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这个位置太诱人,拥有无上的荣光和权威,谁都想当穿上龙袍坐上龙椅。可皇帝只有一个,想当皇帝别无选择,只能靠抢。
因此,围绕着皇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可谓是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上世纪15世纪20年代,因为皇位继承,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开展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这场较量是怎样进行的,结局如何呢?
在朱高煦和朱高炽争夺皇位之前,大明已经爆发过一次窝里斗。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了巩固政权,向自己的叔父们开刀。燕王朱棣奋起反抗,兴兵造反,经过一番血战,夺去了皇位。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中,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立下赫赫战功,觉得论才华、论功劳,接班人的位置都应该考虑一下自己。
在危难的时候,朱棣对这个次子说,你太子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干,父王不会亏待你的。朱高煦内心深处就更痒痒更活泛了。
同时朱高煦在朝中的人缘不错,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不少大臣经常在朱棣跟前夸赞朱高煦,提议把朱高煦立为接班人。
可是按照祖上立嫡长子长子为太子的老规矩,长子朱高炽是法定的接班人。而且人家在于靖难中也没有闲着,不仅负责后勤供应,而且在留守北京的时候,把北京城打造得固若金汤,用万人的守军,抵挡住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50万大军,的确也功不可没。
因此,经过各方激烈较量,胜利的天平倒向了朱高炽。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宣布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十年之后,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基又被立为皇太孙,太子地位进一步巩固。
虽然说朱棣立了太子,心里并不踏实,他知道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不是个省油的灯。为了避免次子对太子形成威胁,朱棣把他封为汉王,安排到云南去工作。
朱高煦这下火了,心说自己为父王夺权立下这么大战功,不但没有能当接班人,而且还被父王安排到云南这个蛮夷之地,怎么看都像发配犯人。因此他怨气冲天,跑到朱棣那抱屈。
手心手背都是肉,看到次子这么伤心,朱棣心也软了,只得将朱高煦留在京师。
朱棣的三儿子朱高燧一看二哥留在了京城,所以自己虽然被封为汉王,也不去上任,留在了京城。
永乐22年,成祖远征班师回朝途中病逝,为了政权平稳过渡,朱棣身边大臣对朱棣去世的消息进行封锁,等到太子一切安排妥当,才公布朱棣死讯。
朱高炽是生性比较宽厚,史书上说,爷爷朱元璋让他凌晨阅兵,他却往后推迟了一个时辰,原因是心疼将士们,不忍心让他们起那么早。
因此朱高炽登基后对自己的弟弟们还比价客气,不断进行赏赐,来安慰弟兄们。
但朱高煦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也没有死心,他还在等待时机,向皇位发起冲击。
苍天不负有心人,机会马上就到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登基才9个月的仁宗朱高炽,在京城去世,而此刻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对想上位的朱高煦来说,真是天赐良机。
于是朱高煦当机立断,派出特种部队从乐安直奔运河,打算在途中对皇太子进行斩首行动。
可是朱高炽生前早有安排,病危的时候,就通知了皇太子启程返京。因此,太子先于朱高煦的特种部队到达北京,斩首计划功亏一篑。
就这样,太子朱瞻基有惊无险登上皇位,朱高煦再次跟皇位擦肩而过。
朱瞻基即位后对皇叔朱高煦继续采取宽大政策,朱高煦也以退为进,暂时安生下来。
而且朱高煦还假装忧国忧民,对国家大政方针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而宣宗朱瞻基全部采纳,对朱高煦进行表扬。
朱高煦一看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这个侄子不过是个草包,自己为什么不取而代之?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在乐安正式起兵造反,跟山东都指挥使靳荣联手向朝廷发难。
宣宗得知朱高煦造反,不忍用兵,派人去劝降,但他一意孤行,执迷不悟。不得已,宣宗朱瞻基亲自带兵平叛,兵临城下。城中叛军都是乌合之众,见到皇上亲自来到,纷纷倒戈,朱高炽众叛亲离,出城投降。
按说发动叛乱是十恶不赦的死罪,换了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容忍,但宣宗朱瞻基宅心仁厚,对昔日皇叔还下不去狠手,选择对他网开一面。
虽然宣宗将朱高炽的随从全部处以极刑,但并没有加罪于他,只是把他废为庶人。
不久后,宣宗特意去探视朱高煦,还给他带去不少生活用品,可是朱高煦并没有半分悔改的意思,还伸腿将皇帝故意绊倒。
这下宣宗勃然大怒,叫卫士把朱高煦捆绑起来,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他扣在缸下。
谁知朱高煦力大无比,竟然把缸顶得左右晃动。宣宗慌忙叫人弄来木炭,放在四周点燃,缸上压伤大石头,朱高煦就这样被做了烧烤。
朱高煦为了争夺皇位,一意孤行,最后被活活烧死,表面看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归根结底还是制度的错,如果大明王朝如果能推行一套现代化的科学、民主的接班人选拔制度,朱元璋的后人就不会同室操戈,骨肉相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