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尉迟恭一开始也是个有为青年,不过随着身份和心态的变化,他才开始走上了作死的道路。
尉迟恭原本只是隋朝的一名普通铁匠,由于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尉迟恭被征召入伍,随军四处平叛。
由于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受到军中将领提拔,一直升到朝散大夫。
后来刘武周起兵反隋,因为听闻过尉迟恭的威名,特意招揽其加入自己麾下,做了一名偏将。
对于此时的尉迟恭来说,只要能升官发财,给谁打工不是打工?所以他毫不犹豫的从隋军跳槽到了刘武周这边。
尉迟恭由于作战勇猛,因此得到刘武周的重用,不断升官。
然而,刘武周不自量力挑战李唐王朝,使得尉迟恭后来接连战败,最后被唐军围困于介休县城。
李世民派人对尉迟恭等人进行劝降,尉迟恭一看刘武周是不行了,于是欣然跳槽到李唐,在李世民麾下做事。
李世民对于能得到这么一员猛将很高兴,任命他担任右一府统军。
可惜没过多久便出事了。寻相等和尉迟恭一起归附李唐的将领纷纷复叛。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尉迟恭的叛逃是迟早的事情,于是将他给关押起来,准备将其斩首示众。
最后还是李世民力排众议,将尉迟恭给放了,同时给了他一笔金银珠宝,让他自行决定去留。
尉迟恭此时才明白,人不能光追求利益,如果没有忠诚心,这路是走不长的,此后尉迟恭便一心一意追随李世民。
李世民外出游猎,偶遇王世充的军队,是尉迟恭拼命救出李世民。
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储,李建成重金结交尉迟恭,遭到其拒绝。
这都可以看出,尉迟恭对于李世民的忠心耿耿。
公元626年,突厥大举犯边。太子李建成推举齐王李元吉领兵御敌,得到唐高祖了李渊的准许。
谁也没想到,一场针对李世民的阴谋就此展开。
李世民得到安插在李建成身边的眼线来报,得知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准备在李世民为李元吉送行的时候,除掉李世民。
由于李世民身边的心腹,大多被李渊还有李元吉以各种理由调往别处任职,导致李世民身边已经没什么人了。
李世民只得和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商议对策。
尉迟恭等人毫不犹豫的鼓动李世民先下手为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最后,李世民为了自身安全,为了实现多年夙愿,也为了不辜负这群老兄弟,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
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皇位继承人问题。
恰好此时,李建成借着星象变化说这是李世民要得到天下的迹象,使得李渊对李世民更加猜疑。
李建成此举应该是想为自己除掉李世民寻找正当借口,然而却使得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李渊召见李世民,提起天象的事情,结果李世民直接扯开话题,说李建成和李渊的后宫妃子来往密切,怕是背着李渊在做些什么。
李世民这招真妙,李渊立刻不管什么星象了,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自己孙子。
李渊放走了李世民,接着就召李建成入宫。
李建成得知此事,于是不顾李元吉的劝阻,带着李元吉急急忙忙地入宫解释。
不过他还是保留了一丝理智,特意选择从玄武门入宫。
因为玄武门守将常何乃李建成心腹,李建成从玄武门进宫,自然不用担心生命安全。
可惜他千算万算,万万没想到常何其实是李世民的人。
原来,常何早年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早已被李世民收为心腹。
后来,他按照李世民的指示来到长安,投入李建成帐下。李建成安排他出任玄武门守将,他便借此机会收买禁军。
此时,整个玄武门的禁军都是李世民的人。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缓缓进入玄武门的时候,李建成察觉到了不对劲。
他好歹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此时的玄武门一带太过安静了。
以他的经验,只有军队为了埋伏敌军的时候才会这样,目的是为了避免暴露行踪,打草惊蛇。
李建成第一个反应便是李世民要杀他。毕竟他想除掉李世民,对方自然也会想除掉他。
李建成和李元吉立刻调转马头,准备回去调动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士兵,和李世民拼命。
支持李建成的是关陇集团,而长安城便是关陇集团的势力范围。
因此,李世民在长安城的势力远不如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旦放虎归山,李世民必败无疑。
正是明白这一点,李世民也不藏了,带着手下骑马使劲追赶李建成和李元吉。
一边追还一边和对方喊话,试图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李元吉连射3箭,都未射中李世民,反而是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
李元吉一看李建成死了,知道大势已去。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这次危机也是他的机会。
既然李世民杀了李建成,那么他只要再杀了李世民为李建成报仇,这太子之位就是他的了。
于是李元吉调转马头,冲向李世民。
恰好此时李世民被树绊倒,坠落马下。
李元吉冲上前来,夺走李世民的弓,企图勒死李世民,李世民危在旦夕。
此时,尉迟恭大喝一声,纵马上前就要救驾。
李元吉受到惊吓,出于本能反应,丢下李世民掉头就跑。结果被尉迟恭一箭射死。
说尉迟恭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一点也不为过。
此时的玄武门,守军正在和闻讯而来的太子府、齐王府士兵交战,守军明显不支。
就在此时,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丢到太子府和齐王府众人面前。
他们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不在了,明白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于是四散逃离,玄武门的危机解除了。
