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申生、扶苏、项羽都选择了自杀,重耳与刘邦为何不自杀?

申生、扶苏、项羽都选择了自杀,重耳与刘邦为何不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92 更新时间:2024/1/17 20:08:34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网络上发表议论的人,大多数可能都没有被逼到绝境的体验,所以很难理解那些选择自杀之人的心境——当然,这也包括我在内。不过,我还是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杀这个问题。

我国的历史记述,有很大一部分是记录政治斗争的。而在虽不见硝烟却十分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结果往往又是成王败寇。这既是对胜利者的褒奖,也是对失败者的无情。因此,历史上许多政治争斗的失败者,就选择了自杀。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年轻貌美的戎女骊姬,爱屋及乌之下,便想废掉原立太子申生,而立骊姬之子奚齐。

骊姬虽是女流,却工于心计,心狠手辣。她在听闻晋献公有意改立太子之后,本来正中下怀,却装模作样哭哭啼啼表示不同意,还以自杀威胁晋献公,以进一步骗取晋献公的宠信,然后又暗中耍花枪,让太子申生去祭母,把祭祀的福肉献给晋献公,趁机放进毒药,以达到中伤申生、立自己的奚齐为太子的目的。

晋献公不知有诈,要太子申生前来当面询问。太子申生自知有口难辩,便仓皇逃回封地,尔后又考虑到晋献公年老、失去骊姬将“寝不稳,食无味”,最终只好背负恶名、自杀身亡,成为这场权位争夺战可怜的殉葬品。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是权位争夺战的牺牲品。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行至途中,秦始皇暴病而亡。临死之前,秦始皇写下诏书,命当时正在长城守边的公子扶苏立刻回国都咸阳主持丧事。

秦始皇让扶苏主持丧事,实际上就是让扶苏继承帝位。但赵高却另有想法,于是私自压下秦始皇的诏书,并与胡亥、李斯串谋,伪造诏书命扶苏自杀,改立胡亥为帝。

扶苏收到伪造的诏书,竟然毫无怀疑,当即自杀身亡。扶苏选择自杀,固然有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原因,亦有他对自己境遇的悲观。

楚汉相争,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的军队打败,逃至乌江。若过乌江,项羽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但项羽最终还是选择了在乌江自刎,留给世人无尽的叹息。

太子申生、公子扶苏、霸王项羽,他们之所以选择自杀,显然都是因为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但这些挫折是否就是他们人生中的绝境,却值得商榷。假如不选择自杀,他们的人生或许将是另一番情景。当然历史无法假设,那么我们就以与他们遭遇类似情况的历史人物来证明这一点。

春秋第二位霸主晋文公重耳,是太子申生的弟弟。太子申生自杀后,骊姬又以阴谋诡计陷害重耳,重耳害怕,逃回封地蒲城。

晋献公对重耳不辞而别十分不满,以为他果真有阴谋,就派军队讨伐蒲城。蒲城有个叫勃鞮的宦者让重耳学兄长申生,赶快自杀。但重耳却坚决不自杀,勃鞮紧逼不舍,重耳就爬墙逃走了。

重耳这一逃,就逃了十九年,期间缺衣少食、遭人白眼等不如意之事不可谓不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希望,最后终于在狐偃、赵衰等人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夺取了国君之位,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重耳逃难之前的处境,与太子申生和公子扶苏十分类似,假如他像太子申生或公子扶苏一样选择自杀,又何来春秋霸主晋文公的丰功伟业呢?

与项羽垓下之败境遇十分类似的就是他的对手刘邦。单就领兵打战的能力来说,诚如刘邦后来自己所说,他既不如计谋百出的韩信,也不如勇猛无匹的项羽,在楚汉相争前期,刘邦就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其中,败得最难看的当属彭城之战。

当时,刘邦趁项羽征讨齐地之机,联合魏豹等诸侯,组成五十六万大军,一举攻破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闻知彭城失守,当即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回到彭城,把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打得落荒而逃,死伤无数。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都被项羽俘虏,其本人仅带着数十骑逃命。在逃命途中,刘邦遇到儿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和女儿鲁元,为刘邦驾驶马车的夏侯婴将他们拉上马车。

刘邦担心马车多载两个人跑得太慢而被项羽的追兵追上,竟数次用脚把一对儿女踢下车,后来幸得夏侯婴坚持,刘邦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带着刘盈和鲁元一起逃命。

总之,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不仅丢了五十六万大军,甚至连家人都差点保不住,败得既彻底又狼狈,其所遇到的挫折,比项羽在垓下之败更大。

但刘邦的求生欲望和心理承受力显然比项羽更强,所以他没有像项羽在垓下之败选择自杀,而是拼命活了下去,并最终反败为胜,不仅打败了项羽,还取得了整个天下,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

或许有人会嘲笑重耳与刘邦为了活命的狼狈不堪,但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我们现在常说“生命至上”,原因就在于生命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也就无法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另一方面,亚圣孟子有句名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难免有挫折。

我们常祝福亲朋好友“一帆风顺”,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人世间所有成就,没有一件是可以不遇挫折、一帆风顺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面对挫折?重耳、刘邦选择了活下来,并设法战胜挫折;而申生、扶苏和项羽选择了自杀,以此逃避挫折。这就是有所成就与没有成就的区别之所在。

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想要成就事业,就必须做好战胜挫折的准备,而不是选择自杀逃避、轻易就被挫折打败。

