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8亿的阳明滩大桥一年就塌,宋朝千年大桥却至今仍在,是何原因?

18亿的阳明滩大桥一年就塌,宋朝千年大桥却至今仍在,是何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670 更新时间:2023/12/13 19:44:54

最近 “后浪“很火,很多后起之秀成为了新时代的榜样,昭示着国家与民族的光明未来。”后浪“出自《青琐高议》:“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这句诗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进步,也是超越。

01

这与《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一个道理,历史似乎一直在证明:后人胜于前人。虽然历史大势如此,却也不乏个例。正如现代社会的普通人,不一定比历史人物优秀一样。现代有一座大桥,耗费了18亿的资金才建成,仅投入使用一年就坍塌了。而对比一千年前的朝,材料、技艺、设备都远不如今天先进,却修建了一座屹立千年的桥梁。

这座历时18个月,耗费资金18亿的桥就是哈尔滨阳明滩大桥。这座大桥横跨四个新区、铁路、江河,完工之时的场面相当宏伟。完工之日,许多人都在称赞这座大桥的建筑难度高,速度快。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座豆腐渣工程,仅通车一年就坍塌了。

8年前的8月24日,四辆重载货车驶入阳明滩大桥主桥的末段,在司机以为将要驶入主桥时,匝道出现了坍塌。之后,4辆大货车坠桥,导致3人死亡5人受伤。

事故调查组当即检测了桥梁的墩柱的尺寸、钢筋直径规格、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等参数,结果显示指标都满足设计要求。在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后,哈尔滨市政府表示,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车辆严重超载。而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交警执法懈怠,未能制止超载货车在道路上行驶。

这样的解释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不过总有一些存疑的地方。桥梁坍塌时桥上的货车只有4辆,尽管这些货车都有超载,不过想必这样的工程肯定设置了安全系数空间,不至于应付不了这样的情况。

02

许多桥梁专家也对此提出质疑,路段原本应该采用混凝土结构,实际采用的却是钢混结构组合梁。就施工上来说,后者的进度优于前者,不过稳定性差很多。

此次事故的一大原因是桥梁不够稳定,调查结果没有就此观点展开解释。同时,有专家表明桥梁的设计有很大的漏洞。该桥梁的结构是独柱墩型,平衡性较差,坍塌时四辆车同在一侧,以至于桥梁失去平衡而坍塌。

相比之下,有这样一座久经历史的古桥——洛阳桥,坐落在福建泉州的洛阳江水道之上。北宋年间,洛阳江浮桥时会受到风浪的冲击。

考虑到两岸居民过江的需要,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了此桥。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桥墩有46座;桥面石板长11米,厚0 8米,宽1米,上面有6、7条石板。

03

洛阳桥地处福建省江海交汇之地,此处暗流涌动、水流湍急,但这座桥却在千年的风吹雨打中保存完好,这得益于桥梁本身精密的构造。

桥梁落成时,便有人称其有"三绝":其一,工程庞大,耗时七年;其二,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洛阳桥也被称为万安桥)只有153字;其三,桥上石碑的图案、字优美而且精密。

为什么这座桥被列为中国桥梁史上的经典之作呢?关键还在于建造者们的匠人精神,采用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桥基——筏形基础。

它的建造方法就是顺着桥的中轴线在江中抛入石块,达到一定的宽度,形成江底的石堤,接着在其上建造船型墩。这种桥墩建造方法是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创新,也是洛阳桥千年不倒的秘诀。

同时,当地人还开创了以牡蛎加固桥基的方法。抛下去的巨石零散、空隙不均匀,增加了桥基的不稳定性。所以,当地人就以牡蛎等贝类进行加固。

牡蛎在其上不断繁殖,原本松散的石堤逐渐凝聚成了坚固的整体。这种方法也开创了建筑学生物学相结合的先例,在建筑学史上意义深远。

洛阳桥的修建,促进了泉州的南北交流,推动了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泉州的经济发展。而洛阳桥也成为了中国桥梁建造史的里程碑。

现代大桥仅通车1年便坍塌,而古桥却千年不倒,对比鲜明又极具讽刺意味。古人的桥梁建筑技艺确实很独到,匠人精神也值得后世敬佩和学习。不过,坍塌的现代大桥只是个例,不应因此全盘否定现代桥梁建造业。

现代大部分的桥梁还是经得住考验的,既坚固,也很雄伟,也必将造福后世,也许多年之后,这些桥中也有很多会成为令后世称赞的古桥。

纵观历史,整体的趋势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即使会有短时期的后退,但总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从总体来看,后浪一定会比前浪优秀,而前浪必然是后浪的助力。

结语

古人的智慧,为后世留下的各类文物遗产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但并不意味中国的辉煌停留在了过去,未来依然很值得期待,我们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巅峰。港珠澳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等等建筑都是中国当代桥梁建造业所创造的奇迹,依然值得骄傲与信赖。

参考资料:《青琐高议》《劝学》

更多文章

  • 一代战神杨业,在宋朝为何得不到重用?一个原因最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杨业是今天哪里人,宋朝名将杨业现状,杨业投降宋朝后的下场

