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文人的求职信——干谒诗,写得好,分分秒秒走上人生巅峰

唐代文人的求职信——干谒诗,写得好,分分秒秒走上人生巅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094 更新时间:2023/12/21 6:03:12

历史点之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不知各位是否记得,曾有一集提到过一个名词——干谒诗。干谒诗在唐朝算是一个普遍诗歌类型,多为千里马希望寻求伯乐,进而实现自己人生抱负所作。

干谒诗从作用上来讲,类似于我们今日比较普遍的自荐信。不同的是,古人的自我举荐相对含蓄,偶然几笔浅诉心意,不似今日自荐信一般直白罗列。从文词上讲,干谒诗多是咏物抒情,因为关系到自己仕途,在选词方面,古人仔细推敲,使得诗作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干谒诗发展的渊源

国家机器形成以后,与之相伴的人员选用、更新方面的制度也逐步发展。三代时期,选拔官员多采用世卿世禄原则,按照出身门第,血缘关系授任官职,官宦阶层较为固定,但舜禹时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一些原则,也被保留下来,虽仅作为世官制的补充,但在促进阶层流动,保持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既要选拔贤才,扩大搜寻人才的宽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把握人员进出仕途的官员在数量与精力上都很难满足广泛挖掘人才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以"举"选官便得到了发展完善。

春秋战国,社会经过大分裂大变革之后,世官制逐渐走向衰落,流官制兴起逐渐为各国采用,秦国建立大一统帝国,更是将“郡县制”在制度层面上确定下来。如何确定官制人选,战国动乱时代早已给出了答案,基本原则,仍是“选贤任能”,但形式上,通过周游各国,直接向国君举荐自己的方式已经出现并缓慢发展。这一基本形式为干谒诗的出现起到了奠基作用。

由于自我举荐的多为地位较低的寒门儒士,享有选择人才推举其就任的多为显贵人士或为社会知名人士,两者之间存在着身份的不对等,因此,被举荐者就需要开创一条与选举者沟通,进一步影响举荐者从而使得自己被举荐几率增大的途径,这便是干谒。

“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贵仕,请谒繁兴”便是广大士子进出私门的形象写照。凭借干谒,朝廷大臣,门庭若市,而在干谒中,人员交往频繁,朋党营结,极易形成。对于朝廷而言,利弊均有,因而对于干谒这一形式,朝廷政策并不具有统一性,总是与朝廷官员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唐代是科举制度正式确定并完善的时代,通过进士、明经等项目选拔人才,扩大国家统治基础。但仅依靠考试,对于人才选拔又过于单一,因此科举考试之外的干谒行为也是受到社会认可的。干谒所凭借的制度保障为荐举,其中官员个人推荐举子的“公荐”更是干谒行为广泛存在的领域。由于进士科考察诗赋的确立,在广大社会下层文人中形成了与“公荐”相契合的以诗文的形式干谒,诗文地投送对象有礼部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坛上的大亨。由于向礼部投递诗文过多,难以引起礼部相关官员的重视,对于举子来说,这一途径对于增加自己被举荐的几率作用不大,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向后者,也就是当时社会各领域知名人士。

唐代知名诗人白居易也是这一群体中的一份子,《悠闲鼓吹》中就记载了“白尚书应举”的长安居大不易。

谋求授官与选调的干谒诗

这一类干谒诗,对于官位的要求则更为明确,投递对象也范围也相对缩小,主要为吏部官员,及与其相关联的权贵,与朝廷外派巡察人员等。

杜甫作为忧国忧民的诗人,拥有满腔报国热情却仕途坎坷,这期间,他就写过大量求取官位、与调迁的诗作。

天宝十一年,杜甫为早日授官就曾写了《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此时已是大唐出现衰落趋势的时代,诗人所写的干谒诗与初唐时期的风格已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投递干谒诗之时,朝廷局势已出现变化,杨国忠接替李林甫为相,杨国忠一党人才早已弹冠相庆,朝廷的人事安排也随宰相的更改而重新洗牌。杜甫所投奉赠的鲜于正是依靠杨国忠而掌握权力的。

《上韦左相二十韵》为杜甫于天宝十四载所写,《奉送王信州崟北归》是诗人载夔州时,诗人送别郎官王崟赠予的借以表明希望王崟归朝后举荐自己的愿望。岑参的《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中的“年经蹉跎四十强,自怜白头始为郎。”自怜自叹之余,希望提拔,调迁官制的意味也跃然纸上。

高适的《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此时诗人高适担任丘尉,而题目中的睢阳太守便是路齐晖,奉迎之意也很明显。这类干谒诗的人员构成要比科举求进士的人员构成更为一致,多为已有一定的官位人员,相比尚未及第的举子而言,身份更高,因此所写的诗作在表达愿望上也更为得体。

请求入幕与出幕的干谒诗

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所达到的阶层转化效果吸引着万千读书人以读书中第当做人生理想,但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极为有限,这可类比“供大于求”。这一情况使得落榜考生将目光投向塞外,进幕府也就成了士子实现抱负的平台,但常年受的读书传递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入幕是为了出幕。

