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和朱元璋,都没杜绝贪官污吏,帝国的规章为何与结果背道而驰

乾隆和朱元璋,都没杜绝贪官污吏,帝国的规章为何与结果背道而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389 更新时间:2023/12/13 12:04:31

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帝国的构成是一种权力的框架,而只要是权力社会,就不会被提倡腐败,其实不仅是权力社会,没有任何一个政权和制度会提倡贪污腐败,无论是民主的、君主的、专制的、共和的,腐败只会导致其走灭亡。

甚至君主专制下的政权要比民主共和的政权,更不能容忍腐败,因为君主专制是权力的体现,一个认为普天之下皆为土的皇帝,岂能容忍手下的臣子过分地拥有自己手中的权力,又岂能容忍属下的官员利用他自己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

在那些皇权比较强悍,天子独裁的时期内,贪官污吏往往比较少,比如说,明朝的洪武年间,清朝的雍正年间,这些时段吏治都是比较好的,所以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腐败猖獗,贪墨成风,那么一定是皇权大权出了问题。

有个别的案例,比如说,乾隆时期纵容和珅这些是君主的有意纵容,但哪怕如此,这也不是规矩,更不会被帝国提倡。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从整体上来,纵观整个古代历史,皇帝大权旁落的时段,大部分都处于王朝几近灭亡的事情,从大范畴来讲,这样的时段是很少的,但是历朝历代都不缺少贪官污吏,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乾隆时期,乾隆的独裁程度很深,但贪官污吏照样不少

事实上,中国古代历史社会中的历朝历代都认为,反腐倡廉是巩固政权的头等大事,而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的国家之一,从秦汉时期就有了专门的监察部门,到了西汉是独立的御史府,到了明清时都察院,他们都是直属天子的独立部门,不但不受其他官员和部门的制约,反倒有监督其他一切部门和官员的权力,上到亲王宰辅,重臣勋贵,下到各级官员,他们都可以进行弹劾。

这种监察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很低,可以闻风奏事,也就是说,他们不必对自己所弹劾的事情负直接的责任,哪怕弹劾错了,也不受反作的处分,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必经过自己长官的批准就可以进行弹劾,有的朝代为了支持御史独立行使监察权,朝廷甚至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礼仪,对于那些贪官污吏也是以雷霆手段进行打击,用严刑酷法惩治的比比皆是。

比如说,朱元璋时期凡受贿八十贯的就要剥皮实草。如此看来,每一个王朝对于贪官污吏都是极其痛恨的,也都是希望严厉打击的,可问题是腐败的现象被禁止了吗?答案是没有。哪怕是在朱元璋时代里,腐败的现象也只是比其他时代少了些许,说是被禁止了则是天方夜谭,那么,为什么朝廷用如此雷霆的手段打压,腐败的现象依旧没有因此而收敛呢?

相反,腐败的现象不仅没有收敛,更是一批贪官倒下去,就会有更多的贪官跟上来,最后的结果几乎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在大面积不可救药的腐败中垮台,让皇帝根本就不敢惩治贪官污吏,因为一个朝廷上不腐败的人只是极少数,若要惩治,偌大的朝廷可能就要无人了,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帝国是一个权力社会。

作为权力社会的帝国是不可能限制权力行使的,帝国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加强集权的过程,因此,越到集权强化的时期,腐败程度就越深。

比如说,相比于秦汉唐,明清两代的腐败就严重得多,哪怕明清两代都实施了严厉的手段进行打压,但是这两个朝代依旧是腐败成风,而这两个时代就是中国古代历史王朝中央集权程度最强,皇权最重,专制力度最大的时期,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腐败和专制是一对孪生子。

专制程度的加深让权力在帝国内部的作用越来越大,大量权利越来越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当皇帝掌握了绝大部分权利之后,他就必须宵衣旰食,不然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运作,如此一来,所形成的领导集体就不能进行频繁更换,那么在他身边掌握部分权力的人员就有了有恃无恐的条件,贪污腐败蔚然成风。

可是,我们又不能够要求帝国放弃集权,因为作为一个权力社会,权力的构架是他的生命线,一旦没有了强制性的集权,帝国制度顷刻之间就会土崩瓦解,到那个时候,帝国就无法再限制权力。

如果帝国无法限制权力,那么权力的滥用就会更加普遍,到那时贪污腐败可能就会更加严重,所以说,在帝国制度内部,腐败与专制根本不可能区分开,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专制的程度加深,腐败的程度就会随之加深。

