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为什么离开魏国投奔秦国?

商鞅为什么离开魏国投奔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862 更新时间:2024/3/2 20:14:32

春秋三百多年,最强盛是秦穆公时期,却不被中原诸国认可,被视为西方蛮夷。

战国二百多年,虽然最后统一了六国,但是崛起时已经是战国中期,真正强大也不过百年时间。

那么,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原因有许多,但是商鞅的作用至关重要。

[var1]

秦孝公三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施行变法,这是他的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三大作用。

一是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力,这是增强国力;二是建立军功制,提升军人地位,这是战争方略;三是提倡严刑峻法,杜绝犯罪,这是维持社会稳定。

秦孝公十二年,秦国迁都咸阳,商鞅开始第二次变法,作用是对第一次变法的补充。

第一次变法让秦国走向富强,第二次变法让秦国走向中央集权,经过这两次变法,秦国称霸的道路无比平坦。

[var1]

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虽然身份高贵,但卫国一直是三流小国,所以地位并不太高。

战国中前期,魏国实力强大,独霸诸侯数十年,卫国作为邻居不得不依附魏国。

商鞅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在大多数人看来,如果商鞅不离开魏国,统一六国的不会是秦国而是魏国。

既然如此,商鞅为什么会离开魏国呢?有两人起了关键作用,一人是魏相公叔痤,一人是魏惠王

[var1]

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执政二十多年,虽然没有李悝、田文等人的成就,但是也国泰民安。

公叔痤虽然善于发现人才,却有一大性格缺陷,那就是嫉妒。公叔痤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但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他把吴起排挤到楚国。

商鞅的经历和吴起类似,年轻时便很有才华,可是公叔痤没有举荐他,因为担心会取代他的相位,直到病重时才推荐给魏惠王。

《史记》记载,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var1]

魏惠王时期,虽然魏国的实力不如魏文侯时期的辉煌,但是在庞涓带领魏军纵横天下的加持下,魏惠王依然沉浸在称霸天下的愿景中。

当时的天下英才,大多数还是期盼加入强大的魏国,眼光被养刁的魏惠王,自然瞧不起才三十多岁的商鞅,哪怕是魏相公叔座临终的嘱托。

可笑的是,也正因为看不起商鞅,所以魏惠王没有杀他。

《史记》记载,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var1]

因为公叔痤和魏惠王的原因,商鞅不被重用,只得悄悄离开魏国。离开了魏国,商鞅为什么不选择去关东五国呢?

魏文侯时期,三晋为了应付诸强,结成战略同盟,魏国向西扩张。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重心东移,主要表现在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此时三晋联盟分裂,魏国有吞并韩、赵之心。

在这种大环境下,商鞅很难投奔赵国和韩国,而且当时赵国正逢内乱,韩国申不害的变法正准备推行,没有让商鞅施展才华的平台。

[var1]

齐国有邹忌变法,在国都临淄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显然也没有商鞅的位置。

楚国虽然是传统强国,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惜刚刚经历吴起的祸乱,楚国旧贵族势力对“变法”极为反感,因此商鞅也不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至于东北角的燕国,虽然位列战国七雄,却毫无存在感,实力不强,几乎不参与中原事务,不是商鞅的好选择。

而东南方向的越国,更是蛮夷中的蛮夷,在楚国的威压下连生存都难,而且内乱频频,也是不商鞅的选择。

[var1]

那么,商鞅为什么选择投奔秦国呢?除了关东五国有各式各样的劣势外,秦国有商鞅无法拒绝的优势。

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导致国力大为削弱。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富强起来,于是向天下颁布了《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如此诚意十足的求贤纳才,历史上少有,赏官赏爵赏钱,君王不会吝啬,可是说到裂土,再大方的君王都会谨慎又谨慎。面对秦孝公给出的如此条件,商鞅哪有不愿意的。

(参考文献:《史记》)

更多文章

  • 商鞅、张仪都有战功在身,范雎为何没战功就能当上秦国国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商鞅张仪范雎三人排名,商鞅与张仪相差多少年,商鞅和张仪是一个国家的人吗

    在那个时候我们能够知道这群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然后登上封侯的位置也都是十分的辛苦。而且这种情况也是大家都乐意见到的,就好像贵族能够很好的保留自己的位置。而这个时候有才华的平民也有自己施展的空间,所以这个渠道也是大家能够很好和平共处的环境。所以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厉害人物能够封侯,他们也是都有自己立下的

  • 要不是这个部落,唐朝要提前几十年灭亡,为何此部落后来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和吐蕃之间的部落,唐朝末年北方哪个部落最强大,唐朝哪个部落最厉害

