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907年的朱温篡唐,还是878年的黄巢起义,又或是宦官专权?或许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法国展开的一份遗书,揭开了唐朝覆亡的真实命运。这封遗书便是《封常清谢死表闻》,后来不知为何流落到了法国巴黎,正是它揭露了唐朝灭亡的真相。《封常清谢死表闻》是唐代名将封常清写给唐玄宗李隆基的临终表章,揭示李隆基才是大唐灭亡的罪魁祸首。
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第二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启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了基础,接着唐高宗李治继父亲的位开启永徽之治。李治的老婆武则天是个能干的,执政期间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唐中宗、唐睿宗在位时间都不长,影响也不大,至少他们所带来的动荡不足以动摇国家的基础。
因而到唐玄宗手里时,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李隆基的前半生也称得上是英明果断。雷霆手段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称帝又迅速整治太平公主,取得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并注意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此时的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所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天宝年间人口达到八千万人,商业十分发达。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内,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然而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以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临崩溃。李隆基后期又逐渐怠政,宠信的大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大多是奸臣,政策也出现了失误。
比如说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来试图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可其实在安史之乱中他是有机会挽救的。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第二年便占领了东都洛阳。首都的最后防线便成了潼关,潼关一破,长安必然沦陷。
当时驻守潼关的是高仙芝与封常清,这两人能征善战,在他们的有力固守下叛军久攻不下。甚至有了回撤的打算,万没想到的是监军边令诚(宦官)向高仙芝一再索贿不成,竟然跟李隆基进献谗言: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陜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利令智昏的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信了,要将二人斩首。
封常清与高仙芝无端遭此劫难,百口莫辩,可他们到死都还想着国家。他与叛军交战多日,深知叛军情况,遂上了《封常清谢死表闻》给李隆基。这是他的遗书,里面表达了自己对帝国的忠诚和兵败的不甘,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说明洛阳失守的理由。本来洛阳失守他想要死节军前,但怕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便苟活下来。
最后给出了自己的担忧: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他明白安禄山率领的是身经百战的渔阳铁骑,唐朝临时组建的军又多是缺乏战斗训练和战斗经验的市井子弟,更不能掉以轻心。所以他着重强调,千万不要轻此贼,江山社稷才能安稳。如果唐玄宗听了封常清的话,仔细思索了这份遗书,也不会有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了。
可他没听,哪怕后来郭子仪、哥舒翰等人进谏,也是一意孤行。结果安史之乱一打就是八年,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绝不仅唐玄宗一朝。广大人民都出于无家可归的状态,藩镇割据严重,还是去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劳动不足增加税收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使得唐中后期长期陷在农民叛乱的高潮中,一场安史之乱导致内忧外患朝不保夕。
本来以唐朝的实力,即使再混乱,也是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阻止这场危机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皆为能守之辈,可惜的是晚年的唐玄宗太糊涂了,因而说他是唐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不过纵观整个历史,似乎每一个王朝到了中期,皇帝都会与唐玄宗一般晚年昏聩。比如说汉朝的武帝,清朝的乾隆等等。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