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小时候喜欢刘备,长大却又喜欢曹操,刘备这个“完人”过于完美

小时候喜欢刘备,长大却又喜欢曹操,刘备这个“完人”过于完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971 更新时间:2024/1/17 2:31:05

小时候喜欢刘备,是对是非黑白界限的明确,长大后喜欢曹操,是对人情世故的圆滑和包容。小时候的纯真,体现在谁有“理”而喜欢谁,谁弱谁更容易博得同情,而刘备则站在了“理”与“弱”的双重制高点,所以年幼之时才会觉得刘皇叔应该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理所当然。尽管这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但对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说,这便是历史。

第一次接触三国,多半是通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稍微有理解能力之后才会接触《三国演义》,再之后才是《三国志》。但无论如何,《三国演义》字里行间都存在刻意抬高刘备,而贬低曹操的说辞。书中将刘备描绘成宽厚爱民,忠肝义胆的大汉继承者,一统天下乃众望所归;而曹操则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阴险狡诈,疑神疑鬼的枭雄角色。在三国的角色描绘之中,曹操无论是在性格,相貌,出身甚至是胸襟都要低刘备一筹。如此带有主观色彩的描绘,也不能让人所信服。《三国演义》终究是一本小说,拿来读读尚可,但也仅是读读而已。

北宋之后,金国人和蒙古人轮番羞辱南宋,南宋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失去了中原这块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此时的朱熹开始重新强调王朝的正统地位,朱熹修订《资治通鉴》,强调蜀汉乃东汉王朝正统说法才开始盛行,此做法无非是强调南宋才是华夏王朝的正统继承者。从历史角度来看,北宋之前蜀汉从来不是东汉王朝正统继承者,而是曹魏政权,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则是在朱熹的框架下所写,成书年代乃为元末明初,中原大地饱受元人的摧残,因此借着蜀汉政权的正统性,抨击元人得国不正,在书中一拉一踩,也就奠定了当今民众对三国时代蜀魏的认知。

书中描绘刘备乃中三靖王刘胜之后(存在质疑),咱们暂且当他是刘胜之后,可能与汉朝皇室血统有着太平洋的距离。从汉武帝推恩令之后,无论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人人自危而又无法破解,刘胜也许是为了自保,凭借着超强的生育能力,生下120子,可谓是人丁兴旺。而刘备是刘胜的十二代孙。按照此种算法,汉朝王室遍布人间可能有数以十万人,拿一块砖头从天上砸下去,砸中的可能就一个是汉朝王室的后裔,刘备头上的王室后裔头衔,也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

曹操虽说不姓刘,但在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甚至到北宋,曹操都拥有三国时期的正统之位,唐朝历代君王庙中,东汉末年仅曹操一人入选。只有唐朝承认的开国君主,才能进入君王庙中,享受世人的祭拜。

刘备一生五次易主,比三姓家奴的吕布换的还要勤快,四次抛妻弃子。赵云长坂坡一战救下阿斗,一生护蜀汉王室周全,到头来却受封最低的牙门将军。曹军挥师南下,刘备却想带民南逃,而不保护百姓周全;为表赤诚之心,将赵云刚救回的阿斗怒摔;借荆州而有借无还;吕布有恩于刘备,解刘备燃眉之急,而刘备却暗示曹操杀之;明对益州有觊觎之心,嘴上却对东吴说无心益州;自称称王乃群臣见逼,费诗劝其缓称王却遭贬谪。与此相似的事件数不胜数,与曹操之辈有何区别?以大仁大义、宽厚诚实,忠君爱民、嫉恶如仇示人,将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无非是给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名而已。

而反观曹操,虽说称之为乱世之枭雄毫无问题,但也未曾里一套外一套,面子工程似乎做得没有刘备那么好而已。关羽过五关,斩曹营六员大将,曹仍然放虎归山,护关羽周全。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没翻脸之前也对汉朝天子毕恭毕敬,翻脸后二十年之后仍然以丞相自称。曹植上位半年便拿到帝位,足以说明曹操有这个能力却没有这么做。胸襟宽广乐观宏大,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建安风骨之风。知人善用而又善于权谋。虽然生性有些勇猛,但也把事情做在明面之上,怎么能言曹操乃为奸雄?

曹操与天下人争,但没有夺天下;

刘备与天下人争,却想夺得天下。

也许这就是刘曹二人的区别吧。

幼时喜欢刘备是出于天真无邪,对于理想主义以及完美主义的执著,对其出身平凡而孜孜不倦追求的肯定。年长之后喜欢曹操是对人性认识之后的又一次抉择。务实而又不做作,阴险狡诈而又表现的君子坦荡荡。

刘备是孩童时代的完人,是代表绝对正义,是三国时代的引导者。但他只不过是虚构的一种精神而已,引导孩童正确价值观。长大了发现电视剧中的刘备过于完美,做一个完人几乎没有可能,我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无法做到大义灭亲,我们没有要改变世界格局的报负,那么像曹操那样,成为一个务实的人也许更为合适。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对于孩童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更像是一个老师,教道理的。对于成年人来说,曹操才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朋友。