一旦专制的程度降低,帝国制度就会瓦解,而如果帝国制度瓦解,腐败可能会比之前更加严重,所以历史发展到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的时候已经是进退两难了,可只要是无法改变权力的框架,那么,腐败就必然会存在,所以在整个帝国制度发展期间,无论国家怎么令行禁止,腐败的现象都不可能消失。

此外,官员权力的限制是因为他们要受到上级领导和监察部门的监督,可问题在于,那些负责监察和监督的人本身也是官员,是官员就有贪污腐败的可能,他们本质上和那些被监督的官员是一样的,而帝国又无法真正选择出一批明确不会腐败的人做监督监察工作。

让一些会腐败的人去监督另一群会腐败的人,得出来的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在大多数时间里,一些手中具有监督权和监察权的官员都会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出售或者出租,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坐地分赃,被监督者将自己腐败所得来的利益让出一部分给监督者,监督者则保证不会将被监督者所犯下的过错向朝廷汇报,在一开始的时候,这种情况还有所收敛,但是随着集权的加深,这成为了官场上一种不成的规范,腐败的程度也就越来越深。

再者说,无论权力是否受到监督和限制,他们都是领导阶级手中的权力,也就是说,用来监督和限制权力的人本身就是拥有权力的人,试想一下,一个手中有枪的人会对一些手中无枪的人,限制枪的使用吗?这好像是很难的。

可问题在于,帝国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更加正确选择,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将监督的权利交给人民,可偏偏将监督的权利交给人民却是整治腐败的唯一可能途径,所以,做不到这一点的帝国只能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使用着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半公开地容忍腐败,最终只能够导致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在腐败当中走向灭亡。

这一点帝国不是不知道,因为自身是一种权力社会,因为权力构架是制度发展的根基,他们根本做不到将权力公开出去,也无法容忍将权力分散出去,如此,帝国所拥有的权力在始终如一的监察制度下根本不可能受到真正的监督,腐败的现象也只能是屡禁不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其实帝国制度之所以没有办法将腐败的现象令行禁止,因为他自身的制度性质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在帝国制度的作用下,负责监督的人和被监督的人是同样性质的人,这样他们可以坐地分赃,可以蒙混过关。

与此同时,权力的构架让帝国只能够将监督权交给领导阶层,如此官官相护的现象就不能避免,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制度的严厉打击在某种程度上又加深了腐败的疯狂,因为所有的官员都明白,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们的权利只有在代表皇帝的时候才能够不受限制。

他们必须抓紧时机将其兑现为实惠,必须抓紧时间在与监督者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变现,因此,他们在以权谋私的时候就显得非常猴急和疯狂,而这或许也是帝国制度的一大悲哀。其实,帝国从理论上讲是希望能够杜绝这种情况的,也是希望能够正确地带领人民的。

在他的权力构架和制度性质的作用下,帝国的权力掌握在很少的一部分人手中,而权力的增大会让人的欲望不断膨胀,除非当权的所有人都是孔孟口中的圣人,可这显然不可能,那么腐败,只能在所难免。

更多文章

  • 精研帝王术的韩非子,为何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非子帝王之术精髓,韩非子个人简介,韩非子主要思想主张及贡献

    去年《大秦赋》热播引发争议,当时就有写写秦帝国的打算,在《南方周末》急就了一篇后,因为事情很多,就搁置了。最近传出消息,这部剧要代表陕西省参加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角逐,又引发了我的兴趣。一部竭力讴歌大秦帝国的影视作品可以没有孟姜女,却绕不过韩非子。在这部颂秦之作中,韩非之死依然是一场扎眼的悲剧。这

  • 黄忠封侯关羽羞恼,诸葛亮感同身受:这是刘备集团盛衰的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黄忠临死前看透了刘备,刘备孙坚黄忠组合,刘备为什么要重用黄忠

    经过一段时间的鏖战之后,诸多先前非常有希望统一全国的人纷纷落幕,而三个出身没在第一梯度的人,反而成了赢家,形成了最后分裂的格局。尤其是刘备,之前不过是一个做小买卖的人,最终却建立起了蜀汉。蜀汉的巅峰时期,就连北方的魏国都不敢直面它的锋芒,只可惜,成也关张,败也关张,因为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最终让蜀汉衰

