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是丧亲之痛,刘备与曹操的做法截然不同,最终结局也是天差地别

同是丧亲之痛,刘备与曹操的做法截然不同,最终结局也是天差地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492 更新时间:2024/2/3 22:08:41

刘备的这一决定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吗?不是。此时,他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心态所控制。赵云劝刘备说:“现在的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应该讨伐曹丕,而不应该讨伐东吴。倘若一旦与东吴开战,战争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别的计划就不能实施,望陛下明察。”赵云的这番话颇有道理,确实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此时的刘备已彻底向心态屈服了,他已不可能明察时势了,他已不可能审时度势了。他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之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赵云又劝说:“曹丕篡汉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间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为重。”刘备答道:“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什么意思呢?”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审时度势的能力。感情用事的结果常常是彻底的失败。

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应该的,这也是人之为人的特征。所以,我们说:“一个做事不考虑感情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然而,事情是复杂多变的,感情常常左右人们的理智,使人们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可以说:“一个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此时的刘备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心态这一点上,他根本就无法与曹操相比。殊不知,曹操一家也曾被人所杀,他也曾有过切齿之恨。

曹操平定了青州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交好曹操,便亲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并连续两日大设宴席热情招待。一般来说,事情办到这种地步就比较到位了,但陶谦还嫌不够,他还要派兵五百护送。这样一来,好心却办了坏事。护送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余党,他们只是勉强归顺了陶谦,而陶谦并未给他们任何好处。如今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宝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我要尽起大军,洗劫徐州。”

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刘备仅死了一个义弟关羽,曹操却死了一家老小四十余人,曹操的恨应该更大更强烈。然而,当曹操率军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吕布率兵攻破了兖州,占领了濮阳。怎么办?这边大仇未报,那边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曹操被复仇的心态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察觉不出情况的危急,就如同刘备伐吴一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沉着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正因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他说:“兖州失去了,这就等于让我们没有了归路,不可不早作打算。”

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寨退兵,去收复兖州了。曹操的这个决定正确吗?当然正确,因为,这个决定没有受他复仇心态的任何影响,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静的心态之上。因此,曹操能够摆脱这次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与曹操截然相反,刘备伐吴的计划完全建立在复仇心态之上。这一心态使他不可能对局势做出客观准确的认识。他没有认识到东吴经营时间已经很长,孙权善用贤人,上下团结一心,绝对不像刘璋之辈那样柔弱;与此同时,北边曹丕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向刘备的蜀汉政权发动攻击,而自己的政权才刚刚建立不久,还需要进一步稳定人心;从大局来看,三国鼎立,魏国强大,蜀吴弱小,只有连吴抗魏,才能长治久安。然而,刘备根本就顾不得这一切,只凭自己复仇的心态而制定实施了伐吴的计划。因此,其失败是注定的。

刘备败就败在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太意气用事了,而曹操的英明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做到有所让,才能在三国中始终处于上风。古人如此,今人也应该做到控制自己的感情,做事不要太冲动,做到有所让,有所不让!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世间最难的莫过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控制好了,你的人生之路,就能一路畅通,免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控制不好,你可能会落得个大意失荆州的下场。

更多文章

  • 新继位的荆州牧刘琮投降曹操后,刘表麾下的七大猛将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表儿子刘琮后来怎样,荆州刘琮,刘表死后曹操攻打荆州的事情

    小编确实不知道是否有荆州七猛的特定称谓,所以把刘表手下大将简单做了以下整理大概有八位:黄忠、魏延、李严、霍峻、文聘、蔡瑁、张允、甘宁。其中在刘琮在蔡瑁的忽悠下投降曹操后,诸位大将做了自己的选择。其中黄忠、魏延、李严、霍峻四位归顺了刘备;蔡瑁、张允、文聘归顺了曹操;甘宁甘兴霸归顺了东吴的孙权。当然蔡瑁

  • 刘邦女人中,这个女人最有魄力,连吕雉都拿她没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晚年对吕雉的态度,刘邦最有魄力的女人,吕雉对刘邦有哪些帮助

    不久,秦王朝的暴政给了他们机会。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魏豹和魏咎兄弟俩看到了希望,急忙带着自己的五千兵马前来投靠起义军。他们借着起义军势如破竹的气势,一举拿下了魏国原来的旧地,并自立为王,魏咎成了新的魏王。但陈胜的义军并没能战胜秦军,反而被秦军所灭,魏咎也自杀了。义军的作用不在于能消灭多少秦军,

  • 雍正王朝:年羹尧帮四爷洗脚,为何有始无终,不倒“洗脚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雍正王朝年羹尧给四爷洗脚,雍正王朝年羹尧与四爷的对话,给四爷洗脚

