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在批注《三国演义》时,提到了诸葛亮有一个最好机会灭掉曹魏,可惜诸葛亮不用,“亦韩信暗渡陈仓之计,惜孔明之不用。”毛宗岗说的就是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
魏延提出的这条计策是这样的:自己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穿插而过,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诸葛亮则率领大军出斜谷,两军会师于潼关。
诸葛亮生平谨慎,认为魏延的提议过于凶险难以成功,因此放弃。后人指责诸葛亮过于谨慎,错过了灭掉曹魏的大好机会,以至于常年北伐,寸功未立。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子午谷奇袭”争议不断。不过,要问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计策,就要了解下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下,诸葛亮成为了神的化身,显然这不是真实的历史。
常言道,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是如此。陈寿在撰写《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而军事才能就很一般了。诸葛亮北伐,这就意味着让一个政治家去指挥军事战斗,显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如今我们再来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袭”,是一个极富有挑战性的军事策略,跟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两者都是凶险万分。
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提议就是冒险,但魏延自己却不这么看,作为一名军事家,魏延认为必要的冒险还是需要的。在目前已能找到的史料,我们看不出子午谷谷口曹魏设有伏兵。
同时,驻守长安的是夏侯楙,此人是一个花花公子,“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啊,可惜诸葛亮天生谨慎,处处小心。可要是知道,军事上哪有完美的决策,无一不包含冒险成分。
可惜了魏延,作为当时的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还落了个“脑后有反骨”,身首异处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