唐代文人进入幕府情况在中唐期以后较为多见,唐朝初期形式大好,文化发展繁荣,百姓安享太平,统治者对于幕府的重视度也不够,幕府人才选拔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朝廷官员选拔机制,文人在选择进入幕府也多采用诗作的形式,这从实际选拔效果而言作用很有限,军事所需的各项技能,从干谒诗上很难表现。

骆宾王的《咏怀古意上裴侍郎》,背景为诗人仕途遭受挫折,东台详正学士的头衔被罢去,适逢吐蕃大举入侵龟兹,安西四镇告急,诗人向裴行俭干谒,请求从军效忠。

杜甫的《赠田九判官梁丘》也是由于向皇帝投赋无果,安史之乱起,军事告急,哥舒翰等人被任命讨伐乱党,哥舒翰又通过《田司马梁丘传》喜获人才,杜甫方转换思路,希望通过干谒田良丘进入哥舒翰幕府。

岑参作为边塞诗人为人熟知,但罕有人知,岑参并非一直安于边塞生活,毕竟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上来看边疆都难以与中原地区相论。“戎幕宁久驻,台阶不应迟。别有弹冠士,希君无见遗。”想要被援引出幕府的愿望十分强烈。

干谒诗背后的文人心理

干谒诗已经成为唐朝一种文化现象,背后所折射的文人心理也是颇值得注意的,干谒诗作不同,诗人各异,表现出来的思想也千差万别。盛唐气象不只是一种文化氛围,在发展中也逐渐内化成文人自信,对于功名的追求是这一时期文人的普遍心态特征。

初盛唐时期,我们很难从诗作中品出真正的淡泊名利,魏晋时期那种文士自隐于南山的现象也变的少有。初唐诗人对功名直接追求的结果便表现在依赖权贵,随着干谒风气的盛行,文士的独立性逐渐遭受冲击,诗作也会根据投递对象做适度的修改。但那个时代,对文士而言,仍是最好的时代,兼容并包的宽容文化政策激发了诗人创作的才思,即是对权贵有所依附,文人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干谒诗中流露出对自身才能的自信并保持自身人格。

如杜甫的“致君尧舜禹,再使风俗淳”表现出的文化张力令人赞叹。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干谒路上也是行走了多年。十五岁余便开始习作干谒诗,直到上元二年干谒王忠臣及刘都使,漫漫五十载,从年少轻狂到谦虚得当,“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干谒的急切心情毕露无疑。

急切的干谒心态也会影响干谒对象的选择,长久的待业状态令诗人的耐性逐渐消失,这一点在杜甫、高适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过分自信产生的对社会的过高估计,使得诗人在融入社会时困难重重,自视甚高的干谒心理与有求于人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使干谒诗难以契合被干谒对象,导致干谒失败。

晚唐时期,宦官把持朝政,各大臣之间也是党派林立。通过诗赋取士的标准也流于形式,科场更为混乱。此时的干谒诗中的文人独立性进一步瓦解,诗作内容也多为哀叹时光易逝,乞求干谒对象能哀其不幸,进而提拔帮助。

干谒诗后期发展

唐后期由于干谒文人独立人格逐渐丧失,诗作形式与内容也趋于僵化,在权力集中、阶层日趋固化的态势下,社会流动速度减慢,官员多为内定,干谒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也渐少,这一题材的诗作趋于衰落。

干谒诗对今人求职有无迪?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庞大的学生群体,有限的工作岗位,求职人员懂得创新已成为必要素质,即使是最简单的求职信,也应仔细斟酌。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介绍自身优势时也要注意方式,做到即突出特长又让人感到舒适。这一点,古人的干谒诗或许可以参考一二。

首先找准自己的定位,对于自身能力素养方面应有充分认知。再者明晰自己的目标,古人的干谒诗往往意图抒发的比较含蓄,为被干谒者留下一定的空间。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既抒发自己希望得到贵人帮助又含混其意,如今快节奏的环境下,这一做法似乎有些不妥,诗作中表达自己目的的智慧却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文献:《初盛唐干谒诗论》,赵继红《中晚唐干谒诗研究》,陈海艳

更多文章

  • 为6个女儿挑女婿,准女婿窗外走秀——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宠女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小姐选婿那天,台下人山人海,帅哥云集,但小姐的绣球偏偏被路过的一个叫花子接住,小姐父母立即反悔,但小姐觉得这是命中注定、态度坚决,斩钉截铁。父母恼羞成怒把小姐赶出家门,小姐和乞丐不离不弃,夫唱妇随,相依为命、白头到老。说到这里,好多人认为上面的佳话只是个传说,没有生活基础,一个人的婚事事关终身幸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大口吐血,没被毒死,究竟是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建成真的用酒毒过李世民吗,李建成怎么会被李世民杀了,李世民喝毒酒吐血

