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网络上发表议论的人,大多数可能都没有被逼到绝境的体验,所以很难理解那些选择自杀之人的心境——当然,这也包括我在内。不过,我还是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杀这个问题。
我国的历史记述,有很大一部分是记录政治斗争的。而在虽不见硝烟却十分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结果往往又是成王败寇。这既是对胜利者的褒奖,也是对失败者的无情。因此,历史上许多政治争斗的失败者,就选择了自杀。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年轻貌美的戎女骊姬,爱屋及乌之下,便想废掉原立太子申生,而立骊姬之子奚齐。
骊姬虽是女流,却工于心计,心狠手辣。她在听闻晋献公有意改立太子之后,本来正中下怀,却装模作样哭哭啼啼表示不同意,还以自杀威胁晋献公,以进一步骗取晋献公的宠信,然后又暗中耍花枪,让太子申生去祭母,把祭祀的福肉献给晋献公,趁机放进毒药,以达到中伤申生、立自己的奚齐为太子的目的。
晋献公不知有诈,要太子申生前来当面询问。太子申生自知有口难辩,便仓皇逃回封地,尔后又考虑到晋献公年老、失去骊姬将“寝不稳,食无味”,最终只好背负恶名、自杀身亡,成为这场权位争夺战可怜的殉葬品。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是权位争夺战的牺牲品。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行至途中,秦始皇暴病而亡。临死之前,秦始皇写下诏书,命当时正在长城守边的公子扶苏立刻回国都咸阳主持丧事。
秦始皇让扶苏主持丧事,实际上就是让扶苏继承帝位。但赵高却另有想法,于是私自压下秦始皇的诏书,并与胡亥、李斯串谋,伪造诏书命扶苏自杀,改立胡亥为帝。
扶苏收到伪造的诏书,竟然毫无怀疑,当即自杀身亡。扶苏选择自杀,固然有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原因,亦有他对自己境遇的悲观。
楚汉相争,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的军队打败,逃至乌江。若过乌江,项羽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但项羽最终还是选择了在乌江自刎,留给世人无尽的叹息。
太子申生、公子扶苏、霸王项羽,他们之所以选择自杀,显然都是因为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但这些挫折是否就是他们人生中的绝境,却值得商榷。假如不选择自杀,他们的人生或许将是另一番情景。当然历史无法假设,那么我们就以与他们遭遇类似情况的历史人物来证明这一点。
春秋第二位霸主晋文公重耳,是太子申生的弟弟。太子申生自杀后,骊姬又以阴谋诡计陷害重耳,重耳害怕,逃回封地蒲城。
晋献公对重耳不辞而别十分不满,以为他果真有阴谋,就派军队讨伐蒲城。蒲城有个叫勃鞮的宦者让重耳学兄长申生,赶快自杀。但重耳却坚决不自杀,勃鞮紧逼不舍,重耳就爬墙逃走了。
重耳这一逃,就逃了十九年,期间缺衣少食、遭人白眼等不如意之事不可谓不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希望,最后终于在狐偃、赵衰等人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夺取了国君之位,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重耳逃难之前的处境,与太子申生和公子扶苏十分类似,假如他像太子申生或公子扶苏一样选择自杀,又何来春秋霸主晋文公的丰功伟业呢?
与项羽垓下之败境遇十分类似的就是他的对手刘邦。单就领兵打战的能力来说,诚如刘邦后来自己所说,他既不如计谋百出的韩信,也不如勇猛无匹的项羽,在楚汉相争前期,刘邦就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其中,败得最难看的当属彭城之战。
当时,刘邦趁项羽征讨齐地之机,联合魏豹等诸侯,组成五十六万大军,一举攻破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闻知彭城失守,当即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回到彭城,把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打得落荒而逃,死伤无数。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都被项羽俘虏,其本人仅带着数十骑逃命。在逃命途中,刘邦遇到儿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和女儿鲁元,为刘邦驾驶马车的夏侯婴将他们拉上马车。
刘邦担心马车多载两个人跑得太慢而被项羽的追兵追上,竟数次用脚把一对儿女踢下车,后来幸得夏侯婴坚持,刘邦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带着刘盈和鲁元一起逃命。
总之,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不仅丢了五十六万大军,甚至连家人都差点保不住,败得既彻底又狼狈,其所遇到的挫折,比项羽在垓下之败更大。
但刘邦的求生欲望和心理承受力显然比项羽更强,所以他没有像项羽在垓下之败选择自杀,而是拼命活了下去,并最终反败为胜,不仅打败了项羽,还取得了整个天下,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
或许有人会嘲笑重耳与刘邦为了活命的狼狈不堪,但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我们现在常说“生命至上”,原因就在于生命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也就无法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另一方面,亚圣孟子有句名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难免有挫折。
我们常祝福亲朋好友“一帆风顺”,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人世间所有成就,没有一件是可以不遇挫折、一帆风顺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面对挫折?重耳、刘邦选择了活下来,并设法战胜挫折;而申生、扶苏和项羽选择了自杀,以此逃避挫折。这就是有所成就与没有成就的区别之所在。
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想要成就事业,就必须做好战胜挫折的准备,而不是选择自杀逃避、轻易就被挫折打败。
被老师批评或考试不顺利所遭遇的挫折,与重耳、刘邦等历史伟人所遇到的挫折,甚至连小巫见大巫都谈不上,但人家重耳、刘邦都选择活下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活下去呢?玻璃心的人,是难以有大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