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欲迁都洛阳,朱元璋欲迁都西安,为何两人全都失败了

赵匡胤欲迁都洛阳,朱元璋欲迁都西安,为何两人全都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978 更新时间:2024/1/21 12:03:58

公元1391年,朱元璋命令太子朱标巡视关中,考证明朝都城事宜,其实就是想要迁都西安,所以才有太子朱标“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众所周知,北宋都城开封与明初都城南京,都不是理想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以赵匡胤与朱元璋的眼光,都能发现其中的弊端,所以才有迁都计划。但无论是宽容的赵匡胤,还是强硬的朱元璋,最终却都没能实现迁都计划,这其中隐藏了什么历史内幕,背后又有什么曲折的历史是非?

公元976年,游览洛阳的赵匡胤,对比开封与洛阳优劣之后,突然提议迁都。

在赵匡胤看来,开封优点的确很多:一是开封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黄河在这里做放射状,很适合开凿运河,有四通八达之便,所谓“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有利于“居中御远”,二是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已颇具帝都风范,三是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都立都于开封,历史悠久。

但开封有一个致命之处,即无险可守、易攻难守,属于“四战之地”,尤其缺少幽云十六州的保护更是危险。相反,洛阳虽然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弊不堪,但却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且,洛阳还是赵匡胤的故乡。赵匡胤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减少百姓徭役支出,减轻国家的负担。

按说,国都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赵匡胤眼光非常深远,历史证明定都开封并非良策。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提议应该得到执行才对,但为何最终失败了呢?

赵匡胤的远见卓识并未得到群臣的支持,相反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洛阳城市破败不堪,经济凋敝,交通不便,不适合立为国度,“迁都洛阳,就会动摇国本”。有一种说法是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早在开封安家置业,不想迁都洛阳,于是找出各种理由反对。

群臣反对,并未让赵匡胤回心转意,而是倔强的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都决定的,是赵光义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这一理由,随后赵匡胤才无奈之下起驾回京。

同年10月,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第二天清晨,赵匡胤离奇暴死,享年五十岁,北宋迁都洛阳计划就此搁浅了。

当然还有一种猜测未得到证实,就是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经营多年,培植了大量自己的势力,一旦迁都,必然重新洗牌,对觊觎皇位的赵光义甚至是釜底抽薪。反过来,赵匡胤迁都是否有洗牌赵光义势力的考虑,这就不得而知了。

据历史记载,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地说:“不出一百年,天下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要耗尽!”果不其然,过了不到百年,北宋民力几乎耗尽,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百姓都入不敷出,1126年金国挥戈南下,包围开封,第二年攻破开封,酿成了汉人历史上又一幕耻辱惨剧。

与赵匡胤迁都遭遇群臣反对不同,朱元璋是强势皇帝,为何也遭遇迁都失败呢?

1391年,朱元璋起初国都构想是“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临濠(凤阳府)为中都”,但御史胡子祺有过一番分析,改变了朱元璋的构想。

御史胡子祺上书曰:“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控制西北,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卜之,周、汉迁之,然嵩、邙非有肴函、终南之阻,涧、瀍、伊、洛非有泾、渭、灞、浐之雄。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帝称善。

胡子祺指出,开封无险可守,洛阳有过历史上迁都的教训,只有“举天下莫关中若也”,认为西安才是最适合建都之地。朱元璋同意这一观点,以“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于是派遣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

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然而,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并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至1392年时已经65岁了,首当其冲的不是考虑迁都,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问题,而是需要考虑皇位继承人之事,如何培养朱允炆,于是朱元璋迁都问题搁浅了。

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之后,立即开始削藩,引发藩王反弹,最终朱棣靖难成功。但朱棣称帝之后,又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至此,明朝都城变成了南北二京,迁都西安之议不了了之。

笔者认为,无论宋朝赵匡胤,还是明朝朱元璋,在迁都计划上都存在“人亡政息”的因素。如果赵匡胤与朱标没有突然去世,可能这两个王朝就会迁都成功,中国历史也会大变样。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桧后人想把祖先跪像拆除, 还不想跪岳母, 文物局这么回答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桧跪像真实照片,现存的秦桧夫妇跪像,秦桧后人看跪像

    历史上,秦桧的跪像有上百个,后来流传到现在,就只剩七个了,人们也都看的很过瘾,很多人还抓秦桧的脸,导致现在,秦桧的脸都是黑的,因为秦桧当时没受到什么处罚,所以他的后代都活在南京。因为他们搬家了,所以在南京大屠杀中,并没有受到影响,后来又回到了南京,这些人想到自己的祖先是秦桧,他们也很难受,在乾隆年间

  • 秦桧的老婆有多坏?不仅与金人苟合,她还与人密谋杀害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桧老婆最后的下场,金人对秦桧的老婆做过什么,秦桧怎么把岳飞害死的

