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想用七星灯续命,最终失败,历史上仅一人成功

诸葛亮想用七星灯续命,最终失败,历史上仅一人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399 更新时间:2024/1/9 14:01:38

诸葛亮是蜀汉的顶级谋士,不仅仅是在蜀汉,即使是放到古代史中,诸葛亮的谋略也是无人能及的。历史上能够媲美诸葛亮的谋士,肯定是屈指可数的。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诸葛亮病逝,都是一心一意为蜀汉着想。

在历史上,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肯定是少之又少的。相比较来说,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在谋略上也不比诸葛亮差,但是司马懿的名声就不太好了。原因就是在曹叡驾崩后,司马懿就有了不臣之心,结果可想而知,司马懿虽然没有篡位,但是他的后代就不是如此了。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了历史上的晋朝。正史上的诸葛亮是没有打败过司马懿的,众所周知的是,诸葛亮一生发动了数次北伐,可惜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甚至是诸葛亮都没有进攻到曹魏的长城,原因就是有司马懿在于诸葛亮抗衡。

从这一点来说,司马懿至少在军事方面比诸葛亮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描写的出神入化,不过小说终究是小说,不可看作是正史。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的名声就要差许多了。在历史上司马懿就是奸臣的代表,是不忠不义的代表。

诸葛亮则完全相反。现如今上千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各地仍然存在武侯庙,这就是专门用来祭祀诸葛亮的。作为历史上的大忠臣,诸葛亮肯定是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在一些史书上,相传诸葛亮会奇门遁甲,上知天文,下至地理。这样的人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这样的描写,就是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开始布阵。这就是七星灯,传说诸葛亮知道自己的寿命不长了,想要用七星灯进行续命,假如七盏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可以续命成功,可是偏偏魏延闯了进来,导致灯灭。

诸葛亮摆出七星灯,向天再借一纪,也就是12年,结果以失败告终。那么什么是七星灯呢?它真的能够续命?七星灯,又名“续命灯”、“招魂灯”,它是上古时期道教的一种法术,从商周时期就开始流传,直到三国时期,七星灯仍然存在。

诸葛亮在五丈原的时候,身体已经是非常虚弱了,就想到了七星灯,想要用它进行续命。魏延的闯入真的是故意的?不一定,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许上天已经不愿意诸葛亮继续在人间了。诸葛亮的七星灯之所以失败,于是诸葛亮的一个计谋有关。

“火烧藤甲兵”是诸葛亮的一个计谋,诸葛亮亲眼看见了三万藤甲兵被活活烧死。那时诸葛亮就知道自己犯下大罪,必减寿命。就连诸葛亮自己也说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可见诸葛亮的这句话还是很中肯的,诸葛亮仅仅54岁就病逝了。

他的寿命与司马懿比起来,差了将近一代人。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无论怎么厉害,它的七星灯也失败了。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成功的人呢?当然有,千百年之后的明朝,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刘伯温的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

俗语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说得就是刘伯温的实力与诸葛亮相媲美。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先是给朱元璋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再击元朝”的策略,让朱元璋征战天下,最终建立了明朝。于是刘伯温成为了朱元璋的心腹谋士。

曾经的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时,感到了身体力不从心,可能会命不久矣,于是就想到了七星灯。最后还真让他成功了,成功逃过一劫,于是刘伯温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使用七星灯进行续命的人。不过关于七星灯的记载,在历史上是少之又少。

相传刘伯温是成功进行了续命,可是以现如今的科学发展来看,这纯粹是子虚乌有的。可能在刘伯温病重的时候,刘伯温吃了什么药物让他成功的活命,这与七星灯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后世夸大事实,过度神化了历史人物。这一点的可能性最大。

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像是鬼谷子袁天罡还有李淳风等人都没有用过七星灯,很有可能七星灯只是小说中杜撰出来的。在现如今的人们看来,很多历史上的记载都带有神话色彩,是比较夸张的。

更多文章

  • 关羽能水淹七军是因为对手是于禁?如果换成张辽等人就不行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羽和张辽谁更厉害,关羽水淹七军有可能继续获胜吗,历史上关羽真的水淹七军吗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换哪个大将来与关羽对抗都没有用。毕竟曹魏的第一代名将几乎都没有在荆州长期驻扎的经历,因此换谁来了荆州都是睁眼瞎。更何况驻扎在樊城的守将曹仁已经算是在荆州呆过,并且与周瑜等人交手过的名将了,然而即便如此,曹仁还是对荆州的雨季、洪水等情况几乎一无所知,若非满宠站出来为士兵加油鼓劲

  • 秦始皇去世后,如果公子扶苏继位,秦国还会灭亡吗?还会有汉朝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扶苏的权力,如果秦始皇不死秦朝会亡吗,秦始皇死后秦国的命运

