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相秦后坑了楚国商於之地七百里,跟楚国结盟后,总是趁楚国跟别国打仗偷袭楚国,甚至还扣留了楚怀王,导致他客死他国,这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而项羽的祖父项燕,也被王翦的六十万秦军打败导致战死。
可以说楚国跟秦人有着非常大的仇恨,项羽作为楚人的领军人物,从小就被项梁灌输复仇的理念,所以他自然对秦兵好不了哪去。至于那20万人,那是无奈之举,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这是在报家国仇恨。但是他经常打下城池屠杀无辜的老百姓,在这一点上,他就是残暴,无可反驳。
项羽为什么会被称为英雄?项羽戎马一生,勇猛强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年秦始皇游会稽,他就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这足以见他的英雄气概。而项羽巨鹿之战时才不到二十五岁就能推翻一个帝国,这一点称之为英雄毫无压力。
项羽他不太喜欢勾心斗角,他喜欢光明磊落,为人也比较耿直。韩信说项羽恭敬慈爱。陈平说,项羽恭敬爱人。高起王陵则说项羽仁而爱人。在士兵挨冻受苦时他也会掉下眼泪,当然,韩信评价他这是妇人之仁。
项羽与上将军宋义率楚军救赵时,宋义不关心士兵们挨冻受饿,却只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而饮酒高欢。而项羽立马就把他斩杀了,这不能体现他关爱士兵和百姓。攻下一地又开始屠城,项羽人格是极其矛盾的。
怀王之约明显是偏袒刘邦,排斥项羽,这是不公平的。他其实可以完全不遵守那个约定,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啊。另外在鸿沟之约时,是刘邦撕毁条约,背信弃义,把他逼上了绝路。
在《霸王别姬》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乌江自刎上,我认为他是一个悲壮豪迈的人,他送给吕马童这个古人人头也可体现他的豪爽。他不怕死的气概,让人们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有骨气的人。
项羽屠杀无辜十几万秦兵,一个暴虐成性的人,一个只有狭窄观念的哪有大一统概念,项羽如果有,就不会抱着六国贵族旧有观念,划分秦楚人。屠杀秦兵,大封诸王自认为诸国霸主。而不是和秦始皇一样一同天下,弃关中回楚地就说明项羽根本没有一个大一统概念。
大一统大势所趋,逆势者必败,刘邦败得起,因为刘邦有着关中巴蜀,乃至中原的支持。项羽呢,就一个楚地,而且杀了怀王后楚地也对于项羽怀怨。项羽孤家寡人,八千江东子弟四面楚歌人心尽丧。他拿什么和刘邦斗,楚地就算支持他也只是负隅顽抗而已,败了还没意识到自己败在何处归罪于天。
项羽就是小国的格局,他灭章邯进关后完全能做到统治天下,各地全任命自己亲信,而不是让三秦降将之类的管理。这时候就算刘邦能反也不可能做大,但项羽做的是杀降卒杀死子婴烧毁阿房宫,可以说让秦人恨之入骨。
毕竟在秦国搞事多可能出问题例如被暗杀不要也罢,但其他五国地盘不要了直接回楚地去了。项羽格局就这样做不到直接杀死刘邦拖个数年只是时间问题,像韩信之类只是加速楚汉战争结束速度罢了,楚汉开局打齐一旦决定,不管三秦,那么等刘邦占据关中要地,项羽基本没机会。
关中之约项羽从头到尾没同意,是义帝在项梁死后对项羽夺军权、夺地盘一系列落井下石的做法,彻底演绎了恩将仇报。项羽因为关中约恨死了义帝,摆鸿门宴是因为刘邦真按着关中约,在项羽拼命的时候轻取咸阳,仿佛和义帝一伙,而且身有祥瑞,被称作有天子气和野心。
韩信走明确说,是因为献计项羽没用,但史书从来没有项羽抢别人功劳的记载,项羽分功斤斤计较,但从结果来说,有称帝机会没用,却把天下分给各战将和王侯,抛弃咸阳回老家了,出手算得上阔绰。项羽以后因为帝制,再没有封功至此的。从项羽的做法看,野心一直对标春秋五霸,做霸王不做皇帝。
