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重读《史记》,发现张良劝刘邦大封功臣,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建议

重读《史记》,发现张良劝刘邦大封功臣,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建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546 更新时间:2024/1/17 6:35:53

酒酣之后,刘邦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会胜利吗?”王陵等人认为刘邦胜在善于用人。刘邦觉得非常有道理,感叹曰: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军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然,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刘邦对他们三人的评价较为中肯,从此之后,“运筹帷幄”就成了张良的代名词,张良因智计百出,被后人称为“谋圣”。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房玄龄是“朕之子房”;明太祖朱元璋你也曾说刘伯温是“张良再世”,历朝历代,人们对张良的崇拜无以复加。然而,张良的计谋就没有失败的吗?笔者重读《史记》,发现张良当年劝刘邦大封功臣,其实就很愚蠢!

张良,字子房,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宰相,战国末年,秦始皇灭韩国,张良的家族丧失了显赫的地位,张良因此对秦朝恨之入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张良还曾谋划过一场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可惜失败了。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揭竿而起,在途径下邳的时候,正好遇到刘邦,二人一见如故,张良提的很多建议,刘邦都及时采纳,张良觉得遇到了明主,从此效忠于刘邦。

公元前207年,趁项羽拖住秦军主力,张良劝刘邦虚张声势,用财帛诱降秦朝峣关守将,轻松入关,率先攻入咸阳。此后在鸿门宴上,张良又助刘邦脱离险境。刘邦被项羽封到巴蜀,张良提供了“暗度陈仓”的妙计,助刘邦平定三秦。彭城之战后,刘邦惨败,张良再献“下邑奇谋”帮刘邦重振楚汉战场。垓下之围前,韩信要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不同意,张良轻轻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瞬间改口说:“要封就封个真齐王,封什么假齐王”,于是,韩信倾尽全力攻打项羽,最终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关键时刻,都有张良的身影。可以说,若无张良,刘邦早就被淹没在秦末的洪流之中。在刘邦称帝之后,张良又给刘邦提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封雍齿为侯,这直接促使了刘邦大封功臣。

据《史记》记载,刘邦登基之后,并没打算大封功臣,而是只封赏了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这20多人都是功劳较大、又颇得刘邦信任之人。其他人以为刘邦还会继续封赏,但刘邦迟迟没有动静。一天,刘邦从阁道上路过,看到诸位将领三三五五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刘邦心里非常不踏实,召来张良,问张良:“将领们都在窃窃私语什么?”张良回答:

“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的意思是:陛下,你不知道吗,将领们都在密谋造反啊!

刘邦大惊失色,连忙问道:“现在天下初定,他们为何要谋反呢?”张良回答:“您白手起家,靠这些将领们的帮助才做了皇帝,可你只封了20多个功臣。你封赏了你平时喜爱的将领,而诛杀和你有嫌隙的将领。那些和你关系一般的将领都非常担心,担心自己不会被封赏,同时也担心会被你杀掉,因此才聚在一起谋反!”

刘邦被张良一番话说得六神无主,忙问张良:“现在该怎么办呢?”张良问:“在臣子之中,陛下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朕最恨雍齿,他以前经常侮辱我,我几次想杀他,不过他立功甚多,我忍心杀他。”

张良于是回答:

“群臣都知道你恨雍齿,你应该先封雍齿为侯,若陛下最恨的人都被封侯了,其他人肯定就不担心自己不被封赏了。”

《史记》云: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刘邦封雍齿为 什方侯后,又把那些没有被封赏的将领都一一封赏,这就是“大封功臣”事件。之后,刘邦大喜说,我今后没有什么忧患了!

张良劝刘邦封雍齿,然后刘邦就大封功臣,后人佩服张良的计策高明。其实,仔细思考这个过程,有两个很大的漏洞:

第一,刘邦看到将领们三五成群,窃窃私语,问张良,张良说这些将领们在密谋造反。按照张良的说法,将领们在密谋造反,何为“密谋”?张良是如何知道将领们在密谋的呢?将领们造反,是因为刘邦没有分封他们,但张良已经被封为留侯,属于既得利益的一方。将领们不可能拉着张良一起谋反,所以,张良提前得知将领们谋反,是不符合逻辑的。

第二,退一步说,即使张良早已知道将领们在密谋造反,那他为何不立即向刘邦举报,而是等刘邦召见他的时候,他才说将领们在密谋造反呢?

综上两点可以知道,张良所谓的“ 此谋反耳”,实际上是说谎。他故意诈称将士们要谋反,以劝说刘邦大封功臣。

也就是说,张良用谎言,促成刘邦大封功臣,这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刘邦封了很多自己并不信任的功臣。

明朝著名思想家袁黄(袁了凡)曾说过一句话:

“子房为雍齿游说,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继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

意思是说,张良促促使刘邦封了很多自己不信任的功臣,很多功臣因为未得到刘邦的信任,因此后期被刘邦诛杀,这未尝不是张良一句话导致的。

张良本以为自己用谋略助刘邦大封功臣,没想到这些功臣们并没得到刘邦的信任,以至于刘邦后期广开杀戮。所以说,张良的这个建议,实际上非常愚蠢。“谋圣”张良,也有失误的时候。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同时,由于政治原因,有些历史事件表述的也很隐讳。若想读懂历史,首先要多读《史记》。《史记》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同时也是一本权谋之书、观人之书。在二十四史中,笔者最爱读《史记》。这是因为《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2000年从未被超过的史学巨著。从文学性来说,它有无韵之离骚之称;从史学上来说,它奠定了24史的基本体裁。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让人生少走弯路。笔者看《史记》不下50遍,连书都被翻烂了。与此同时,《史记》还有多篇文章入选教科书,乃是青少年必读书籍。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韩愈曾评价《史记》: 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明末清初大家 金圣叹曾评价《史记》: 真知灼见,作我一片眼泪

