三十年,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存活多久,诸葛亮死了多少年蜀汉灭亡

    正因如此,刘备十分信任诸葛亮的才华以及智谋,哪怕在自己将要去世的时候,都是十分决绝地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诸葛亮进行教导。总的来说,实际上,刘备是将整个王朝都全部托付与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幸不辱命,一直都是恪尽职守的为先帝刘备做事,哪怕自己位极人臣,可依旧都是忠君爱国。即使是在诸葛亮临终之前,他都一直

  • 诸葛亮为何逼着刘备杀自己的儿子?14年后发现,诸葛亮做得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跟刘备的关系,诸葛亮为何死心塌地的被刘备统治,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备赐死亲儿子

    在三国中,刘备素以仁德著称,由此才赢得了天下人的心。可是,刘备曾有一名义子,名字叫做刘封,也算是立下了不少的战功。可是,诸葛亮仅仅是吹了一个“耳旁风”,刘备便将其杀害了,这不免让人疑惑。这样做不是有损刘备仁德之名、有加害有功之臣之嫌吗?其实不然,在人才凋零的蜀汉集团,斩杀有才之人,表面看来实属不智。

  • 诸葛亮一生的败笔:放了该杀的小人,却杀了不该杀的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最不该杀的三员大将,诸葛亮一生犯下两个最大的失误,诸葛亮最不该错杀几个人

    短短的一句话,让求贤若渴的刘备连一盏茶的时间都不愿再等待。他来到诸葛亮所隐居的隆中,三顾茅庐,终于求得诸葛亮出山。出山辅佐刘备的诸葛亮尽心尽责,联合东吴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又击溃曹军,夺得汉中;最终,帮助刘备在成都建立起蜀汉政权,被任命为丞相。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

  • 蒙恬临死前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曹操非常推崇,每当委屈时必念一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蒙恬千古名言,曹操常说的蒙恬的话,曹操与蒙恬

    但正是这样的一位名将,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毁于秦二世之手。此人就是蒙恬,被秦二世迫害时,他选择在牢狱中自尽,临死前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备受曹操的推崇,每当受到委屈的时候,他总会读上一次。那么,蒙恬究竟说了什么话呢,使得其在四百多年过去后,仍然具有生命力。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沙

  • 若赵云在曹操手下,那他能成为魏国第一名将吗?其实进不了前五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和赵云哪个厉害,曹操赵云开荒战法推荐,魏国谁能打过赵云

    [var1]如果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来看赵云,那么把他放在魏国的确可以算得上是魏国第一名将。罗贯中老爷子太过于偏爱赵云兄了,熟悉演义的朋友基本上没有几个人不喜爱赵云这员武将的。在演义的描写中:赵云,男,字子龙,长得帅,长得高,武艺牛,会打仗,忠于君主。试问这样一个充满了阳刚美的型男猛将哪个不喜欢!

  • 山海经与希腊记载了同一种怪人,如今发现证据,难道异兽真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山海经真实存在的异兽,山海经记载中的异兽,山海经有记载上古四大凶兽吗

    [var1]《山海经》它如同一本“百科全书”,记载了古代地理,神话、巫术、宗教、古史、民俗、医药、其中长相奇特的异兽更是让人好奇,也有不少的专家认为山海经所描绘的地方很多都不在中国境内。其中《山海经》就记载了一个特殊的种族“一目人”,顾名思义就是一只眼睛的人,《山海经》记载独眼奇人有三处记载,其一:

  • 三家分晋前的晋国能够吊打秦国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晋国能打败秦国吗,秦国为什么老打不过晋国,秦国跟晋国的实力相差如何

    [var1]晋国称霸曲沃代翼之后两年晋武公去世,晋献公即位。献公上位后奋发有为,积极开疆拓土,渐渐地晋国和秦国接壤,晚年因为骊姬之乱晋献公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赶跑,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当时的秦穆公想要扶立晋国新的国君,以便控制晋国,他先是选择了夷吾成为晋惠公,没想到即位后的晋惠公是个白眼狼,不仅

  • 吴国被灭后,西施的下场如何,真的和范蠡泛舟太湖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范蠡和西施的真实历史,西施多少岁嫁给范蠡,灭吴后西施跟范蠡在一起了吗

    出于对西施的敬仰,人们也希望这个可怜人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在吴国被灭后,西施得以和范蠡泛舟太湖,归隐山林,算是得了一个善终。这样的说法真的可信吗?范蠡和西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话说当年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不敌甚至面临亡国的风险。在这个时候大夫范蠡建议越王勾践假意投诚,忍辱负重,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