    《秦时明月》中的扶苏形象?从“焚书坑儒”事件探寻扶苏的政治倾向关于扶苏的政治倾向,史料中并未记载,但也并非无迹可寻。这件事情,还得从扶苏被贬上郡说起,而扶苏被贬的根源,便是“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事件实际上是“焚诗书、坑儒生”两件事情,而此事的根源则在于东方列国文化和秦文化的剧烈冲突,以及士族

  • 刘备:我不想当皇帝!诸葛亮:那还给你儿子起这名?刘备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明白了刘备不是原来的刘备,刘备当皇帝为何不听诸葛亮的话了,蔡瑁杀刘备时刘备被谁救了

    刘备当初的志愿是匡扶汉室,征讨曹贼,可是到了最后他自己却坐上了皇帝,这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安排。换句话说,刘备究竟有没有想过当皇帝。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丕继位为皇帝,改国号为魏,自此汉朝灭亡。此时身在成都的刘备听闻这个消息之后,跪拜洛阳,仰天大哭,自己一心想要匡扶的大汉最终还是亡了。公

  • 秦国能在各诸侯国中拔得头筹,靠的可不仅仅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是最晚被分封的诸侯国吗,使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秦国从哪位君王开始强大

    [var1]就比如说,在诸侯国中数一数二的就是魏国与楚国,还有秦国。关于他们的地缘环境,秦国的地缘环境是当时的义渠国,后来在诸侯争霸中,秦国就是利用的义渠国的军力和战斗力才会最终获得诸侯国的最大胜利。关于魏国当时的地缘环境就是中原的韩国,当时三家分晋,由于韩国的国势较弱,韩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在

  • 秦国给晋国送了一个人才,多年以后,晋国才明白,他纯粹是祸害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被晋国压制多久,晋国能打败秦国吗,秦国跟晋国的实力相差如何

    战争有人说,秦国是因为爱才,并出于两国友好的目的,才把这个人才送给晋国的,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景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63年,秦晋两国打了场栎之战,是役,秦国大胜;景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8年,晋国为报复秦国,纠合十三国军马,率先挑起了迁延之役。这场仗,英明的晋悼公因病未能随军出征,将统军大权交给三

  • 芈月传:芈月万万没想到,秦王居然这样对待自己的原配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芈月传秦王跟芈月闹别扭,芈月传芈月和秦王成为真正的夫妻,芈月传秦王开始对芈月动心

    [var1]芈月也正是通过与孟赢的对话,才彻底看清了秦王的真面目。因此,在今后的岁月中,芈月不敢再与之倾心以对,而是选择了使用心机与手段。1、赢驷对任何人都没有真感情,都只是利用而已对于赢驷而言,女人们都是用来做交易的,无论是她的女人还是他的女儿,只要可以辅助他开疆扩土,哪怕把她们统统牺牲掉也无所谓

  • 群雄割据的时代,动荡不安的生活,造就一代战神吴起的辉煌岁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神吴起传奇一生,吴起的事迹简介,不同史书对吴起的评价和看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混乱时期。在此期间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战将,期间被誉为杀神的吴起无疑是其中的典型。出生于卫国的吴起,自小就是一个火爆的脾气,虽然才华横溢但是过于情绪化的性格在早期还是给他带来了相当多的麻烦,年轻的他因为别人的嘲笑,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一口气杀死了三十多人。之后又

  • 齐桓公在位43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临终留下7个字,被嘲笑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桓公一匡天下,齐桓公为何能成为霸主,齐桓公是怎么称霸天下的

    [var1]齐桓公又名公子小白,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厉害的一位霸主,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位霸主,他的父亲是齐僖公,在他之前还有两个哥哥,一个是齐襄公诸儿, 另一个就是公子纠。按理说这齐国国君之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公子小白,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齐僖公死后,齐襄公继位,不过这位齐襄公却因为自己贪

  • 齐桓公一生尽心成霸业,不想晚年被三个小人毁名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齐桓公的霸业对后世有什么影响,齐桓公的十大霸业之基,齐桓公成就霸业经历了什么

    [var1]那么这三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让管仲对他们处处设防?首先是易牙,易牙擅长烹饪,是厨师师祖,齐桓公除了他做的菜,其他都食之无味,在当时是齐桓公的御用厨师。齐桓公偶然有一天说到,自己尝遍那么多美食,可惜没尝试人肉,好奇人肉是什么味道。这被易牙听到,第二天他就把自己4岁的儿子杀死,并把

  • 蜀国只有百万人口,不到魏国四分之一,为何诸葛亮与姜维北伐16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为何看好魏国降将姜维,诸葛亮死后姜维几次北伐,诸葛亮死后蜀国为什么不北伐了

    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蜀国军方领袖,自238年起,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其中,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是262年,蜀国灭亡之前的一年。诸葛亮与姜维两人一共进行了16次北伐,但历史上的蜀国,人口稀少只有百余万,还不到魏国四分之一,以蜀国国力根本难以平定魏国,而且持续北伐又严重损耗国力,这种“无用功,却损耗蜀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