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识英雄大会#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初,在家为母丁忧的曾国藩奉咸丰皇帝的命令,出任湖南团练大臣,到长沙练兵。
那么,曾国藩创建湘军时,第一个跟随他的人是谁呢?此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外交家郭嵩焘。
正是有了郭嵩焘的帮助,让曾国藩得以快速创建湘军。曾国藩后来能成为两江总督,郭嵩焘也是功不可没。可以说,郭嵩焘是曾国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贵人。
郭嵩焘比曾国藩小7岁,两人认识的时间比较早,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就得以认识,而他们的深交,则是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期间。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郭嵩焘进京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这是他第五次参加会试。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是道光皇帝身边的近臣,很多进京赶考的学子,都慕名投到曾国藩的门下。
郭嵩焘为了得到曾国藩的指点,也投到他门下,和李鸿章一样,都成了曾国藩的学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曾国藩的指导下,郭嵩焘终于在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考中进士,并获得了第12名的好成绩。
虽然有一层师生关系,但两人更是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志同道合,可惜的是,郭嵩焘刚刚进入仕途不久,就因为父母亲相继去世,不得不回家丁忧守孝。
清朝时期,官员的实缺很少,当一个官员回家丁忧后,几乎很难再得到职位。郭嵩焘也一样,他回家长达五年多的时间,根本没有机会再次进入官场。
到了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时,曾国藩也在家为母丁忧期间,由于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北上,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让咸丰皇帝十分恐慌,开始大规模地任命在籍的大臣为团练大臣,组建民间武装力量抵御太平军。
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的曾国藩,认为自己不懂兵事,不想接这个差事。而郭嵩焘则多次前往劝说,希望曾国藩能出山。郭嵩焘劝道:
公素澄清之志,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父何?
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才是有志之人的出头之日。因此,这个机会对曾国藩来说,也是一个再次进入官场的机会,当然,郭嵩焘也希望能帮助曾国藩,让自己有一个立功的机会,再次进入仕途。
这就是郭嵩焘帮助曾国藩的真正原因。
郭嵩焘为湘军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为曾国藩组建幕府。
郭嵩焘在考中进士前,曾经给浙江学政当过一段时间的幕僚,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后,郭嵩焘就成了他的幕僚长,负责招揽人才,以及处理各种公文和起草规章制度。
正是在郭嵩焘的主持下,曾国藩的幕府中,网络了大量人才,为湘军的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二是为湘军筹集粮饷。
粮饷问题,是曾国藩创建湘军时,最为头疼的问题。由于朝廷不给予粮饷支持,所有的民间团练队伍都必须自筹。曾国藩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长期在京城做官,和湖南的乡绅们并不熟悉。
郭嵩焘则不一样,他家是湖南有名的富户,家里的产业众多,和湖南各地的乡绅们都有生意往来,因此,他筹集粮饷相对比较容易。
正是有了郭嵩焘的帮助,才得以让曾国藩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创建了历史上威名赫赫的湘军。
另外,郭嵩焘对曾国藩本人的帮助也很大。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年末,郭嵩焘被调离湘军,到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并得到权臣、户部尚书肃顺的赏识,在和肃顺的交往中,郭嵩焘将曾国藩以及湘军遇到的各种困难,都向肃顺做了汇报,也让肃顺清楚地看到,要想挽救没落的大清王朝,唯有重用汉人。
后来,曾国藩在肃顺的保举下,被咸丰皇帝任命为两江总督,从此,让湘军有了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实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最终消灭太平天国。
从曾国藩和郭嵩焘交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在创业的时候,还是要尽量用自己熟悉的、志同道合的人,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帮助。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曾国藩年谱》、《清史稿》、《能静居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