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最早得到的谋士是徐庶,后来徐庶因为曹操将其母亲挟持,最终迫使徐庶进曹营,在徐庶临走的时候,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
随后,曹魏大军南下,诸葛亮临危受命,以军师的身份在新野一把火烧了曹操的大军,因此,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诸葛亮出道就是巅峰,直接掌握了刘备集团的实权。
《三国演义》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部小说,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以《三国志》等真实历史情况来说,刘备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定位就是一个谋士。
诸葛亮给刘备提了很多的计策,有的刘备压根就不听,第一次是刘备被刘琮出卖,走到荆州治所的时候,诸葛亮就建议刘备直接攻打刘琮,以夺取荆州,然而刘备以时机不到为由撤退了。
以历史马后炮的角度来说,还是刘备的计策好一点,以当时刘备的实力想要一举打败刘琮,只能是两败俱伤,被后追来的曹操捡便宜。
第二次是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要讨伐孙权,诸葛亮反复劝阻,劝告刘备不能与东吴开战,结果刘备就是不听。在夷陵之战大败后,诸葛亮还说,如果法正在的话,刘备可能会听,言下之意就是没听自己的。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来,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在刘备生前掌握军政大权,真正到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是在刘备白帝托孤之后,也就是公元223年,这时距离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时间已经长达16年。
之所以刘备会在白帝城快要咽气的时候,把诸葛亮当作托孤大臣,就是因为在这十六年里面,诸葛亮为刘备集团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而在以后的岁月里,蜀汉集团还需要诸葛亮。
诸葛亮给刘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为刘备量身定做了著名的“隆中对”就是其一。
所谓“隆中对”,就是诸葛亮送给刘备的见面礼,简单来说,就是让刘备夺取荆州和益州,以此二州为根据地,与东吴的孙权联合,进而共同对抗曹操。
这个宏观战略是很强大的,都说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后来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夺得荆州大片领土,后来又入蜀多了益州,跟当初诸葛亮的谋划是一样的。
在刘备夺取汉中,关羽进行北伐的时候,如果孙权能够策应一下,刘备再从汉中进取关中,天下形势还不知道怎样发展。
可以说,在宏观战略这块,诸葛亮的眼光是看得很远的,这也是刘备欣赏诸葛亮的一点,当然,诸葛亮擅长战略,未必实操也在行,嘴上功夫了得,不代表样样精通,在带兵打仗这一块,诸葛亮其实就欠点火候。
为什么诸葛亮会感叹,如果法正在的话,刘备会听法正的,就是因为法正和庞统才是刘备信任的军中谋士,这跟诸葛亮是两个专业方向。
既然刘备这么不看好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时候从来都不领他,为何最后还要托孤给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蜀汉集团在夷陵之战后,不得不在外交政策上做出改变。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促成孙刘联盟,其作为外交官到孙权处走动,不但为刘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奠定了孙刘两个集团之间的联合趋势。
然而孙刘联盟开始瓦解,是因为孙权为夺荆州,背地里下死手,还杀死了关羽,真正破裂则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在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也意识到,蜀汉集团想要存活,必须从新与孙权确立合作关系,在这一点上,一直是诸葛亮所主张的,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且深受孙权的信任。
刘备也是希望通过诸葛亮,来缓和与孙权的矛盾,最终将蜀汉集团的势力收缩在益州一带,不求刘禅能够再进取,只要保留这份家业也就可以了。
可以说,诸葛亮并不是一开始就从刘备手里得到实权的,而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刘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托孤给他的,这一点,大家是要搞清楚的。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我相信很多人都对诸葛亮在投靠刘备后的这段历史很模糊。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最早得到的谋士是徐庶,后来徐庶因为曹操将其母亲挟持,最终迫使徐庶进曹营,在徐庶临走的时候,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
随后,曹魏大军南下,诸葛亮临危受命,以军师的身份在新野一把火烧了曹操的大军,因此,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诸葛亮出道就是巅峰,直接掌握了刘备集团的实权。
《三国演义》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部小说,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以《三国志》等真实历史情况来说,刘备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定位就是一个谋士。
诸葛亮给刘备提了很多的计策,有的刘备压根就不听,第一次是刘备被刘琮出卖,走到荆州治所的时候,诸葛亮就建议刘备直接攻打刘琮,以夺取荆州,然而刘备以时机不到为由撤退了。
以历史马后炮的角度来说,还是刘备的计策好一点,以当时刘备的实力想要一举打败刘琮,只能是两败俱伤,被后追来的曹操捡便宜。
第二次是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要讨伐孙权,诸葛亮反复劝阻,劝告刘备不能与东吴开战,结果刘备就是不听。在夷陵之战大败后,诸葛亮还说,如果法正在的话,刘备可能会听,言下之意就是没听自己的。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来,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在刘备生前掌握军政大权,真正到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是在刘备白帝托孤之后,也就是公元223年,这时距离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时间已经长达16年。
之所以刘备会在白帝城快要咽气的时候,把诸葛亮当作托孤大臣,就是因为在这十六年里面,诸葛亮为刘备集团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而在以后的岁月里,蜀汉集团还需要诸葛亮。
诸葛亮给刘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为刘备量身定做了著名的“隆中对”就是其一。
所谓“隆中对”,就是诸葛亮送给刘备的见面礼,简单来说,就是让刘备夺取荆州和益州,以此二州为根据地,与东吴的孙权联合,进而共同对抗曹操。
这个宏观战略是很强大的,都说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后来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夺得荆州大片领土,后来又入蜀多了益州,跟当初诸葛亮的谋划是一样的。
在刘备夺取汉中,关羽进行北伐的时候,如果孙权能够策应一下,刘备再从汉中进取关中,天下形势还不知道怎样发展。
可以说,在宏观战略这块,诸葛亮的眼光是看得很远的,这也是刘备欣赏诸葛亮的一点,当然,诸葛亮擅长战略,未必实操也在行,嘴上功夫了得,不代表样样精通,在带兵打仗这一块,诸葛亮其实就欠点火候。
为什么诸葛亮会感叹,如果法正在的话,刘备会听法正的,就是因为法正和庞统才是刘备信任的军中谋士,这跟诸葛亮是两个专业方向。
既然刘备这么不看好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时候从来都不领他,为何最后还要托孤给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蜀汉集团在夷陵之战后,不得不在外交政策上做出改变。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促成孙刘联盟,其作为外交官到孙权处走动,不但为刘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奠定了孙刘两个集团之间的联合趋势。
然而孙刘联盟开始瓦解,是因为孙权为夺荆州,背地里下死手,还杀死了关羽,真正破裂则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在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也意识到,蜀汉集团想要存活,必须从新与孙权确立合作关系,在这一点上,一直是诸葛亮所主张的,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且深受孙权的信任。
刘备也是希望通过诸葛亮,来缓和与孙权的矛盾,最终将蜀汉集团的势力收缩在益州一带,不求刘禅能够再进取,只要保留这份家业也就可以了。
可以说,诸葛亮并不是一开始就从刘备手里得到实权的,而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刘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托孤给他的,这一点,大家是要搞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