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据说朱元璋处死了两位儿媳妇,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据说朱元璋处死了两位儿媳妇,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994 更新时间:2024/1/16 13:04:59

如果不了解这件事,肯定认为朱元璋乱杀人,实际上不是,朱元璋是个有底线的帝王,个人认为之所以处死两个儿媳,是因为儿媳们做了有损皇家颜面的事,不然谁也不会甘愿主动当个恶人,自然是因为儿媳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儿媳汤氏,汤氏出身高贵,是开国功臣汤和的女儿,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是个知名的大家闺秀,汤氏十几岁时嫁给鲁王朱檀,朱檀时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母亲郭氏被封为宁妃,史书上评价朱檀,为人博学多才,礼贤下士,同时又爱好诗文,朱元璋对他十分宠爱,与汤氏结为夫妻,也算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朱檀是个幸运的皇子,仅仅两个月大,就被朱元璋封为藩王,封地在兖州,一开始朱檀在封地上名声不错,当地百姓在他治理下,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消逝,朱檀开始信奉黄老之术,期望自己能延年益寿,活得久一些。在鲁王府内,朱檀招大批道士入府炼丹,整个王府终日焚香念经,朱檀与汤氏性格也发生变化,以前还可以说是正常,如今已经偏离正常人轨迹了,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古代所谓的炼丹,其实都是一个个化学反应,所谓的仙丹妙药,其实都是化学物质,比如水银、朱砂等,人一旦大量接触,轻者有损身体,重者要丧命,自从朱檀与汤氏服用丹药后,身体各种机能开始损坏,人也不精神,可夫妻两人仍像疯了一样相信丹药。

当然了,这两人痴迷于丹药,朱元璋是没理由处死他们的,真正让朱元璋狠心下手的,是因为一件事,当时有个道士告诉朱檀夫妇,说如果想要飞升仙界的话,那么需要一百个阉割过的男童作为药引,和丹药一起炼制,才可以完成,照一般人的思维,早就把这个道士赶出去了,可朱檀极为相信,同时付出行动,他命人大肆购买八岁男童,如果没有卖的,那么就去抢、抓,一时间兖州百姓人心惶惶,甚至滋生出了罪恶,人贩子为和王府做生意,开始偷八岁男孩去贩卖,那些被抓紧王府的孩子,几乎全被阉割。由于事情闹得太大,最终捅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大怒,命人前去捉拿,朱檀到底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他没有狠心将其杀死,于是重罪全丢给了鲁王妃汤氏,汤氏被凌迟处死,后面因为汤和是的原因,凌迟改为斩首,朱檀则为其量身定做了一个刑法髨型。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不可以轻易剪头发,不然视为不孝,在这里还有个故事,当初曹操在行军过程中,定下一个规矩,如果谁的马敢践踏麦田,直接斩首示众,结果曹操自己的马踩了麦子,但因为法不加于尊,最后他决定削去头发当成惩罚。朱檀的刑罚有些类似,只不过当初曹操是削头发,朱檀则是要把全身上下的毛全部剃光,在现代人看来毫无感觉的刑罚,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具有侮辱性的惩罚,朱檀没有被处死,被放回封地以后,依旧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一年后郁郁去世。

朱元璋对他也是从喜爱到厌恶,甚至将其谥号封为鲁荒王,认为他做事情荒诞且荒唐。说完了第一个儿媳汤氏,我们再来说第二个儿媳邓氏,同样是开国功臣之女,邓氏父亲名为邓愈,长大后嫁给秦王朱樉,邓氏没有汤氏那么疯狂,而她犯的错也很常见,就是野心太大了,邓氏嫁给朱樉时,并不是他的正妻,正妻时王氏,王氏性子比较软,邓氏常常给正妻脸色看,最终把王氏气出了王府,自己一个人生活着。

王氏离开后,邓氏更加变本加厉,王府的婢女们经常遭受她的责罚,朱樉对邓氏不严加管教,导致邓氏的野心越来越大,甚至有逾越行为,她私下找人定做了皇后专门穿的衣服,一个人在王府内偷穿,幻想着自己某一天能母仪天下。结果此事被人告发,朱元璋得知后震怒不已,邓氏则被赐死,朱樉渐失帝心,后在征伐叛番中得瘴疠后不久而死。

总的来说,朱元璋这两个儿媳,死的是罪有应得,一个过于残暴,另一个野心太大,无论哪一个都不是朱元璋可以容忍的,两个儿子也没成什么大气候,多少和妻子有关,古人常说娶妻娶贤,全部是经验之谈,一个不好的妻子可以毁掉三代人。皇家最注重颜面,两个儿媳做出了这种事,又不是皇帝亲生,结果自然是善终不了的。

更多文章

  • 马皇后下葬时下大雨,朱元璋大怒,一个和尚说了什么话救了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哀嚎,马皇后死了朱元璋的反应,为什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性情大变