超认为: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

《史记》被 鲁迅先生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并非只记录了历史事件,它同时也是一本智慧、权谋、哲学之书。

因此,我们可以多读《史记》,通过读这本书,你就像多活了4000年(从五帝时期到现在)。自古以来《史记》便是成功者的宝典。

更多文章

  • 张飞抢了夏侯渊的侄女为妻,夏侯渊为何不报仇,把侄女抢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飞娶了夏侯渊的侄女,张飞和夏侯,张飞是否夺了夏侯渊之女为妻

    张飞作为当时最弱小的军阀刘备的左膀右臂,虽然被人称为万人敌和熊虎之将,但充其量不过是个小军阀中的小头目而已,当时的刘备被打得东躲西藏、颠沛流离,张飞同样也是跟随刘备四处逃亡,但张飞的运气不错,在逃亡的过程中还抢了一个老婆,这个老婆就是夏侯渊的侄女,当时年仅十三四岁。张飞抢了夏侯氏为妻的时间大概是在公

  • 大汉征西将军曹操,无奈死于魏王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为什么是大汉征西将,曹操西征的真实故事,曹操是什么时候称魏王的

    对曹操而言,战场胜利似乎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统一天下已经很难实现,曹操想要的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就在这个时候,谋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议书。曹操看完之后很满意,准备落实董昭的提议。称魏公。进九锡。曹操没有意识到,从这一刻起,他终究是败给当初他的对手——董卓、袁术们。他堕落了。奋斗了那么多年,曹操还是

  • 如果黄忠年轻30岁,他能战胜吕布吗?大概率150回合拿下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忠和吕布,年轻时的黄忠能打得过吕布吗,黄忠如何对战吕布

    由于时间与地域等因素,因此好多武将也没有机会与吕布交手。像赵云、马超、庞德、太史慈这些名将都没有机会与吕布交手,而他们也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些人要去战吕布,能有赢的希望吗?其实从他们的战绩来看,赵云、马超单挑吕布的可能性要远超庞德、太史慈这些人,但赵、马这2位猛将也难胜过吕布,因为他们的武力值

  • 没想到曹操当年创作的一个成语,把死亡说的这么优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曹操对死亡的感叹,死亡成语大全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曹操的这篇《军谯令》感人肺腑,全军的将士听后纷纷落泪,他们直到曹操对待有功勋的将士,总是会给

  • 曹操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是对孙权的羡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晚年的太子之争,曹操与孙权相差多大,曹操最后对孙权的评价

    孙权见此形势,就亲自驾船向曹营驶来,曹军准备进攻。曹操却认为是孙权要见识曹军的军队,于是决定不出击。孙权在曹营附近走了一圈后,就回去了。曹操看见东吴的船队很严整,于是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英雄豪杰不胜枚举,为什么曹操却如此欣赏孙权呢?曹操主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的: 1、孙权运

  • 霸王项羽雄霸一时,为何败给小混混刘邦?这几点值得反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项羽为什么会输给臭流氓刘邦,真实的刘邦项羽谁更强,实力强大的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项羽有着“西楚霸王”之称,但是作为他的对手刘邦,却并没有相应的称呼,刘邦不是什么霸王,也不是什么豪杰,他最响亮的称号,也不过就是“秦国亭长”而已。一个小小亭长和霸王之间的争斗,光从气势上就已经形成了云霄之别,但是结果却是戏剧性的,我们都知道项羽惨败,刘邦开创了数百年的大汉基业。楚汉之间的争

  • 关羽为何老中箭?这四点原因,让他成为“移动箭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羽一生三次中箭,关羽怎么总是中箭,关羽为什么在战场上总是中箭

    (图片源自网络)不得不说的是,猛将关羽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容易“中箭”,可以说关羽是三国时期的“中箭王”,堪称“移动箭靶”,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1. 自身目标大(图片源自网络)据记载,关羽身高达到了9尺,换算成现代的身高将近2.08m,这个身高在当时可谓是惊人,加上关

  • 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为啥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下一句,民间俗语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

    在明清的小说中,有四本书因为其所讲述的故事颇为深刻,同时所用的语言又颇为简单,能够为雅俗共赏,于是流传天下,其影响范围极广,这四本书便是被后世称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三国》、《西游》、《红楼》。也正是因为这四本书的读者极多,所以慢慢地便因此而衍生出了一句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一话流

  • 被吕布埋没的一代良将,文武双全,誓死不降,曹操都不忍心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杀吕布片段视频,曹操吕布下邳对话,文武双全吕布

    其实,有一个人被吕布埋没了,那就是高顺。大家知道高顺,或许是因为陷阵营,在吕布营中,高顺和张辽是两大猛将,但是两人颇有不和,而高顺文武双全,而且颇有智谋,对于临敌战机把握十分熟悉,但是吕布却不看重高顺,对于高顺的建议更是屡屡不听。高顺的陷阵营,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是一支与曹操虎豹骑、刘备白耳兵等相媲美

  • 苏州一座千年古墓:里面有几千件绝世文物,秦始皇都曾想挖开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州古墓发掘图片,秦始皇古墓图片,苏州春秋大墓

    几千年来,除了极个别的墓地,其他基本都没有逃过盗墓贼的魔爪,很多文物都下落不明,这令人相当惋惜。然而,在如今的苏州市,却有一座距今两千多年的古墓,里面有几千件绝世文物,就连千古一帝秦始皇都曾想将它挖开,但它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该墓地的主人就是阖闾,春秋末年吴国的国君,他本为吴国的大臣,后派刺客专诸将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