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之所以走向末世,这其实跟皇帝与当时天下的盛行思想和风气有很大的关系。明朝的皇帝崇祯性格是十分自负和多疑的,他自命不凡的认为自己是中兴之主;所以他是全力去振兴皇室宗亲,为明朝的大业兢兢业业地努力着。然而最后还是因为他的自负和多疑,使得明王朝生存的最后一根线断了;自己也跟随着王朝一起灭亡。而在他当政的期间,他主要需要面对的敌对势力有三个;第一个是明朝内部的东林党派文官势力,
第二个就是愈加强大的满清后金势力,最后一个就是各地出现的农名起义军队。而在这种内外敌人的包围危险局势下,崇祯帝知道若是想要缓解这一危局,就需要先把内部的敌人安抚住;所以他就跟担任兵部尚书一职的陈新甲商讨如何与满清谈和解事宜,并还派遣了一位使者前往满清表示和解之意。那么明朝和后金能够和解吗?这其中的和解概率有多大呢?后金势力的掌权者皇太极就用行动给予了答复。要知道皇太极率领清军进入中原的前后,都是利用和谈来反复与明朝中的势力周旋。他看来征战和谈和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出于天下的局势来考虑的。若是他要想在恰当的机会下获得利益,他就必须与明王朝谈和;而和谈有又必须发动战争来让明朝妥协。因此,他总是与大明战了又和和了又战。
其实虽然皇太极总是对明朝势力诡道行事,但是他在一些阶段里也是真的有和解之意的;不然他也不会几次三番地对崇祯皇帝表示愿意和谈的。其实他最初仅是想明王朝能够封他为藩王,让明朝承认后金王朝的合法地位;并让明朝把东北地区作为他藩王国的领地而已。在他内心中对明朝的统治地位还是尊重和认可的,他非常希望满清和大明彼此能够友好的往来。若不是如此,他也不会在与崇祯皇帝的几次和谈信件中,为了表达他对大明的尊敬之意;仅是写汉人干支年月而不写满清的年号。所以说若是当时明朝同意封他为王,那么皇太极就会暂停与明朝的战争。这样崇祯皇帝就能够腾出手来处理内部的造反势力,最后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凄凉的下场!虽说这会减弱朝廷的威望,但是却能让明朝留有一线生机。而且明朝也不是没有封王来停止战争的先例的,当初明朝就为了与蒙古停止对战;而同意封蒙古的汗王为藩王。而最开始崇祯皇帝也是有派遣使臣,对皇太极送一封表示和谈之意的信件;而后皇太极也是回了封信给崇祯。
在信中他用很客气地语气表示他愿意与大明和谈,并且他提出的和谈的几个要求也并不苛刻;整封信中他语气最重的话仅是表示若是崇祯若是九月份还没回信给他,他就会派兵出击。最后他还为表敬重尊,送了明朝使臣几里路程。等到使臣把双方和谈文书带回了皇城后,就把信送往到了陈新甲的府邸。可是哪想他府中的小厮以为这是要送往报社的文章,所以就把这封抄写了一份送完了报社。之后,这封和谈的密信就被天下人知道,满朝的官吏就对陈新甲表示不满;因为当时很多官员都不赞同和谈,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国家的耻辱。而后崇祯皇帝慢慢也觉得是如此,他不想自己被人评为昏庸之君;所以就让陈新甲背了这个罪名停职回家。可是陈新甲觉得自己很委屈,于是他就想洗刷自己的冤屈;这无疑是让崇祯皇帝异常恼火的,最后就一纸命令斩杀了陈新甲。等到将要亡国之时,他才重新想到当初那个与清和谈决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惜在他想起的时候已经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