但是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搞定,那就是皇帝李渊。
李建成之所以能够一直压制李世民,就是因为李渊拉偏架。
现在李世民干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很可能因此对李世民发难。所以,控制住李渊势在必行。
此时,李渊正在太极宫的海池中划船游玩。突然看见全副武装的尉迟恭带人冲进太极宫。
李渊急忙命人将船靠岸,向尉迟恭询问发生了什么。
尉迟恭则按照李世民交代的,说是李建成因为和后宫的事情败露,便与李元吉一起起兵反叛,二人已经被李世民斩杀。
由于担心皇帝李渊的安全,李世民特意派遣尉迟恭来保护李渊的安全。
李渊活了这么多年,什么场面没见过。他自然明白所谓的保护,其实就是将他软禁起来。
然而形势比人强,李渊自然不会点破此事。
他连连称赞尉迟恭做得好,赏赐尉迟恭不少财物,明显是想拉拢他。
不过他这是白费劲,尉迟恭对李世民的忠心日月可鉴,不是区区财物就能让其改旗易帜的。
等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尉迟恭乃是头功。李世民封其为吴国公,授予右武侯大将军头衔。尉迟恭一时间贵不可言。
此时,尉迟恭升官发财的愿望已经得以满足,他基本很难再更进一步了,因此他需要找点别的追求。
普通人所图,除了利,就只有名了。很可惜,尉迟恭的人生追求与普通人无异。因此,他开始追求虚名。
仗着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功,尉迟恭开始飘了。
为了面子,他开始经常指出同僚的错误,通过贬低他人来凸显他高人一等。
而且对方地位越高,尉迟恭越喜欢挑毛病。
房玄龄、杜如晦这种名臣都因为尉迟恭丢过面子,就连和尉迟恭一样,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功的长孙无忌,都受到过尉迟恭的指责。
长此下来,尉迟恭在朝中可谓是四面树敌,翻车是迟早的事情。
公元632年9月29日,李世民在宫中大宴群臣,在同州担任刺史的尉迟恭特意赶回来参加宴席。
本来吧,这种君臣共饮的场合,就算一些人有什么私怨,也会装作亲密无间的样子,毕竟没人敢坏了皇帝的雅兴。
然而尉迟恭就没有这种觉悟。他发现有人的座次排在他的前面,顿时来气了,质问对方有何功绩?怎么敢坐在他的上位。
任城王李道宗由于和尉迟恭有些交情,加上又是宗室,胆子比较大,特意向尉迟恭解释此事。
谁知尉迟恭根本不买账,认为李道宗竟敢插嘴,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一拳就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差点致使其失明。
他的这一番作为,彻底惹恼了李世民,这场宴会不欢而散。
散席后,李世民派人将尉迟恭叫到自己的房间。
李世民也不废话,他告诉尉迟恭,他之所以善待功臣,是不想重蹈汉高祖刘邦的覆辙。
刘邦登基称帝后,不仅将那些对于西汉有功的异姓诸侯王被一扫而空,一些开国功臣也要么被其打压,要么被其逼反。
刘邦甚至想要杀死自己的连襟樊哙。
李世民一直在极力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他想要留下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
然而尉迟恭做得太过分了,使得李世民意识到对于功臣不能一味封赏,要赏罚分明。如果尉迟恭再这样四处惹祸,李世民只能学刘邦了。
言下之意是,要尉迟恭安分守己些,别再惹事作死,否则无法善终。
虽然史书中没有说尉迟恭事后的反应,但是根据后来事的情推断,他并没有弄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他很可能以为自己不应该在宴席上惹事,扫了皇帝的雅兴。
至于招惹朝臣抬高自己的事情,他应该继续在做。
于是到了公元639年,李世民再次找到尉迟恭谈话。
李世民告诉尉迟恭,有人举报他意图谋反。
李世民会和他说这些,明显就是不相信尉迟恭会谋反,毕竟尉迟恭的忠心,李世民还是很清楚的。
李世民此举其实是想提醒尉迟恭,人言可畏,以及他的人缘真的够差了。
不过很明显,尉迟恭根本没听懂李世民话里的意思,还以为李世民真的相信他要谋反。
于是他很气愤地说,他就是要谋反了。
然后开始述说自己昔日征战沙场,为了李唐江山付出了太多,又露出身上的一块块伤疤,其意思很明显,就是喊冤叫屈。
李世民一看,得了,自己白说这些话了。于是对其一番安抚,就将他打发走了,至于尉迟恭以后会怎么样,李世民懒得管了。
此后几年必定又发生了一系列事情,有不少人出手整尉迟恭。
于是到了公元643年,尉迟恭总算是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了,于是上表申请告老还乡。
李世民自然乐见此事,立刻批准了尉迟恭的请求。
他可不希望自己的老兄弟最后不得善终,除开君臣感情不说,他也不想和刘邦一样,落下个容不下功臣的名声。
回到老家的尉迟恭,整天闭门不出。这说明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一出门就容易闯祸。
万一让人抓到什么把柄,后果不堪设想。
他辛苦大半辈子才争取来的荣华富贵,可不希望就这么没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专心研究长生、享受生活,甚至还特意去学习演奏乐曲。
可见到了此时,他对人生的追求再次发生了转变,他寻求内心的安宁,那些世俗功名利禄已经对其不再有诱惑力了。
也正是拜此所赐,尉迟恭的晚年才得以善终。
唐高宗李治特意为他三日不上朝。追封尉迟恭的父亲为幽州都督,追封尉迟恭本人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
赐予其东园秘器(一种宗室、极少数权贵才有资格使用的棺材),留在京城的所有五品以上高管都要去为其吊唁,最后让其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可以说,尉迟恭死后得到了一个人臣可以得到的最高殊荣。
最后总结一下,尉迟恭之所以晚年闭门不出十几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频频作死、树敌太多,他要避祸。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心境不一样了,他不再受世俗那些功名利禄的困扰,出门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必要了。
尉迟恭的事迹再次提醒我们,人是在不断成长的,因此人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我们很在意的东西,也许在以后看来根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