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选拔了那么多人才,在军中和朝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所以曹操有恃无恐,公然和士族集团决裂。
曹丕所遇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的江山是继承得来的。他的老父亲打下了江山,他只是坦然地继承了这一切,所以说他在朝中和军中都没有真正的心腹,必须要慢慢培养。
而他本人又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无法带兵打胜仗,所以必须要寻找其他力量来支持自己做皇帝,于是他就想到了士族集团。
01九品中正制,是向士族集团妥协的一种策略。
曹操讲究唯才是举,其实这一点也没错,反倒是可以选拔出许多在民间的人才。但是他这么做侵犯了士族集团的利益。
士族集团不管皇帝是姓刘也好,姓曹也罢,只要皇帝别侵犯到他们家族的利益,那一切都好说,可是曹操偏偏就是要这么做。
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三国志》
曹操是宦官曹腾的孙子,从小就被士族集团瞧不起,他父亲曹嵩花钱买官一路高升到太尉,就是为了摆脱这种身份,能够尽快融入到士族集团之中。
曹操前半生的努力也是希望朝着士族集团的目标前进,可惜士族集团始终看不上他们家,总是拿他爷爷曹腾说事儿。这么一来曹操对这帮士族子弟可谓是恨之入骨。
等到曹操掌权以后,他就是不让士族子弟高兴,所以提出了唯才是举。士族集团咬牙切齿,但是不敢嚣张啊,因为孔融、杨修这样的士族子弟曹操都敢杀,袁绍一大家子也都被曹操给端了,其他士族就更别提了。
曹操的这一选拔人才的方略,使得士族集团的孩子们,无法再顺理成章地做官了,他们必须有才能才可以做官,这不是要难死这帮士族了吗?
为此士族们一直在抵制这件事,直到曹丕上位以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主动向士族集团递出了橄榄枝。
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度,其实就是曹丕向士族集团妥协的一种态度。因为选拔官员的权力,再次落在了士族集团的手里,那他们自然是笑呵呵地支持曹丕了。
02换汤不换药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贵族垄断官场。
九品中正制说得好听,是换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来选拔官员,和汉朝的察举制度完全不同。其实我们仔细看,这和察举制度根本就没区别。
过去察举制度,也是由官员们在地方上做考察,找出一些孝顺、廉洁有才能的人做官,其实大部分都是士族子弟做官。
初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晋阳秋》
最初每个有资格选拔人才的官员,都主动推荐自己家的人,后来觉得太露骨了,所以就开始绕一个大圈。你推荐我儿子,我推荐他儿子,他再推荐你儿子,这么一来大家都开心,而且还不会被皇帝训斥。
汉朝的察举制度,就是这么被这帮士族们给玩坏的。这导致东汉后期的官场,全都被这帮士族子弟给垄断了。
不排除士族子弟里有贤才,但是肯定也有弱智。让这帮弱智来做官,这天下能管理好也就怪了。所以说老袁家、老杨家四世三公这些事情,其实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反倒是他们家利用察举制的漏洞,为自己争权的一种表现。
曹丕上台后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的一种制度。和察举制一样,选官的权力依旧在士族集团手里。
虽说把人才分为九品,可是决定人才品级的中正,恰好就是士族集团成员。他们会把自己家的孩子或者朋友家的孩子分到下品去吗?显然不可能。
这就直接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集团的孩子们,依旧垄断着上层官场,只留了那么一个小小的缝隙给寒门子弟。
03如果继续在民间选拔人才,曹丕的皇位坐不稳。
曹操在民间选拔人才显然很成功,他三次下达求贤令,希望广罗民间人才。这段时间,的确是寒门子弟上位的一个好机会,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去曹操那儿办公。
王戎为左仆射,领吏部尚书。自戎居选,未尝进一寒素,退一虚名,理一冤枉,杀一疽嫉,随其沉浮,门调户选。好营生,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聚敛积实,不知纪极。---《晋书》
于是大量寒门子弟涌入朝堂,这引起了士族集团的强烈不满。为此曹操杀了四世三公的杨修,以此震慑天下。杨修的老爸杨彪还在朝中位居三公,曹操随便就敢杀了,其他士族哪里还敢多说一句?
这个时候曹丕继位以后,如果延续曹操的用人方针,那么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呢?我认为他的皇位会不保。
第一,曹丕没有曹操那种识人之明。曹操唯才是举,那是因为他本人很会看人,知道哪些人可以委以重任,而曹丕做不到这一点,继续实行唯才是举,会导致官场鱼龙混杂。
第二,曹丕没有足以依靠的力量保住皇位。曹操能够为所欲为,那是因为他亲自打下了江山,不少功勋之臣都是他一手提拔。可是曹丕对这帮人没有恩惠,士族集团必然是要跟曹丕唱反调的。
一来人才选拔上来不合格居多,二来手握大权的士族集团,始终在跟曹丕唱反调。那曹丕这个皇位还能坐得稳么?
总结:科举制才是寒门子弟的出路。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这都是中国古代非常宝贵的选拔人才方式,但是这两种制度,无疑都比较倾向于士族集团。
最开始察举制还是相对公正的,但是时间长了,总归会有人钻空子,此后基本上每个士族家庭都会为了子孙钻空子。
九品中正制也是一样,是为了方便士族子弟入朝为官,专门设立的一种制度。一直到隋朝以前,寒门子弟都没有太多机会做官。
隋朝以后,科举制度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一现状。士族集团中的某一部分人,的确可以凭借先人的功勋做官,但是从科举中考上来的人才,更有资格做官。
从此寒门子弟有了出路,他们奉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想法,努力读书练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只有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才有利于治理国家。
所以说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阻碍了他选拔真正人才的道路。不过当时也没有科举制,如果继续奉行唯才是举,不仅不能一统天下,反而会让自己提前丢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