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波澜壮阔的隋朝末年大起义,如同燎原烈火一般,在中原大地熊熊燃起。各地豪强势力,纷纷乘势而起,拥兵自重各霸一方,参与到逐鹿中原的大会战之中,人人都梦想着成为下一任天下之主。在风起云涌的反隋武装势力中,有一支队伍最为引人注目,这支队伍实力之强悍、人才储备之丰富,一度成为隋朝心腹大患,让隋炀帝胆战心惊。
这支队伍就是赫赫有名的瓦岗军。瓦岗军之所以屡战屡胜,声震天下,与其无与伦比的人才储备厚度密不可分,堪称隋末唐初优秀人才集中营。瓦岗军武将堪称人才济济,唐太宗李世民日后开创大唐所向无敌,正是得益于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的瓦岗军好汉。后人根据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传奇战绩,编写出古典文学名著《隋唐演义》,使得他们的英名千载流传。
《隋唐演义》中,瓦岗军众好汉合称为瓦岗四十六将,又称瓦岗四十六友,虽然其中很多人物事迹与史实不合,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比如唐朝名将秦叔宝、单雄信、徐茂公、单雄信、罗士信等尽在其中。他们驰骋沙场屡克强敌,斩将搴旗攻城拔寨,堪称八面威风。不过这一批人,称之为好汉尚无不可,但若称之为英雄,则大部分人都明显不够格。
古来所称“英雄”二字,有两个标准,一是德行,二是才干。瓦岗寨众多好汉们,个人才干无可挑剔,秦叔宝、单雄信之勇武,徐茂公之智略,都堪称极为优秀的军事人才。但要论及个人德行,他们很多人都有一个难以磨灭的污点。这个污点就是背叛故主,反复无常,轻于去就。就拿大名鼎鼎的秦叔宝来说,他的一生就曾几降几叛,反复无常之行为,实际不次于吕布。
秦叔宝最初是隋朝武将,深受主将来护儿厚待。后来跟随大将张须陀征战瓦岗,张须陀兵败被杀,秦叔宝先归降军阀裴仁基,后来又彻底背叛隋朝,归降瓦岗军。隋朝大业十四年九月,瓦岗军在邙山大战中被军阀王世充击败,秦叔宝二话没说,背叛瓦岗军,投降王世充,《旧唐书》记载,王世充还封他为龙骧大将军。到武德二年二月,秦叔宝再度背叛王世充,投靠唐朝。
其他瓦岗寨好汉中,在频繁的征战生涯中,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投降反叛经历。如大名鼎鼎的单雄信,被《资治通鉴》直接批评为“轻于去就”。忠诚,是封建时代武将最重要的立身之本,动不动就背叛故主,趋炎附势投靠新主,甚至几降几叛,会被视为像吕布一样的“三姓家奴”,是武将个人德行上的一大污点。因此他们称之为好汉还马马虎虎,但若称之为英雄,则有些勉强。
不过,瓦岗众好汉中,有一个人却可以当之无愧称得上英雄二字。此人就是王伯当。王伯当是瓦岗军元老,对瓦岗军首领李密始终忠诚如一,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瓦岗军起义失败后,李密走投无路,暂且投靠李渊。此时李密昔日的手下大将们,如秦叔宝程咬金等人,都已成为唐朝大将,对李密这个昔日主公视若路人,面对李密遭遇李渊的打压排挤,并无一人站出来拉他一把。
王伯当凭借他的才干,完全可以像秦叔宝等人一样,改换门庭投靠李渊李世民,换一个锦绣前程。但他丝毫却不为所动,宁肯跟着李密一条道走到黑。李渊畏惧李密身负绝世之才,对他毫无信任之心,李密饱受疑忌和排挤,最终决定另立门户。昔日的瓦岗旧将中,只有王伯当一人义无反顾,冒着天大的风险跟随李密出走,结果遭遇唐军重兵伏击,与李密一起被杀。
《旧唐书》记载,王伯当死前说了一番话:“义士之志,不以存亡易心。公必不听,伯当与公同死耳”。王伯当说到做到,抛弃大好前程,心甘情愿追随故主,以生命践行了同生共死的诺言,堪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