    传尔丹兵败后,康熙要选派大将军王出征西北,但并未公布具体人选。胤禛在邬思道的指点下,跟胤禵做了一次交易:胤禛举荐胤禵为大将军王,胤禵举荐年羹尧为陕甘总督。这就让年羹尧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是个人物,连大将军王都要拉拢他,于是,他进京也不给胤禛打招呼,还直接跑去找胤禵,甚至跑到八爷府上去做客。胤禛

  • 洪秀全为何要发动太平天国起义?4次考秀才均落榜,气得卧床40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洪秀全为啥能当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洪秀全为什么要创立太平天国

    因为穷,他们没有机会。不论他们多么努力地去读书、去考试,结果都还是一样。更多的时候,当他们去参加科举考试,往往会被同去的富家子弟耻笑:“你也配姓赵?”被看好?更是不存在的事。这其中就包括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洪秀全出生在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老爹是种地的、爷爷是种地的、爷爷的老爹还是种地的,往

  • 《雍正王朝》剧中,三爷允祉在雍正时期为何会有御前免跪的特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雍正王朝三爷为什么御前免跪,允祉个人资料,康熙王朝雍正为什么对三爷好

    在剧中等雍正继位以后,不管朝廷事务的三爷允祉活得非常潇洒。在保李绂被杀那一段剧情来看,允祉和雍正说话相当的随便。不但没有以臣属自居,反而你我这样的称呼雍正也不生气。可见三爷颇受重视啊,可三爷允祉又没有像老十三那样掌握兵权为何还这么受重用呢?你到是说句话呀,一个亲儿子加上我这一个亲阿哥面子总算够了吧。

  • 民国第一劫匪孙美瑶:曾制造轰动世界的绑架案,被鲁迅称为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孙美瑶虽是土匪头子,却是土匪窝里的文化人,他是富二代出身,若不是时局动荡,他很可能会是走上科举之路,并最终如他最初料想的那样:成为一个官员。可无奈,随着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孙美瑶的人生理想也随之瓦解了。但理想是可以随时变更的,不能科举考试的孙美瑶依旧渴望着出人头地。为了达到最终出人头地的目的,孙美瑶

  • 她是大清末代格格,活到2003年才过世,临终前仍对溥仪念念不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皇帝溥仪真人照片,溥仪临终遗言故事,清末最美格格溥仪

    很多读者在看了大清的宫廷照片后,都觉得没有电视剧中的好看,实在的颠覆了我们对宫廷女子的认知。当然抛开照相水平和美颜滤镜不说,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本期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主人公,是大清的末代格格完颜童记。她被誉为晚清最美格格,一直活到2003年才过世,然而临终前仍然对溥仪念念不忘。完颜童记出生在1

  • 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八年有多热,乾隆是如何过夏天,乾隆是中国最热的夏天吗

    这首诗是乾隆八年夏天,中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时,乾隆皇帝在酷热中写下的一首诗。说来,乾隆当时这诗多少有点“蹭热点”的意思。乾隆这诗的意思是说:朕在舒适冰凉的屋子里待着,可心里却苦闷得紧,毕竟百姓还在酷热中挣扎。说得再白点就是:我在空调房里,心里却苦闷,因为你们正在极端高温的室外受苦。作为黎民百姓听

  •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当过逃兵、卖御赐宝刀还债的隆科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雍正王朝康熙赐隆科多宝刀,雍正王朝康熙给隆科多看的是什么,康熙为什么留着隆科多的宝刀

    佟佳氏在清朝有先天的优势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佟佳氏和爱新觉罗氏关系非常密切,不但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就世代姻亲而且因为忠诚还是爱新觉罗氏的重要政治盟友。所以清朝历代帝王都对佟佳氏厚待,佟佳氏子弟也成为朝野中重要的力量。其实从最早说努尔哈赤就是入赘的佟家,努尔哈赤本人也承认这一点。所谓世代姻亲就是从努尔

  • 《雍正王朝》中杀陆生楠和谢济世时捎上总督李绂,雍正一箭数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雍正杀李绂哪一集,陆生楠,陆生楠谢济世最后被杀了吗

    事发背景雍正继位后,为弥补国库的空虚,被迫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由于阻力太大,雍正也只敢在自己的心腹田文镜的河南和李卫的江苏等地“试行”,也就是说先打个样来看看。结果由于田文镜坚定不移的执行新政,结果河南考生感觉将来前途无望集体罢考。感觉读书人所谓的“正当权利”受到侵害,直隶总督李绂、河南学政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