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件事情,小编认为是因为刘伯温没有完全把心力放到朱元璋的大业上。刘伯温和李善长在那个时候,属于是现在的知识分子,但是类型不同。
刘伯温的类型,是“帝王老师”一样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学问很高,当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可以将各方势力看的清清楚楚,也具有一双慧眼,看得出来谁是真命天子,谁是混日子的无用之人。但是,不管这两种人之中的哪一种,他都不会亲近其中一人。无论哪种人请他出山,他都不会跟着他们走,即使是真命天子,他也只是给他们出出主意,讲一讲政策方针,但也不会屈于天子手下,他们只想做“帝王老师”这样的角色,不会接受过多的物质赏赐,他们的心态超然物外,根本不在意这种物质,他们更享受脱离尘世的生活。
关于这一方面,张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为刘邦做事时,做到了超然物外,不愿意接受很多的赏赐,控制了自己的内心。而刘伯温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回家后,开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被朱元璋请出后,开始为朱元璋献计献策,而当朱元璋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后,他又辞去官职,准备隐居。正因他的不渴求,他的投入度才不高,所以他的封赏才没有李善长多。
而李善长才是真正对朱元璋的大业百分百投入,他先是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他的计谋是战术性的,可操作性非常大,所以效果更好一点。其次他还给朱元璋提供了很可靠的后勤保障,给朱元璋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建国以后,李善长做了宰相,还帮他想出了很多规章制度,对大明王朝的统治有很大帮助。再来,李善长还替朱元璋选拔人才,他帮朱元璋树立了一个很完美的形象,吸引了很多天下的仁人志士。
所以这么看来,李善长可以说是全身心的帮助朱元璋的事业,他的身份更像是“帝王相”,更多的是辅佐着朱元璋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作用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