    杨家将说的是:北宋初年,辽国对中原土地虎视眈眈,曾数次南侵,而杨家满门忠将,为保大宋江山,誓死抗辽,威名远扬。此外,杨老令公杨业更是战功显赫,得到了宋太宗的大加封赏和重用。然而,演义终归是演义,从来都是虚实参半,对史实有虚构和夸张的成份,所以,我们还是要尊重历史史实。历史上,杨业是大宋名副其实的名将

  • 大一统王朝有标准可以界定吗?北宋算不算大一统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宋算不算大一统时代,北宋是大一统王朝吗,北宋属不属于大一统

    秦朝以后的两汉是大一统的王朝这个也毫无疑问,秦汉治国思想上的差别这个不是问题。难道法家治国有什么不对吗?汉朝早期还是黄老的道家治国呢,不过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延续了下来。咱们虽然称唐朝以后的这几十年为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说是五个朝代。但是这个中原的小朝廷加上由原来藩镇衍变而来的十国共同

  • 他是成吉思汗帐下的第一位文人,却常被当武将使用,居然所向无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成吉思汗十大武将排名,成吉思汗时期著名的武将,成吉思汗的谋士有哪些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团都没有文化,可为何当时的很多大文人都心甘情愿去辅佐他呢?比如儒家文化领军人物耶律楚材,会制造文字的乃蛮部丞相塔塔统阿等,都为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实,第一个去辅佐成吉思汗的文人,他的才学并未被发挥出来。他虽然是成吉思汗帐下的第一位文人,却常被当武将使

  • 所谓“黄袍加身”,不过是赵匡胤给自己设置的台阶罢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三下南唐”的野史故事虽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其真实性是有待考究的。在正史中,并无提及太祖南巡南唐的文字,所以,这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野史。抛开故事内容中的法术、妖书等充斥着玄幻色彩的元素,故事本身仅剩一段太祖平定南唐的主线。在真实的历史中,太祖起初并没有用暴力手段征服南唐。在平定了后

  • 大明王朝时共有多少藩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明有几个藩国,大明王朝全盛时的疆域图,大明王朝国家版图

    明朝奠基人洪武万岁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建立大明王朝,宗藩朝贡体系随之建立。随着大明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辐射能力日益增强,藩属国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同时为了保证大明王朝的稳定和安全,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基础上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分镇全国的战略要地。所以明朝的藩国主要由内外这两部分组成。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天

  • 最有个性的明朝皇帝们——不爱上朝爱炼丹,干木匠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40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明朝最有才干的皇帝,明朝最勤劳的皇帝是谁

    明朝皇帝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炉火纯青的“帝王术”,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在君主集权最高峰的时代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衰败的,然而正犹如小说家奥威尔描绘的“极权主义”小说《1984》一样,在近乎已经陷入极权主义的明朝,当一个皇帝荒于政事的时候,这个帝国不仅不会像秦始皇梦想的一代传一代,直至千秋万世一样传承下

  • 建文帝削藩为什么不采取“推恩令”的方式?历史没有你想的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建文不削藩,建文帝不削藩会怎么样,建文为何不等根基稳固就削藩

    废藩还是削藩当时的建文朝廷上实际有两种种针对削藩的不同声音,以黄子澄、齐泰为首的帝师们坚持废藩: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

  •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有作为的帝王给大明留下了哪些潜在的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好皇帝吗,明宣宗朱瞻基事迹,明宣宗朱瞻基动态相片

    朱瞻基命其实挺好的,从明成祖朱棣政变上台在父亲朱高炽被册封太子的同时他也被封为皇太孙。也有一种说法,朱高炽能当太子还是沾了朱瞻基的光。这就有点和康熙选择雍正继位的传说一样了,也是康熙通过观圣孙才决定传位雍正的(这就是传说,不要较真儿)。明宣宗朱瞻基盛年继位,在位十年后38岁壮年去世。从父亲明仁宗朱高

  • 南宋北伐时,为何中原居民会帮助金人攻打南宋?只因干了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金人为什么进攻南宋,南宋与金人战争,南宋主要与谁对峙

    其实实际情况还真不是这样,主要是宋朝根本就没把沦陷区的百姓当子民对待,沦陷区的百姓又凭什么对宋朝有好感呢?当然,中原汉人对南宋的感情是随地域和时间的推移,慢慢改变的。不能把整个北方百姓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的时间很早,幽云地区的人对宋朝的感情最淡。用南宋抗金将领马扩的话说:燕

  • 大胖子朱高炽为何当了一年皇帝就驾崩?朱高炽:体重超标压断龙气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高炽怎么驾崩的,朱高炽为什么突然驾崩,朱高炽为什么登基一年就死了

    其实原因是非常简单的,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继位时已经多少岁了呢?46岁,很惊讶吧,而46岁恐怕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壮年吧。毕竟说“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40岁以后男人的精力就会慢慢的下降。而朱高炽继位时已经46岁,精力早已大打折扣,不能和二十几岁的精神小伙相提并论了。46岁似乎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