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最热的夏天
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的高温,覆盖面很广,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武汉等地。光记载这起高温事件的史料,就有48处。当时法国有位传教士来到中国,用他所带的老式温度计对气温进行了测量。古气候研究室专家通过研究换算发现,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都超过了40℃。尤其以25日气温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大家都知道,人体的温度在37℃左右,超过这个温度,身体就会出现明显不适。而44.4℃,直接让很多人脱水而亡。据当时的官方数据统计,仅京城和京城周边的郊区,在7月14日至7月25日的时间内,就有11400人死亡。而实际死亡人数,应该要远远超过官方数据。
而在地方,同样出现了热死人的情况。据《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浮山县位于今天山西临汾,可见山西在那个夏天也一样酷暑难当。河北《高邑县志》则记载:“(乾隆八年)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就连躲到阴凉处,依旧炎如火灼,中午时分,连铅锡都会被热化。
古人认为天降异象与执政者处理国事的好坏有关,所以年轻的乾隆皇帝只好下罪己诏,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他的圣旨是这样写的:“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细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
乾隆的举措
在殿中享受着冰块带来的凉爽时,乾隆又忍不住赋诗一首:“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啥意思呢?就是说,我虽然享受着冰盘与雪簟带来的凉爽,但心中依旧苦闷烦热。为什么呢?因为我牵挂着烈日下头的子民啊!当时乾隆刚当皇帝没几年,还没那么自恋和刚愎自用,懂得为老百姓办些实事。
所以他一方面派人在城门口发些去暑的草药和汤剂,一方面打压囤积粮食和水源的奸商。由于天气炎热,一时间水比油贵,一些商人便派人将水囤了起来。这也是很多人被热死的原因之一。而土地受天气影响,粮食大大减产。为了防止引发旱灾,乾隆又让朝廷拿出了救济粮,帮百姓渡过难关。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祈雨仪式,不管是否管用,都给百姓带去了希望。
而这次高温天气,死的大部分都是底层老百姓。因为王公贵族不仅衣食无忧,能喝得到水,还有很多避暑的办法。除了上文提到的冰块降暑外,还有专门用来纳凉的“凉屋”,以及手摇风扇,和冰激凌等饮品。所以他们的生活基本影响不大,只是苦了底层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