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祖逖北伐
1:年少时的祖逖曾经有志向
祖逖是范阳人,年少的时候就有大志向,后来和与东晋尽忠的刘琨曾经一起为司州主簿。两个人关系好在一起睡,半夜听到鸡叫,祖逖于是把刘琨叫醒:“这个声音很不好!”于是两人一同起来舞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闻鸡起舞。
2: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入侵,祖逖独自筹备粮草
西晋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少数民族趁机起兵祸乱中原。祖逖当时趁机向司马睿进言:他认为晋国的动乱是由于宗室之间的内斗导致,使得少数民族趁机起兵,祸乱中原。大王如果能起兵,效应中原个豪杰。可此时司马睿无心北伐,于是给了祖逖一千人的粮草,让祖逖自己去筹备。
3:由于朝廷掣肘,导致北伐功亏一篑
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祖逖决定迎难而上。当时中原虽然大乱,但是北方拥戴晋的力量还是不小的。再加上长安城还拥戴着那个小皇帝,国势恢复也不是不可能。再加上江南各地,并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可惜晋朝内部矛盾太多,不能全心抗敌,很快前赵灭掉了西晋。祖逖由余兵力过少,没有支援,远在淮水,北伐进展缓慢,根本是有心无力。不久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节制祖逖北伐,仅仅是做个姿态,并没有实际行动。
第二次:庾亮北伐
祖逖死后再加上东晋王朝的连度内乱,根本无力北伐。后面太尉陶侃去世,东晋任命庾亮为征西将军。他急于想为王室立功,北伐中原。他做了一系列军事部署,只不过由于他志大才疏,导致了北伐还没有行动,东晋就遭到了丧失丧地的一系列惨败,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桓温北伐
1:小时候的经历,初战告捷
桓温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在艰苦的环境下长大。永和二年,桓温孤军深入,经过千里转战,一战击溃了敌人,灭掉了成汉政权,俘虏了最后一位皇帝。这种胜利自东晋建国以来是空前的,大大的振奋了东晋军队的士气。
2:极其自负喜欢冒险,把前秦作为目标
虽然在军事方面桓温的天赋很明显,但极大的自负喜欢孤注一掷的成功将他的性格暴露无遗。另外并没有对已占领地区的稳固,和对当地人民的充分安抚。在他返回都城后,益州并没有彻底平定。
桓温有着很大功劳,朝廷封了一系列的高官。北方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永和十年,桓温以前秦作为北伐的主要目标。当时前燕刚建国没多久,灭掉了魏国,势力正盛,不宜作为目标。大军一路打到了长安城,只需一鼓作气便可拿下长安,收复故土。
3:野心十足,但做事情左顾右盼,北伐失败
桓温选择在五十里外的地方驻扎,原来他在等待时机。他真正的目标是皇位,东晋是由多个门阀大族建立起来的掌权。他要等朝廷内部的消息,直接打进长安做皇帝。很快前秦便发现了东晋军队最致命的一个缺点,缺粮。于是坚壁清野,让晋军没有粮食。几天后主动出击击败晋军,这次北伐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
第四次:谢安北伐
1:谢安掌权,前秦强大,气吞山河
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掌握了荆州的大权,他对东晋政权死心塌地。掌握朝政大权的谢安也使得内外稳定,东晋内部出现了很难得的安定局面。东晋内部稳定,可是外敌更加强大。此时前秦苻坚已经统一北方,国力逐渐强大,向东晋发起了无数次攻势。
2:苻坚指挥失误,导致淝水之战惨败,北方大祸乱
不过由于前秦苻坚指挥失误,和东晋打的那次淝水之战后,前秦损失惨重。表面上看前秦好像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内部逐渐不稳。国家逐渐走向衰败,已经灭掉的代国,前燕等纷纷起兵,北方再一次出现大混战的局面。
3:不懂得招抚民众,北伐功亏一篑,谢安死后东晋再度大混乱
大好局面在前,北伐的局面一度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而且深入河北。可惜东晋这样的迅猛发展,并没有重新经营新收复的地区,招抚民众,恢复生产。谢安一死,东晋再度出现大混乱。
第五次:刘裕北伐
刘裕小的时候的环境比较艰苦,他的母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去世,没有奶水喝。是喝伯母的奶水长大,少年时代开始在耕田,打柴,十八岁的时候,已经长成了身高七尺由于的大汉。这时候东晋已经有一会没一会了,刘裕在偶然的机会得到发展,一心以北伐为目标。
北方当时的后秦大乱,皇位更迭给了刘裕很大机会。他一生有两次北伐,灭南燕,后秦,打败了北魏。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关中之地后面得而复失,但七分天下已得其四,不得不说刘裕的才能高超。是五次北伐里面最成功的!不久,他废掉东晋傀儡皇帝,自立为宋,标志着南北朝的开始。
综上所述,这五次北伐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要不就是受朝廷的管辖;要么就是自己志大才疏;还有的就是敌人太强,无法彻底消灭。朱元璋最后获得成功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善于团结,文臣方面有李善长,刘伯温;武将方面有徐达,常遇春。而且北伐的一些大战略都是他亲自设定的,有人建议直接攻取大都,他说先占领山东,河北等地把他的两翼减除,孤立元大都,北伐历时十个月完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