    沙陀部族原名处月,西突厥的别部。《新书·沙陀传》:“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由此可见,沙陀早期分布在今天新疆博格多山南部一带,也被称作“沙陀突厥”。史书记载:“沙陀源出于突厥别部,或即同罗、仆固之后。”唐高宗时期,大唐军队进攻西突厥,

  • 本是寿王妃的杨玉环,如何成为了她公公唐玄宗的杨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玉环为啥从寿王妃变成杨贵妃,杨玉环是多少岁的时候成为寿王妃,杨玉环与寿王的爱情故事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历史遗留问题,唐统一之前经历了割据,历史上就有五胡十六国,文化、习俗各有不同,经过不断的融合以及唐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逐步形成,造就了多元的唐朝。因此,唐朝人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多了一份包容。由此可见,因为唐朝文化的因素,不像秦朝文化的专制,思想更

  • 诸葛亮预测武则天称帝?三国真正的预言家其实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民间传说中,诸葛村夫是通神的人物,准确预测了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诸葛村夫最厉害的预言书就是《马前课》,共有十四课,基本上是一本简约版的中国史书。第一课,“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诸葛亮预测了自己鞠躬尽瘁而死,还预测了蜀汉被曹魏灭亡的事情。“八千女鬼”合起来就是一个“魏”字。诸葛

  • 吐蕃非常强大,曾让唐朝头疼不已,为何在宋元之后没有声音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时吐蕃有多强,吐蕃鼎盛时期有多强大,吐蕃对唐朝的影响

    除此之外,亚洲地区在古代历史上,也曾崛起过多个大帝国。如汉帝国、唐帝国、波斯第一帝国、阿拉伯帝国、元帝国等等,可谓鼎盛一时,当时欧美地区还处于蒙昧的落后状态,而亚洲这里却早已是“繁花似锦”了。在公元六世纪前后,亚洲地区存在着三个强大的王朝,分别是大唐、阿拉伯帝国以及吐蕃王朝。对于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国就

  • 武则天男宠若干,为何从来没有怀孕风波?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称帝之后,武则天后宫是如何充实起来的,又是如何进行打理的?当年,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这对于历史,对于当时人们的思维,是非常刺激的一件事。只不过唐朝风气开放,很快人们也就接受这一事实了。特别是当时武帝的政治还算可以,至少相比李家那几位男人有过之无不及。问题是武帝的开放程度已经让世人为之感叹了,太超前呀

  •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各有所长,为何太宗选懦弱的李治当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李泰与李治谁聪明,太子李承乾与李治,唐朝李治与李恪的关系

    “子承父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放到现在,总有年轻人觉得不靠家里也能成功。当他们被生活碰得头破血流时,才发觉其实走在父辈开闯出来的道路其实更容易成功。普通家庭尚且如此,帝王之家,选择一个出众的儿子继承大业,更是重中之重。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有四个非常拔尖,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恪

  • 节度使本是护唐,后来变成灭唐的关键,为何说都是唐玄宗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玄宗为什么设节度使,晚唐节度使势力分布图,唐玄宗时期在哪设节度使

    唐玄宗为何创办缘边节度使官职这个官职是唐玄宗为了避免少数民族有异心,侵犯大唐的国威和利益,从而创办的,光是听这个官职的名字就有点像现代的外交官,可见用处还是挺大的。不过唐玄宗很聪明,缘边节度使的权力虽然很大,可以直接不经过上面的批准,不用得到皇帝的许可,就可以调遣军队、钱财和粮食,看上去是一个管后勤

  • 五代十国最英明君主,15岁从军24岁当上将军,文治武功没差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五代十国最详细历史,五代十国最著名人物,五代十国主要历史人物

    那些残暴不仁、昏晕无能的帝王就不用说了,大家对他们肯定是持批评批判的态度,但是即使是那些鼎鼎有名、在历史上有很大成就的帝王,他们的一生中还是多少有些污点,所以大多数帝王在接受着后人对他们称颂赞赏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上也被大家批评贬低。不过历史上还是存在着一生比较完美的帝王,人们对这些帝王的评价也全都是

  • 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军队想要捡漏,坚持不到15天还是跑回老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安史之乱有没有吐蕃,安史之乱后吐蕃杀了多少人,晚唐安史之乱吐蕃入侵

    大唐和吐蕃关系紧张七世纪初,吐蕃和大唐的关系一直不好不坏,710年,金城公主的和亲只保住了短暂的和平,吐蕃的野心昭著,开始进犯大唐国土,双方一战激发。唐朝很强大,但吐蕃一样有野心,有实力。当唐朝渴望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吐蕃也想掠夺东方,因此一直势如水火,却不分上下。吐蕃的军力较强,大唐各方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