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让人纳闷的是,虽然曾国藩手下猛将如云,军队实力非同一般,有推翻朝廷的可能,但是却一直不敢称帝,这是为何呢?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出生于普通的耕读家庭,自幼便勤奋好学,并因为天资聪颖而闻名。道光十八年(1838年)之时,曾国藩因为中了进士而成功进入仕途。而后,曾国藩成为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并因此而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曾国藩一生之中最经典的转折点发生在天平天国运动时期,他组建湘军,并用这支军队多年征战,最终攻灭天平天国,成为了清末朝廷的重臣。后来,在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下,“洋务运动”展开了,为中国近代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也正是因为如此,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拥有很多的追随者的,曾国藩与其它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还掌控了军权,倘若有造反之心,也可能会有成功的希望的。
当湘军的战斗力达到了巅峰时期的时候,左宗棠以及曾国藩的3位幕僚王闿运、胡林翼、彭玉麟先后4次劝曾国藩称帝,但是曾国藩却拒绝了,并且用下面这幅对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对于这个对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曾国藩希望能够面对外界繁杂纷乱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拥有一份像高山流水一般的超然心态。其实换句话而言,可以这么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大儒,是经过了多年的八股文成长起来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早已经刻入内心,因此他不想也绝对不会做出谋逆之事。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其实曾国藩也知道,自己倘若造反,胜利的希望并不大。湘军虽然此时士气旺盛,但是经过了多年的战斗,早已经疲惫不堪。而很多人看到胜利到来之时,心中欢喜,都想要回家团聚。
倘若曾国藩此时突然造反,可能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抗之心。另外,清政府虽然腐败无能,但是仍旧拥有大量的军队驻扎在全国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因此造反一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而且,在19世纪60年代之时,清朝在京津地区,就有1.5万接受了英国教官训练的八旗洋枪部队,在各地也有一些学习过西洋军事训练之人,因此造反之人即使拥有50万大军也不敢称帝,否则的话,三个月内必亡。
所以,曾国藩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你们觉得是不是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曾国藩家书》、《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