被老师批评或考试不顺利所遭遇的挫折,与重耳、刘邦等历史伟人所遇到的挫折,甚至连小巫见大巫都谈不上,但人家重耳、刘邦都选择活下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活下去呢?玻璃心的人,是难以有大成就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盘点三国时期,十大未被重用的人才,看你认识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中死得最窝囊的十大武将,三国战争时期的人才,三国寒门人才汇总

    1、蒋干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超级大白痴。其实,正史中的他,的确是个风流名士,并不是个白痴。曹操南征,强征蒋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马懿一样),而后又命他去劝降周瑜。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

  • 此人被判处死刑,行刑前他说:容我再说一句话,刘邦听完:人才啊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执行死刑的行刑人,刘邦最后被谁处死,历史上的刘邦真实事件

    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刘邦便选择了最血腥的一条路,也就是屠杀功臣。因为刘邦的逼迫,使得往日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纷纷起兵造反。要说在这些人中,最惨的当论梁王彭越。彭越,属于是刘邦阵营的得力干将,在很早的时候,他就跟随了刘邦,随后更是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刘邦建国称帝后,为了感谢这个好兄弟

  • 三国时期,蛮王孟获的地盘究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蛮王孟获是什么人,三国时期孟获地盘,三国的孟获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叛。诸葛亮进军南中,兵分三路。诸葛亮率西路攻打越的高定元,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的朱褒,李恢率中路军直指益州郡的雍闿。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

  • 韩信一直感恩刘邦的知遇之恩?为何被贬淮阴侯后,他会选择背叛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91版淮阴侯韩信电视剧插曲楚歌,淮阴侯韩信之死,韩信是怎么得到刘邦的赏识的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要剿灭异姓王的,所有异姓王里就韩信的实力最强大,所以要对付异姓王就必须要先把韩信给办了。但是刘邦舍不得杀韩信,因为他对自己有莫大的功劳。杀一个普通的功臣,或许历史还不会铭记,要是杀了汉初三杰之一,那历史该如何评价?不到万不得已,刘邦不愿下手。将韩信贬为淮阴侯,或许就是为了饶他一命。

  • 诸葛亮死前最后一计,算透了人心,留下千古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死前最后一计至今无人能破,诸葛亮死前为啥要摆一堆蜡烛燃烧,诸葛亮死前留下的最后一计

    诸葛亮传奇的一生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受到刘备诚意感动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争夺天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三把火烧出了刘备一方天地,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六出祁山志在中原,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看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最有意思的就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了,大军出征之前,诸葛军师必受大将锦囊,每当危机

  • 刘备为啥让阿斗娶了张飞两个女儿,却不考虑关羽女儿,原因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备为啥让阿斗娶了张飞两个女儿,关羽张飞死后刘备说了哪四个字,刘备关羽张飞图片

    帝王之家,实际上婚姻并没有什么真爱可言,更多时候考虑的都是利益关系,当时张飞的儿子张苞可是蜀汉后期的英雄人物,年纪轻轻,却文武双全,诸葛亮十分欣赏张苞。因此他希望原本有个皇后维系的关系不能因为皇后去世断掉,最好的办法就是再娶一个张飞女儿继续维持这种关系,也可以让张苞更加全心全意为蜀汉卖命。至于为何没

  • 章太炎曾说,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是否就是事实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他说关羽是一个有功却无罪状的人,如果明杀他则不能服众、不能压制人心,但是不除他,诸葛亮又担心将来关羽会成为他在朝中的劲敌。所以最终是不惜以荆州为代价间接害死了关羽。杀死关羽其实是一石二鸟,关羽之死为扫平日后的第二个障碍——刘封(刘备的养子)铺平了道路。章太炎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判断出刘封与诸葛亮素来不

  • 刘备看出诸葛亮两处缺点?诸葛亮不仅成了萧何,还得肩负韩信重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对诸葛亮怀着怎样的态度,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刘备为什么能马上重用诸葛亮

    第一件事,刘备把诸葛亮叫到了自己身边,同时前来的还有李严。其实意思很明白,诸葛亮一个人承担不了那么多,他希望诸葛亮和李严合作治理蜀汉。第二件事,刘备还在临终前,向诸葛亮提出忠告,他认为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有点纸上谈兵的样子,不能堪当大任。这两件事点出了诸葛亮的两个致命缺陷,一个是操心过度,一个则是用

  • 曹操的唯才是举,曹丕为何搞不了?他的九品中正,迎合了士族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谁帮曹丕设立九品中立制,曹操对曹丕态度,曹操与曹丕的关系怎么样

    曹操选拔了那么多人才,在军中和朝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所以曹操有恃无恐,公然和士族集团决裂。曹丕所遇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的江山是继承得来的。他的老父亲打下了江山,他只是坦然地继承了这一切,所以说他在朝中和军中都没有真正的心腹,必须要慢慢培养。而他本人又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无法带兵打胜仗,所以必须

  • 曹魏可以豢养死士?司马师如何豢养3000死士的?帮司马懿夺取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懿如何夺取曹魏政权,司马师与曹魏的关系,司马师为什么篡夺了曹魏的政权

    那么司马懿是怎么在高平陵击败曹爽的呢?这还真的多亏了他的好儿子司马师。司马师给司马懿在民间养着3000人的死士。平日里好吃好喝供应着,关键时刻,司马师一声令下,这帮亡命之徒就全部跑出来为司马家族效力了。所以说司马家族真正夺权的,其实是司马师。01养死士,在任何时期都是死罪,司马师比较聪明。司马懿被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