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以蜀国的精兵强将结合吴国的长江天险,或是江东子弟守备秦岭汉川,优势结合,如此一来蜀和吴领地互换,能不能免于被灭的命运,甚至进一步逆天改命,北伐成功呢?
借用刘皇叔的经典名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从建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和曹魏死磕到底。互换领地的蜀国占据了荆、扬、交三州,领土扩大了近一倍,而在北伐的基本国策不变的前提下,荆州在手的诸葛丞相,就可以实现兵击襄阳、合肥这样双线出击的基本方略了。
对于孙权而言,他应该会把巴蜀治理的如同江东一样繁华,并且从他外出探访夷州(今台湾)的举措来看,应该也会结好西南诸部少数民族,但是他只愿守成,巩固防线的国策,会更进一步地导致吴国止步不前,将自己的兵马锁死在阳平关内。
吴蜀互换之后,水路便成了蜀国的主要运输途径,以往令诸葛丞相焦头烂额的崇山峻岭,此时也已化为坦途。虽然在三国时期,江南还远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鱼米之乡,但以孔明的治政能力,应该能很快看出这块“南蛮之地”的潜力,着手东南大开发。还有,诸葛丞相,这次派位靠谱点的将领镇守荆州好吗?荆襄之地在您手中可是用来进攻的,丢了就不好办了。
孙权也很开心,曹魏你进不来了吧!不但如此,我时不时还会亲率雄师十万,兵出祁山,巩固我北方防线,顺便骚扰你一下,能占州夺县最好,拿不到我也不吃亏。顺便问下,你曹魏镇守西凉的将军不是姓张名辽,还是姓张名郃吧?
看看蜀吴互换后各位大佬的反应吧。
曹操:“不行,我头风病犯了,头痛欲裂!”
张辽:“压力山大,申请调往西凉防线防备孙权。”
诸葛亮:“运粮再也不用担心了!”
刘备:“朕欲教教孙权什么打合肥,丞相你率荆州之众出襄阳。合肥城坚?朕难道不知兵?”
关羽:“曹仁,手下败将!曹操你不能派个像样点的来守樊城吗?”
周瑜:“水军没用了,我们操练步骑吧!”
孙权:“别操练了,他们进的来么?”
陆逊:“南中这藤甲烧起来格外过瘾。”
总的来说,即使是蜀国和吴国互换领地,也改变不了两弱相联合抗衡强国的局面。刘皇叔和诸葛丞相的临阵对敌经验要比吴主孙权强多了,拿下合肥估计不成问题,然而他们接下来面对的难题是坚城襄阳和徐州,这两处都是战略要地,曹魏均安排了重兵把守,相信对于蜀汉而言这是两块难啃的骨头。
对于孙权而言,首先巩固防线是最重要的,所以吴国很可能会一开始就采取后期蜀国重臣费祎的“消极防御”政策,除了偶尔在蜀国北伐时骚扰下魏国,就没什么动作了,这样一来,魏国西北防线的态势就减缓了许多。
其次,吴国觊觎荆州也是肯定了,不过在蜀国手中的荆州是把进攻的利剑,而不是向南发展的屏障,所以调动大军北上肯定是要比过去频繁的,那么吴国偷袭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历史没有如果,小编认为即使是蜀国和吴国互换领地,也难以撼动魏国,难以北伐成功。毕竟蜀吴联合成一个国家,势力也不及曹魏,更何况是分而治之,各怀心思呢?我们表面上说的是三足鼎立,实际上是两个小诸侯在强国的威压下求生存的故事。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停滞不前,这或许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吧!
好了,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啦,如果大家想了解三国历史,或者还想知道三国杀名将传的最新资讯,欢迎点个关注哦!谢谢大家,我们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