    书里面写道,秦桧原本得了状元,然而就在和妻子王氏刚结婚没过多久,金人就攻破了开封府,徽钦二帝被掳走,而且很多皇室的宗亲、后宫的妃子、满朝的文武大臣等等也都被金人抢走了,当然秦桧也在这些人之中。到了金国之后,徽钦二帝就被金人丢到了枯井之中,受尽了折磨只能等死。而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则被赶到了贺兰山边上的

  • 精忠岳飞中的大元帅,差点把金兀术活活饿死,在历史上有两种死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精忠岳飞谁死得最惨,完颜兀术详细资料,精忠岳飞里金兀术是怎样死的

    先说说韩世忠在刚成名的时候所做的一件大事,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著水浒传。在水浒里面,宋江付出了梁山上的巨大的代价终于剿平了方腊的叛乱,在梁山与方腊的最终交战中,鲁智深在一个和尚的指点下捉到了方腊,但是在历史上捉到方腊的是一个小校尉,这个小校尉就是韩世忠。当时朝廷差童贯剿灭方腊的叛乱的时候,方腊的

  • 明朝国姓是“朱”,百姓吃猪肉怎么办?朱元璋因此改了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继祖与朱元璋,朱元璋当皇帝后朱姓百姓改姓,明朝时有没有老百姓也姓朱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汉字,各种近义词反义词,还有同音字,所以不懂的很容易闹笑话,而太懂的又喜欢卖弄,就好比现在的评论区人才,不过在古代这个很忌讳,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最大,所以皇帝的姓氏就是国姓,只有皇家能用,一样的大多要赐姓,就是为了避讳,不过有时候这皇帝的姓氏也是一个大麻烦。朱元璋——大明皇帝

  • 精忠报国的岳飞,为什么亲手杀了他的舅舅,其母:太狠毒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岳飞是谁的守护灵,岳飞精忠报国为何被杀,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缩写

    据《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一件事:那时候岳飞驻军在徽州,他的舅舅靠着这层关系仗势欺人,久而久之,当地的老百姓再也忍受不住了,于是将这件事情告诉给了岳飞,希望他能处理好此事,而岳飞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没有处理只是一字不漏的告诉给了母亲,之后他的母亲姚夫人狠狠的教训了她弟弟。被骂了一顿之后,岳飞的舅舅

  • 考古研究徐达石碑,却发现一奇怪现象:朱元璋果然不可能毒杀徐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害死徐达,徐达有可能是朱元璋杀的吗,历史中朱元璋杀徐达了吗

    那么,徐达真是朱元璋毒杀吗?考古专家研究徐达石碑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直接反映出朱元璋真不可能毒杀徐达。根据史书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转了一些。不久,徐达回到南京,但在南京的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需要说明的是,古代背疽却是一种非常

  • 明朝坚持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创造7个世界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明朝为什么不扩张领土不割地,明朝不割地不赔款是真的么

    明朝统治时期有7个世界第一。首先是人口总数是世界第一。易中天认为在明朝末年人口总量应该是在六千万人左右,但是其他的专家学者认为,明朝的巅峰时刻已经达到了1亿人左右。当然说明朝有八千人人口总数的专家最多。纵观世界,当时世界上才有4亿人口。明朝矿产产量第一。中国到了明朝时期就十分的注重火器,但是要打造这

  • 明朝的沈万三究竟多有钱?财富却是和珅的2倍,马云的2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财产吓倒朱元璋”沈万三到底有多少财富,当时的明朝历史也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三个例子可以供参考,第一,赏赐。据明史记载,在沈万三家的教书先生,每成功创作一篇文章,沈万三给的奖励是20两银子!什么概念,当时的朱元璋小时候要是多一两银子,家人估计就饿不死,也不会造反了,这说明,沈万三他们家这20两那就

  • 戚继光拒不接受圣旨,还杀了传旨的人,戚继光要谋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关于戚继光的简要资料,戚继光晚年为啥朝廷不管他,戚继光成功的缘由

    荡平了沿海倭乱之后,戚继光又被调到北方,抗击蒙古余孽。此时已是万历年间,朝中许多大小事情,都由万历皇帝信任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做主,调戚继光到北疆抗击蒙古余孽,正是张居正的主意。戚继光达到北疆后,立刻着手整顿军备,训练兵士,布置防务,终日忙碌操劳,尽职尽责。一日,一位宫人前来向戚继光传达圣旨,命令戚继光

  • 明朝灭亡前,其实还有一计可用,若是能成功,明朝则暂时不会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忠贤不死明朝真的就不会亡国吗,明朝灭亡从哪年开始有征兆,明朝亡国的根源在哪里

    明王朝之所以走向末世,这其实跟皇帝与当时天下的盛行思想和风气有很大的关系。明朝的皇帝崇祯性格是十分自负和多疑的,他自命不凡的认为自己是中兴之主;所以他是全力去振兴皇室宗亲,为明朝的大业兢兢业业地努力着。然而最后还是因为他的自负和多疑,使得明王朝生存的最后一根线断了;自己也跟随着王朝一起灭亡。而在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