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后浪“很火,很多后起之秀成为了新时代的榜样,昭示着国家与民族的光明未来。”后浪“出自《青琐高议》:“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这句诗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进步,也是超越。
01
这与《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一个道理,历史似乎一直在证明:后人胜于前人。虽然历史大势如此,却也不乏个例。正如现代社会的普通人,不一定比历史人物优秀一样。现代有一座大桥,耗费了18亿的资金才建成,仅投入使用一年就坍塌了。而对比一千年前的宋朝,材料、技艺、设备都远不如今天先进,却修建了一座屹立千年的桥梁。
这座历时18个月,耗费资金18亿的桥就是哈尔滨阳明滩大桥。这座大桥横跨四个新区、铁路、江河,完工之时的场面相当宏伟。完工之日,许多人都在称赞这座大桥的建筑难度高,速度快。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座豆腐渣工程,仅通车一年就坍塌了。
8年前的8月24日,四辆重载货车驶入阳明滩大桥主桥的末段,在司机以为将要驶入主桥时,匝道出现了坍塌。之后,4辆大货车坠桥,导致3人死亡5人受伤。
事故调查组当即检测了桥梁的墩柱的尺寸、钢筋直径规格、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等参数,结果显示指标都满足设计要求。在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后,哈尔滨市政府表示,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车辆严重超载。而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交警执法懈怠,未能制止超载货车在道路上行驶。
这样的解释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不过总有一些存疑的地方。桥梁坍塌时桥上的货车只有4辆,尽管这些货车都有超载,不过想必这样的工程肯定设置了安全系数空间,不至于应付不了这样的情况。
02
许多桥梁专家也对此提出质疑,路段原本应该采用混凝土结构,实际采用的却是钢混结构组合梁。就施工上来说,后者的进度优于前者,不过稳定性差很多。
此次事故的一大原因是桥梁不够稳定,调查结果没有就此观点展开解释。同时,有专家表明桥梁的设计有很大的漏洞。该桥梁的结构是独柱墩型,平衡性较差,坍塌时四辆车同在一侧,以至于桥梁失去平衡而坍塌。
相比之下,有这样一座久经历史的古桥——洛阳桥,坐落在福建泉州的洛阳江水道之上。北宋年间,洛阳江浮桥时常会受到风浪的冲击。
考虑到两岸居民过江的需要,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了此桥。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桥墩有46座;桥面石板长11米,厚0 8米,宽1米,上面有6、7条石板。
03
洛阳桥地处福建省江海交汇之地,此处暗流涌动、水流湍急,但这座桥却在千年的风吹雨打中保存完好,这得益于桥梁本身精密的构造。
桥梁落成时,便有人称其有"三绝":其一,工程庞大,耗时七年;其二,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洛阳桥也被称为万安桥)只有153字;其三,桥上石碑的图案、文字优美而且精密。
为什么这座桥被列为中国桥梁史上的经典之作呢?关键还在于建造者们的匠人精神,采用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桥基——筏形基础。
它的建造方法就是顺着桥的中轴线在江中抛入石块,达到一定的宽度,形成江底的石堤,接着在其上建造船型墩。这种桥墩建造方法是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创新,也是洛阳桥千年不倒的秘诀。
同时,当地人还开创了以牡蛎加固桥基的方法。抛下去的巨石零散、空隙不均匀,增加了桥基的不稳定性。所以,当地人就以牡蛎等贝类进行加固。
牡蛎在其上不断繁殖,原本松散的石堤逐渐凝聚成了坚固的整体。这种方法也开创了建筑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先例,在建筑学史上意义深远。
洛阳桥的修建,促进了泉州的南北交流,推动了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泉州的经济发展。而洛阳桥也成为了中国桥梁建造史的里程碑。
现代大桥仅通车1年便坍塌,而古桥却千年不倒,对比鲜明又极具讽刺意味。古人的桥梁建筑技艺确实很独到,匠人精神也值得后世敬佩和学习。不过,坍塌的现代大桥只是个例,不应因此全盘否定现代桥梁建造业。
现代大部分的桥梁还是经得住考验的,既坚固,也很雄伟,也必将造福后世,也许多年之后,这些桥中也有很多会成为令后世称赞的古桥。
纵观历史,整体的趋势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即使会有短时期的后退,但总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从总体来看,后浪一定会比前浪优秀,而前浪必然是后浪的助力。
结语
古人的智慧,为后世留下的各类文物遗产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但并不意味中国的辉煌停留在了过去,未来依然很值得期待,我们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巅峰。港珠澳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等等建筑都是中国当代桥梁建造业所创造的奇迹,依然值得骄傲与信赖。
参考资料:《青琐高议》《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