    马皇后病死已经让朱元璋伤心不已,阎王脾气的他甚至要将马皇后之死归罪于太医的不称职,可见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至深。然而马皇后将要下葬的当天天降暴雨,而且一直下个不停,这让本身就很伤心的朱元璋勃然大怒,在场的人员都很害怕,生怕朱元璋一怒之下让他们全部陪葬。但是一位大师的一番话让朱元璋转悲为喜,本身伤心不

  • 宋太宗:为何说他是一个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驴车飘移”事件背后的宋太宗宋太宗在攻打幽州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只能搞了一出“驴车飘移”的逃遁大戏。宋太宗的A面是支持武力扩张的,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1.宋太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从战争中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这种想法的产生,和宋太宗痛苦经历密不可分。宋太宗想要从开疆拓土中建立自己

  • 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词,专门写来向丈夫撒娇,却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清照的撒娇诗,李清照最惊艳的5首词,李清照对丈夫撒娇的词

    我们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也可以在很难受的时候,念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看看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里的”机锋,不给诗人贴标签,这才是诗的打开方式。苏轼如此,李清照更是如此。我们称李清照是婉约派,婉约词虽然她写得极多,也极好,但是不掩她少女的顽皮、对于爱情的执着还有就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世人都接

  •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最后的15万锦衣卫,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后锦衣卫都去哪了呢

    锦衣卫分离国家的其他机构,它是由皇上直接管理和发展的,这支队伍服务于皇帝,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皇帝的重责任。后来这支队伍数量越来越大,需要专门的人来管理,所以这个统领必须是皇帝足够信任的人,选不对人这将是一大隐患。崇祯皇帝当时就选错了人,所以李自成攻城的时候自己孤立无援,15万锦衣

  • 明朝的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徐有贞和石享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英宗如何除掉石亨和徐有贞的,明朝的魔咒石亨和朱祁镇,明朝的朱祁镇怎么夺回政权

    明朝的北疆一直都是不安定的,在北边的鞑靼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经常南下抢掠汉人财物。明英宗为了效仿先祖故而要率兵亲征。兵部和内阁拼命劝阻但收效甚微。一番劝阻不动朝廷只能够努力去配合皇帝的北伐大计。皇帝率领半数的文武官员以及太监王振,带领五十多万兵马从北京出发,一路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从未经历过沙场战争的

  • 陕西出土一块墓碑,专家:墓主下西洋到达伊拉克,比郑和早620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考古发现一个明代石碑,陕西明朝藩王墓发掘,陕西发现春秋墓

    不过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第一人的地位恐怕不保,这是因为陕西省考古队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唐朝墓碑,上面记载了一件足以轰动国内外航海界的大事件……上世纪八十年代,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小山村,村民在耕地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之后,上面露出了密密麻麻的刻字,村领导意识到石

  • 文天祥:留下丹心绝唱的他,在身死之前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天祥十大绝唱,文天祥死前丹心绝唱,文天祥的三个励志故事

    宋朝推崇理学和儒学,同时还重视商业发展,包罗万象的开放意识,让宋朝有了灿烂的科学技术,发达的社会经济以及丰厚的文化积淀。但生不逢时,宋朝周边的国家个个骁勇善战。隔壁的辽,动不动就来骚扰一下。重文轻武的宋节节败退。甚至只能靠赠银求和来换取安宁,这条路一走就是120年之久。无奈之下,只能联合后起之秀——

  • 《大明风华》中,为什么朱祁镇要杀掉自己的奶奶“张太后”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明风华中朱祁镇杀了张太后视频,大明风华朱祁镇怎么被戏耍的,大明风华朱祁镇当了多少年的俘虏

    当然说朱祁镇杀掉了张太后,主要是针对于《大明风华》这个电视剧的剧情来说的。但是这个说法非常的不准确,因为当时的太后是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所谓的张太后,实际上是朱祁镇的奶奶,应该是太皇太后。就按照剧情的来说吧,张太后纵容自己的弟弟在边境上掌管互市。所谓的互市就是边境贸易市场,蒙古人拿自己的马匹和各种动

  • 武王分封天下,诸侯国享有哪些权利,各有多大地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国等级及封地大小,武王分封了哪些人

    所谓诸侯,产生于夏商时期,鼎盛于春秋战国。早在商纣统治时期,殷商治下就有八百诸侯一说。《封神演义》中关于文王姬昌要起兵伐纣时,就有八百诸侯已有四百已反的说辞。那么,武王灭商以后,他大封天下,这时候分封的诸侯跟商纣时期的诸侯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权利,又有多大地盘呢?首先,武王分封诸侯,是按国别来划分的大

  • 古代六大鬼才:诸葛亮未上榜、姜子牙倒数,第一名无可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姜子牙与诸葛亮谁更聪明,史上六大鬼才诸葛亮,历史姜子牙跟诸葛亮谁更厉害

    鬼才一般都不按常理和常规做事,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和正常人的逻辑不同。和天才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事带着一些诡异的感觉,有时候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便能创造出极大的能力和能量。古时候出现过很多了不起的鬼才,比如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已经将他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近乎于神。诚然,演义略有夸张之意,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