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作为农民、甚至是贫民出身的他,认为天下之乱,源于商人囤货居奇,他们是王朝乱世的根源,因此从朱元璋开始,明朝的基本国策就是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商人个人财富的聚集。
然而对于那些头脑机敏的商人来说,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一门发财的生意。原来在大明帝国创建之后,和前代王朝一样,实施的是“食盐官控”的政策。在古代社会,能够垄断的社会产品不多,食盐就是其中的一个,无论那一阶层的民众,离开了食盐,这日子就简直没法过了,而通过垄断食盐的销售,可以让封建王朝获得一项可观的利税收入。
不过明朝垄断食盐的政策很特殊,他们不负责销售环节,也不接受现成的金钱购买,而是让那些通过审核,获得了贩卖食盐资格,也就是拿到了“盐引”资格证的商人们,购买来农产品以从官府手中交换食盐,至于如何定价销售,明王朝一般不过问。
商人们都是头脑精明之辈,他们很快从中发掘出了巨大的商机。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商人们拿钱出来,在产盐地附近购买大量土地,招募民众耕种,然后从他们手中购买农产品,再拿来换取官府手中的食盐。如此一来,商人省去了食盐贩卖时一半的运输费用,又可以随意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两头获利,让那些从事贩卖食盐的商人们,个个富得流油。
正所谓“饱暖思淫欲”。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们,躺着挣钱,每天最大的烦恼就是如何将钱花出去,所以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他们,竟然将目光瞄向了美丽的女人身上,也由此催生了明朝颇具特色的“养瘦马”产业链。
但明代社会,盐商们口味独特,或许是自身油脑肥肠的缘故,他们格外喜欢那些身材纤廋的女子,越瘦越美。为了迎合盐商们这一特殊癖好,那些买卖中介,从贫苦人家手中低价买来面容姣好的女孩,然后控制她们的饮食,并教授她们琴棋书画,等到这些女孩长大成人后,再以高价卖给盐商们,以赚取巨额利润。
赵翼在《陔馀丛考·养瘦马》一书中记载:“扬州人养处女卖人作妾,俗谓之养瘦马。”明末张岱《陶庵梦忆》一书记有:“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清人吴炽昌《客窗闲话》卷四记载:“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贩买幼女,选其俊秀者,调理其肌肤,修饰其衣服,延师教之,凡书画琴棋、萧管笛弦之类,无一不能。及瓜,则重价售与宦商富室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养瘦马’。遇有贫家好女子,则百计诱之。”
那些成为瘦马的女孩子,也分三六九等,最上一等,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容貌也最为俊美,最末一等,相貌中下,读书识字不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主顾,只能被卖入青楼,命运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