  • 为什么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君主投降后魏称王,三国皇帝为什么封魏为侯,蜀灭亡后吴居然投降了吗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精彩的时期,三国鼎立之后刘备,曹操和孙权各占一方,谁也不让谁。他们为了统一天下争斗一生的时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三位国军相继离开人世,谁也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相反蛰伏多年的司马懿在曹操去世之后等到了机会,在曹丕的重用下他大放光彩,成为三国后期足智多谋的大咖。经过三代父子的努力

  • 《梦华录》里的“半遮面”原来在象山影视城!宋代三女子的创业故事就在这里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梦华录拍摄地象山,梦华录在哪里拍的,梦华录讲的什么故事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讲述了一个“女子救女子”的故事。汴京歌姬宋引章,轻信富家子弟周舍的甜言蜜语,不顾阻拦嫁给了他。不料,她婚后受到周舍的百般欺凌,无奈之下只能通过书信向好友赵盼儿求救。赵盼儿巧用计谋,从周舍手中骗得休书,成功将宋引章解救出来。《梦华录》在《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故事基础上进行改编拓展,对

  • 朱棣去探望大臣,看到他的美妾,面红耳赤道:不杀此女,天理难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三大诡异事件,朱棣个人简历,朱棣有几个宠妃

    这些地方满目疮痍,必须尽快恢复生产和劳作,才能使百姓迅速安定下来,否则人心就会思变。朱棣深知这个道理,尽管做了皇帝,但他还是经常出宫查探民间百姓的生活和生产的状况。话说这一日,朱棣带着四个贴身侍卫出宫微服私访,别看只有四个人,但是他们个个武艺高强,以一敌百。几人来到南京城比较繁华的地方,走到一处首饰

  • 崇祯的后代都被斩尽杀绝,清初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的朱三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三太子之死,朱三照片,朱三太子起兵光复大明

    第一如果崇祯的儿子有了明确的结局,那么,也不会出现这么多的朱三太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神秘失踪,使得民间对他们产生了太多的推测。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朱三太子在满清社会上有了市场。想想大明早期的靖难之役,恰恰是因为建文帝的失踪,使得当上皇帝的朱棣坐卧不安,这也才有了郑和下西洋。其实,这也是当时反清

  • 徐妙云:30年辅君,创3大纪录,徐达的长女,让朱棣17年不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徐妙云真实故事,朱棣和徐妙云关系,朱棣与徐妙云差几岁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能拥有识大体,贤惠的妻子是最大的福气,她们会把家庭打理得有条不紊,使家庭和睦,使男人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事业方面。不仅家庭需要贤德的女人,国家也需要贤德的皇后,只有这样的皇后才能使皇帝没有后顾之忧,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江山社稷中。明成祖朱棣的妻子徐皇后就是一个贤德能干的

  • 同样被称得位不正,为啥朱棣的口碑远逊李世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棣和李世民谁厉害,朱棣和唐太宗的关系,李世民跟朱棣的关系

    第一,从夺权的法理来看,李世民属于“功臣夺储”,朱棣属于纯粹的“藩王篡位”,性质天差地别。李世民是大唐建国的头号功臣(没有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所有最难啃的骨头,李渊都会让这个儿子出面解决;每每唐军局势不利,都得靠李世民力挽狂澜。刘武周、宋金刚袭击太原时,李元吉弃城逃跑、李渊考虑退守关中,李世民主动

  • 神秘的夏朝是否存在?为何考古找不到证据,无任何资料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朝考古揭秘,夏朝现在还有考古证据吗,夏朝的历史有无考古证据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先商或者早商,即使确定是先商王朝,二里头政权姓不姓夏也需要证据佐证。商朝的跨度有点大,器物风格的差异并没有大到可以断定不是商朝文物的程度。其次,周人隔了一千年,中间殷商甲骨文却不提这么一个先商广域王权国家的存在,而且夏人后裔是周人自诩的,改祖宗的事充斥历史,也可能夏族确实存在却并不一

  • 以重现贞观、开元盛世为己任,唐宪宗如何在动乱后实现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一、竦慕列圣,兴兵伐乱载初元年(690),武则天改唐为周,血洗李氏皇室。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后长安失守,李氏皇室成员再度饱尝丧国丧家之痛。经历了战火洗礼与颠沛流离后,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都厌恶做大做强的藩镇和倾轧攻讦的衮衮诸公,在拥有一定实力后便开始了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