更多文章

  • 项羽只想做霸王而不是帝王,就算鸿门宴不放刘邦,项羽也注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项羽为什么没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刘邦项羽鸿门宴故事,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人物描写手法

    张仪相秦后坑了楚国商於之地七百里,跟楚国结盟后,总是趁楚国跟别国打仗偷袭楚国,甚至还扣留了楚怀王,导致他客死他国,这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而项羽的祖父项燕,也被王翦的六十万秦军打败导致战死。可以说楚国跟秦人有着非常大的仇恨,项羽作为楚人的领军人物,从小就被项梁灌输复仇的理念,所以他自然对秦兵好不了哪去。

  • 陈汤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最强音,一生却屡次被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汤墓,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的电影大全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豪气干云的千古名句,出自甘延寿和陈汤的奏表。朝堂上的反对声当初,郅支单于埋怨汉朝廷偏袒呼韩邪单于,希望汉朝释放做人质的匈奴世子回国。汉朝派遣使者谷吉护送,匈奴恩将仇报地杀掉了谷吉。汉朝屡次向匈奴讨要谷吉的尸体未果,使者还多次被郅支单于羞辱。西域都护甘延寿在副使陈汤的裹挟下

  • 陈宫真的是一个忠臣吗?其实投靠吕布以后,也有过背叛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宫为什么跟着吕布,吕布和陈宫联手,三国人物陈宫

    东汉末年出现了一大批谋臣策士,他们饱读诗书,足智多谋,为自己的主公献计献策,他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三国的历史,也塑造出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陈宫就是这样一位谋士,他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喜欢结交海内知名之士,因此颇有名气,他先投曹操,后投吕布,最后下邳战败被杀,那么陈宫是一个忠臣吗?陈宫和曹操的爱恨

  • 这个人才是三国时期一流的谋士,堪称算无遗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老梁三国谋士完整版,三国十大最笨谋士,三国谋士排行榜100名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分崩离析,因而产生了很多饱学之士,这些饱学之士纷纷辅佐自己的主公谋取天下,成就霸业,拯救苍生,其中有一位谋士叫做贾诩,他的才能或许在诸葛亮、司马懿之上,今天笔者就来说说贾诩的几个计谋。献计张绣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了张绣的根据地穰城,但是过了不久,袁绍趁虚想攻打许都,所以曹操

  • 华佗建议曹操开颅治头痛,如果曹操同意会怎样?专家:当场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佗开颅手术治病,假如曹操同意华佗做开颅手术,华佗给曹操开颅原文

    导语:曹操因为祖上是宦官这件事让他在贵族圈里遭到鄙视,但曹操并没有在意圈内的看法,因为他知道想消掉这份态度只能让自己变得强大。董卓祸乱京城之后曹操跑回乡里面起兵,也掀开了乱世的序幕,因为对于曹操来说,天下越乱对他越有利。群雄争霸的时候曹操设计驱虎吞狼二虎竞食的策略,一步步蚕食周边诸侯的领土和人口,后

  • 《世界军事战争史-084》赤壁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是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进行的一次大的战争。公元207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准备率军南下,逐渐实现全国的统一。此时,在南方的两大势力是刘表和孙权,曹操决定将其逐个消灭掉,刘表是其首先攻打的目标。刘表当时为荆州牧(荆州辖境大约为今天的湖北、湖南及河南、

  • 曹操和曹丕为什么都不杀汉献帝?因为汉献帝有一个“女保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献帝能杀曹操吗,汉献帝老婆与曹丕,曹丕和汉献帝的关系

    中平六年九月,西凉军阀董卓带兵入京,他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毫无理由地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拥立汉献帝刘协,这样他就可以凭借拥戴之功,名正言顺成为汉朝第一权臣。汉献帝从此成为三国豪强们手中争夺的一颗棋子,在三国乱世中随波逐流,虽有帝王之名却毫无帝王之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

  • 揭秘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5位声名响亮却结局悲壮的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的十大高级将军,秦始皇最厉害的猛将,秦始皇最信任大将

    1、项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年少之时,力大无穷,号称“恨地无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大地有一个可以拉扯的环的话,他也能把大地举起来。秦末农民起义,项羽与叔父项梁夺兵起义,率八千江东子弟,扫荡中原。在与秦朝精锐决战的钜鹿之战中,项羽渡河之后,命令手下士兵凿沉

  • 周瑜英年早逝,他的两子一女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周瑜后代堂号,周瑜死后后人怎么样,周瑜小乔的结局

    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又忠心耿耿地辅助孙权,把江东治理的井井有序。孙权也对周瑜用而不疑,他举全国之兵交于周瑜,两人也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段君臣和睦的代表之一。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东吴大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可惜的是,周瑜英年早逝,他在

  •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唐朝为什么是兵力劣势的一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征高句丽,唐太宗征高句丽效果,隋唐高句丽在哪

    然而根据靠谱的记载,与唐朝和高句丽的实力不相符的是,唐朝才是这场战争中兵力劣势的一方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动用的总兵力只有十万左右,而高句丽的参战兵力则有二三十万左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唐太宗早年亲身经历过隋末大乱,而引发隋末大乱的直接诱因就是隋炀帝不顾百姓承受力地三次大规模亲征高句丽。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