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雄才大略的君主,赵武灵王绝对算是一个,梁启超曾经评价赵武灵王是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完全是可以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相提并论的一个人。
为什么对赵武灵王的评价会如此之高呢?就是因为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使得战国时期的赵国从弱国一下子变成可以和秦国比肩的二号强国,并且对此击败北方的匈奴,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有才能的君主之一。
当时赵武灵王基于战国时期复杂政治、军事、外交形势,采取了壮年退位,自己负责赵国对外的军事外交,而让自己的儿子赵何负责国内的政治,这种二元政治开创了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趋势的一个另类案例,也就是最早形势的太上皇。
计划听起来很完美,在此期间赵何将国内政治整理的很好,而赵武灵王也攻灭了中山国,取得赵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成就,赵国也一下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
都说术业有专攻,专业一点确实更精通。
如果后面不是赵何活活饿死了赵武灵王,估计他们俩个人的政治合作还会被传为千古佳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赵武灵王后来后悔了,不希望赵何担任赵王,而是希望自己的大儿子赵章来继承自己的王位。
谁都有后悔的时候嘛!问题的关键,赵何已经是赵王,你再想废立就由不得你了。结果在沙丘平台,被赵何活活饿死,断粮断水三个月后才去给他收尸,一代君主雄才大略如赵武灵王者,历史上还是有几个的,但是死相像他这么难看的,也当真是没有别人了。
无论是哪一个皇帝,都不会愿意当太上皇的,比如李渊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逼迫他当太上皇的,唐玄宗是马嵬坡兵变后,被唐肃宗遥尊为太上皇的。
最有意思的太上皇应该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害怕金兵打来自己逃不了,就把皇位传给了宋徽宗,以方便自己的跑路,结果宋钦宗掌权后,又把宋徽宗从南方给迎了回来,靖康之变的时候还是被金兵给一锅端了。
在有了如此多的经验教训后,清朝的唯一的太上皇,应该就是康熙的孙子乾隆了,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雍正能够在九子夺嫡中杀出,被康熙立为皇帝,就是因为康熙喜欢乾隆,想要把皇位传给乾隆。
结果乾隆真的活到了85岁,因此传位给了嘉庆,自己当了三年太上皇,但是乾隆不同于以往的那些悲惨的太上皇,乾隆是把所有的军国大权牢牢把持在手里,可以说是让位不让权。
康熙作为千古一帝,自然不会走以前那些悲惨太上皇的路,自己当个太上皇,然后给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烦。
另一方面,康熙的儿子太多,也出现了选择困难症,就康熙的儿子来说,能够符合君王标准的,三五个皇子是不在话下的,无论是太子,老三,老四,老八,老十四都是很有能力的。
前期康熙一直想要立太子胤礽为皇储,精心培养三十年,应该是清朝将近三百年唯一一个太子,结果遭到群起而攻之。康熙也是心灰意冷了,最终采取了秘密立储的方式,应该算是封建皇位继承方式的一种进步。
康熙大概也是在最后一刻才下定决心要立雍正为皇帝的,毕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好几个皇子还是有机会跟雍正叫板的,以致有说法称雍正是改了诏书,抢了老十四的皇位,直到这几年历史专家把康熙的遗书拿出来,这种说法才逐渐烟消云散。
从雍正对康熙的感激程度来看,对这个皇位的得来也是有一点意外的,正因为如此,雍正在针对康熙庙号的评定上,力排众议,坚持要上祖号,使得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依然庙号可以为祖,并且还是圣祖。
雍正的意思是:“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有意思的是,乾隆以十全老人自诩,如果死后能整一个祖号,那自然是十分完全的,乾隆死后嘉庆和大臣商议“继统绪则为守成,论功业则兼开创”想要给乾隆立祖号,结果以“万年之后,当以称宗为是”。
其实根本就是嘉庆对于乾隆当太上皇的行为深恶痛绝,嘉庆要是像雍正一样,我就要给我爹立个祖号,你们这帮臣子敢拦着,实际上还是父子感情浅,在乾隆死后15天之内,嘉庆就把乾隆在太上皇期间建立的以和珅为首的政治集团给清算了,让你丫当太上皇,让位不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