    但太子是众矢之的,是所有人对付的目标,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朝野品头论足,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大家上纲上线。大臣恭维会冲昏你头脑,小人谗言会让你迷失方向,野心家设局会让你防不胜防。所以说太子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角色,能顺利继承王位的不少,但半途而废,身首异处的也不少。所以,李建成又是不幸的。古代宫廷政治是残酷

  • 武则天儿子中最大智若愚的一个,因压根不想当皇帝最后得到了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的孩子谁最得宠,武则天哪个儿子最有本事,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几个当过皇帝

    爱屋及乌之下,李旦也成为了他心中的心头肉。他抱着李旦爱不释手,之后,又将他改封为冀王、相王等。除了这个名字,高宗对李旦的姓名也着实下了很多功夫。高宗开始给他起名为李旭轮,然后,又将旭字去掉,称他为李轮。永隆二年(681年),高宗再次改封李旦为豫王,并称他为李旦。不料,这次改名后高宗仍不甚满意,一直在

  • 李渊22个儿子,为何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斗得最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是亲兄弟吗,李渊和李元吉谁厉害,李渊儿子李建成简介

    唐高祖李渊有22个儿子和19个女儿,按常理思维,应该会出现像雍正王朝九子夺嫡那样有很多人争夺皇位的状况,可事实是李渊的众多儿子中却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斗得最凶,而且这三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都是太穆皇后窦氏的儿子。那为何只有这三人斗得最凶?难道是其他孩子不想去争夺吗?他们之所以没有参与皇位

  • 唐玄宗盛宠杨贵妃11年之久,朝朝暮暮欢愉,为何没有生一儿半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玄宗独宠杨贵妃18年,唐玄宗为什么钟爱杨贵妃,唐玄宗独宠杨贵妃16年是真的吗

    每个皇帝理论上拥有天下女人,都周旋于自己的后宫佳丽之间,无论怎么风流都是老套路,什么东宫失宠,西宫受宠,听着就腻味。人家李隆基所以出名就因为人家喜欢的女人身份特殊,爆的是冷门,所以一下就上热门榜了,这一热就是千年,颂歌献给唐玄宗,诗人老白灵感一现,【长恨歌】诞生了。其实大唐天子因为身上有鲜卑血统,思

  • 李世民登基后,秦琼为什么很少露面,从此缺少了存在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与秦琼关系,李世民封秦琼为什么,为什么李世民一登基秦琼就装病

    李世民登基后,为了表彰跟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弟兄,专门建立了凌烟阁,给功臣树碑立传,可是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参加过两百多场大小战斗、功勋卓著的大将秦琼名字却排在最后。众所周知,秦琼不但才华出众、武艺超群,而且对李家非常忠诚,堪比关羽,尤为民间喜闻乐见。因此,秦琼和尉迟恭有幸成为中

  • 名叫“成器”却不成器,皇太子甘愿让出帝位,间接造就开元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上有六子夺帝,历史上皇子争皇位,历史上皇子夺位成功的

    可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人非常傻冒,把到手的皇帝生生给推了出去,这个人就是唐朝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宪。我们知道皇帝继承人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种”,更进一步说是任人唯“肚”;意思就是说只有皇帝的龙种才有资格当接班人。皇帝后宫佳丽三千,龙种无数,谁是第一接班人呢?那就是任人唯“肚”了。皇帝种在大老婆肚子里

  • 名相魏征只是凡人臣子,为何民间传说中他能有资格斩首泾河龙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魏征是怎么在梦中斩泾河龙王的,魏征为什么会杀泾河龙王,魏征不过凡人为何能斩杀泾河龙王

    作为初唐时期最重要的一位文臣,魏征对李世民的作用可谓是不可或缺,《魏征传》有云: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魏征非常有才干有胆量,多次进谏触怒李世民,但是仍然面不

  • 影响中原王朝数百年,鼎盛王朝隋唐的奠基人-东胡后裔鲜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唐与鲜卑王朝有什么关系,隋唐的鲜卑王朝,鲜卑与东胡的关系

    从汉末到南北朝时期,乌桓和鲜卑先后兴盛(不幸的乌桓遇到了魏武帝曹操可谓生不逢时),可以说是一双前赴后继的东胡兄弟。从二世纪中叶到三世纪,鲜卑先后被檀石槐和轲比能短暂统一后又分裂。檀石槐让鲜卑人有了一致的概念,轲比能一统鲜卑后,鲜卑实力急剧上升,成为了比曾经匈奴还要强壮的存在。直到五胡乱华时期,鲜卑才

  • 唐朝全盛时的版图,是以开元盛世为最辽阔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最强盛时的版图,唐朝开元初修治的是什么驿道,唐朝疆域初期到中期发生的变化

    等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保证自己统治武则天打压唐朝宗室。忠诚于李唐的将领或被杀、或调整,而吐蕃、契丹、突厥都趁机侵占土地或者复国。唐朝版图也大幅缩水,到唐玄宗时期才凭借鼎盛的国力逐步恢复了部分疆域。但是此时的唐朝版图与高宗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大唐在唐太宗时期完成了中原一统,在高宗时期迅速把唐朝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