从项羽划分诸王的那一刻他就注定会失败。不论鸿门宴放不放刘邦,项羽的失败都是必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铁器时代,国家需要统一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防旱治涝,抵御外敌,农业生产的经济基础才能够稳固。历史上任意一次搞分封或者同时给予地方军权财权。都会引来内乱,汉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安史之乱及节度使割据,明朝靖难之役。
韩信最厉害的是脑子活,极其擅长灵活用兵,计策百出,所以被封为兵仙,兵权谋代表。韩信是兵权谋也就是大战略家,也是军事家最出色的。井陉之战,渭水之战,韩信是一路赢过来的。没韩信前刘邦一直是败势,只能被动方式,有韩信之后几场战斗打下来胜负逆转。
韩信和项羽最后才遇到,正面交战那时候局势已经没法逆转,项羽只有十万兵,陈余、龙且和韩信交过手一路败,这更说明韩信的厉害。项羽是勇战派代表,可你根本没有正面战斗的机会。韩信的战略布局就像一张大网,把项羽越缠越紧,当项羽发现不对要拼死一搏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快要败亡。
垓下之战是韩信打的,然而初战获胜,也只是小胜,数倍于项羽的兵力,且是项羽军粮草快耗尽,而汉军充足的情况下都没敢正面干,采用诱敌之计。心高的项羽去追击,遭到合围,才败退回垓下。
而且这种情况下,初战的损失双方居然还是差不多的。然后韩信采用了张良之计,围困的汉军营中唱起楚歌,项羽心慌,以为是丢了江东,此时项羽所剩的控制地只有江东这头了,项羽才自己选择了弃军,只带了几百骑兵突围。大军群龙无首才败的,第二天汉军得知项羽已经突围了,才带了5000左右骑兵去追击项羽。
项羽背景单一,靠的就是江东父老。刘邦就不同了,刘邦祖辈到过很多地方,因此刘邦祖籍是晋国,但也可以是秦国(约公元前400年之前),还可以是魏国(公元前286年之前),还可以是楚国(公元前286年之后)。刘邦的家在楚国和魏国边境上,在他出生的30年前其实是属于宋国的。
刘邦年轻时在魏国混日子,后来在秦朝的旧楚地(更是旧宋地)做亭长,刘邦的基本盘(父老乡亲)里,包含了不喜欢秦国的魏国遗民、楚国遗民,也包含了并不恨秦国倒有可能恨楚国和魏国的宋国遗民,构成复杂得很。
到了关中,他就算是和三秦人民吹嘘老家在秦国都可以。史书上甚至说,由于在楚地居住时间不长,所以刘邦的祖坟大多分布在秦和魏,楚地反而没有。刘邦的根基很杂,由于是楚掌握时间不长的边境地区,首先他身边接触的人很多就不是思想文化意义上的楚人,而且祖上也是外来人口,所以并不像项羽那种有强烈楚国人的认同,还有人脉思想等等都不一样。
项羽为了霸权打了多少诸侯国,诸侯惧怕才跟刘邦组成联军打项羽,彭城之战刘邦领导的诸侯联军大败,刘邦才意识到没有一支强兵劲旅,根本无法跟项羽江东子弟兵精锐正面对抗,才跑到秦国故地征召旧秦老兵组成“骑中郎令”,此后在和项羽的战争中接连击败项羽的江东子弟兵。
刘邦跑去秦国故地招到了旧秦老兵,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可以和项羽对抗的强兵,而且不是吹牛,复仇而来旧秦老兵比项羽的江东精锐还要强,在正面战场中连续击败项羽江东精锐,几乎参与了所有对项羽江东精锐的绞杀,所以汉朝的建立又被称为秦军对六国的第二次统一。
评价一个人要全面,要客观。夸一个人也不是看他的缺点,而是看他的优点。一个人是很复杂的,而项羽又是一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有善良纯真的一面。可是激怒他,他性格中的缺陷又暴露出来了,他是要杀人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过项羽注定成为不了一个好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