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解释呢,要是拉数据做图表,那就会打乱写作计划,毕竟骆驼是考据党(脸红),要是不解释呢,骆驼也说(睡)服不了自己,在辗转反侧之间,骆驼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打算举个例子,把唐朝和宋朝的问题简单对比一下。好了,咱们闲言少叙,文归正传,开扯。
对比的方式,其实就一句话,为啥面对北方草原上的敌人时,唐朝表现得奥利给(李世民在位时,把北方的突厥打的跪在地上喊爸爸,周边各族尊他为“(天可)汗”);而宋朝却成了战五渣(不清楚状况的可以查下“驴车皇帝”、“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等)?
策略不同
之所以两个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的敌人时,有如此大的差别,表面原因是策略不同。
唐朝执行的是什么策略呢?以攻代守。李世民在位时,以李靖、苏定方等人为主,以收拢的草原散兵游勇为辅,对突厥一边分化,一边硬打,生生打出了一个“贞观盛世”。而宋朝呢?以防守为主,以防守为辅,几乎没任何主动进攻的欲望,并严格遵“我守敌扰,我退敌进,我忍一时,敌爽一世”的终极“鸵鸟奥义”。
那么为什么这两个王朝,会采用截然不同的策略呢?骆驼认为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当家人不同,骆驼这里说的不是姓氏,而是老李家和老赵家的先天和后天条件。有关唐朝起源于“关陇集团”的问题,骆驼前面写了很多篇了,就不再赘述。这里只简单介绍下。“关陇集团”起源于北魏,这个集团是西魏、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的幕后持股人。这个集团有两大特点,一是这群人体内往往有鲜卑血统,二是他们是都是老牌“军事贵族”。
这两个特点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他们和北方草原上的敌人,关系并不单纯是敌人那么简单,他们在有些时候还是朋友,这其中以李世民和突厥的关系最为典型。(可参看《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四方征战,为何从没和突厥真正交过手》)他们对于北方的“敌人”,非常的了解,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熟悉他们的作战方法,甚至连他们的隐私恩怨都一清二楚。所以对抗起来,心里不是一般的有底。
而反观老赵家,一代目赵匡胤是一个宁愿逃兵役,也不愿意上战场杀人的“老好人”,二代目赵光义除了“草原驴车漂移”玩得好外,最出名的是“开卷有益”和一手“飞白体”……总的来说就是:老赵家的人,对北方的敌人缺乏了解,和他们打“打交道”的经验也几乎为零。(骆驼发现,在历史中,一个王朝的前三代,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人物,那这个王朝就只能叫朝代了)
除了当家人之外,第二个不同是执行人不同,这里的执行人特指和北方敌人“对垒”的兵。唐朝最出名的部队是是什么,是‘玄甲骑兵’,宋朝最出名的是什么“太祖长拳”。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是以偏概全。没错,如果单说这两点确实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其实骆驼想说的是,唐朝打天下,靠的是骑兵,人家有马。马从何处来,一是西域,一是北方草原。
到了唐朝后期,西域已经失去控制,北方草原也不再适合“随意”养马。到了宋朝,马匹更是稀缺,赵光义之所以被称为“驴车皇帝”而不是“马车皇帝”,不是因为驴车更好,而是大宋的马少得可怜。没有足够的马,就没有足够的战马,没有足够的战马,就没有足够的骑兵,对付北方的“游骑兵”,除了骑兵之外,就只有险关要隘。而险关要隘,都没长腿,所以宋朝只能被动防守,而根本无力进攻。
其实一般人光看完上面的内容,就基本可以明白宋朝为什么只能被动挨打,而唐朝却可以有余力开疆扩土了。但是喜欢历史的朋友,往往喜欢了解得更深一点,所以骆驼再往深里分析一下。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中原的产业结构,更通俗的说法是,大宋的经济比大唐要差。打仗打到最后打的是什么,是钱,是真金白银。为什么大唐的经济会比宋朝好呢?这要感谢一个人,那就已经被妖魔化的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这么说呢?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代,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里面既有钱,也有粮,还有运送钱粮的“大运河”。
隋炀帝因为急于摆脱“关陇集团”的制约,他急于立新功,急于培养真正的嫡系,急于建立真正的隋炀王朝,所以步子迈得有点大,所以很快就被超度了。而他遗留下来的财富,却被李唐王朝给顺利接管了。李世民登基时,手上要钱粮有钱粮,要将兵有兵将,还是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百战老(将)兵。再加上他对于突厥的熟悉,所以打起仗来,才能水到渠成。
而赵匡胤登基时,正赶上“苍生迷乱,田园荒芜”,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手底下的兵将,虽有战斗经验,但非常缺乏骑野战的技巧。而且赵匡胤鉴于“安史之乱”,对于手底下的武将,基本算是“圈养”,而且还异常重用文官,搞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一套组合拳下来,把自己先给折腾了个七荤八素,怎么可能还有余力,去对付北方的敌人。
从上面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宋朝之所以在面对北方的敌人时,表现得远远不如唐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车头不给力,连带着整列车都跑不起来。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单纯的农业社会结构,是很难支撑一个王朝的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