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肉蒲团》作者:明末清初大戏剧家 实为古代最具能力戏剧家

揭秘《肉蒲团》作者:明末清初大戏剧家 实为古代最具能力戏剧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4 更新时间:2024/1/25 11:15:40

最具实力的中国戏剧之王

历数中国文化史上成千上万的文化巨人,谁可以称得上戏剧界的NO.1 有人说是关汉卿。不错,他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救风尘》等名作流传千古,享誉海内外。但他只是个剧作家,缺少演出实践;那么,唐明皇李隆基应该差不多吧?这位皇上在宫廷里排练节目,组织大型演出,把戏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被戏剧界奉为祖师爷。但他只是一个组织者、观赏者,缺少原创,几乎没有流传下可以称道的作品。

因此,真正的戏剧之王呼之欲出了,他就是明末清初大戏剧家---李渔。

李渔能编能写能演能混,他既是那个时代的畅销书作家,创作了大量风靡一时的戏剧,又亲任班主,招募演员、组织戏班,带着演出队四处演出。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梳理,形成完备的戏剧理论体系。李隆基组织的宫廷戏班,主要是供其个人欣赏,戏班的走向决定于他个人的品位和鉴赏能力。而李渔的戏班是面向市场,平地抠饼,要从观众腰包里掏钱出来,必须迎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口味,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大众的品评修正自己的演出,他的戏剧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也因此成为后世模仿和学习的重要标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李渔都是最具实力的“王”,尽管他活着的时候也曾颠沛流离,也曾穷困潦倒。

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他幼年生活于江苏雉皋(今如皋),本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李渔的父亲是个中药贩子,家底殷实。年轻时,为光宗耀祖,李渔醉心于功名,二十四岁考中秀才。四年以后,再赴杭州参加乡试,不幸落第。但当时明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考中了似乎也没什么用处。于是他隐居故乡浙江兰溪夏李村数年,等时局安定下来,又举家搬到省城杭州,开始了自己的文坛生涯。

情色小说多,但不是他的代表作

今年上映的香港3D电影《肉蒲团》因为尺度过大没能进入内地市场,一些大陆旅游团甚至专门组织游客到香港去看《肉蒲团》。《肉蒲团》为什么有这么大魅力?翻翻历史就知道,这是一本曾被数次封禁的“淫邪之作”。通俗地说,就是“黄书”。而其作者正是李渔。事实上,这部作品在李渔所有著作中并不特别出色,在艺术价值上更不值一提,其超大名气来自于数次封禁。像历史上的其他禁书一样,严厉的封禁往往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偏要找来读读。除了这本书外,李渔在当时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及《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都曾畅销一时。这些作品有几个共同特点,即,故事性强,写人写性不再隐晦,甚至刻意描摹夸大性描写。

明朝于1644年灭亡,其时李渔三十三岁。他前半生属于明朝,后半生属于清朝。清朝前期留下过许多著名的文字狱案例。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们写什么都容易犯忌,只能写写风花雪月。可以说,李渔致力于通俗小说和戏剧,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原因,更有历史大背景的原因。

真正让李渔名垂青史的,自然不是这些通俗文学,乃是其代表作《闲情偶寄》。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一部戏曲论著。该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其中,前三部是讲戏曲的。其中,李渔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把故事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而后面五部则涉及养生之道、园林建筑、花鸟虫鱼等。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李渔写完此书,曾送一位朋友指正。朋友对戏剧理论不感兴趣,翻了十来页便觉乏味。李渔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此书最好玩的部分都在后面的章节,一般读者若从后面开始读起,就会读出其中的“甜”了。

李渔反盗版,反出一个百年老店

在杭州生活期间,李渔成了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明朝末年,印刷业发达,很多书商靠翻刻各种典籍大发其财。李渔这样可以写当代人当代事的作家,自然更受欢迎。生活在末世的人们,喜欢读消愁解闷的书,以此获得心理寄托。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人们忙于创造,对这个还真兴趣不大。后人有评价说李渔的小说里歌颂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其实哪有那么多意义?都是后人给他扣的大帽子而已。即使书中偶有微言大义,也不过是回避一下风险,更多的则是迎合读者趣味。

但李渔并没因此获得多少利益。他的作品一问世,马上就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书商盗印。那时候盗印没什么技术含量,买一本新书,自己找几个刻书匠在家里刻印,然后销往市场,当然也不用付给李渔稿费。他的作品只要在杭州市场上出现,苏州、南京等地的书商很快就能翻印出来。据说,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清朝初年,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都能见到李渔的新作,可以想见传播之快。那时候没有版权局,没人帮李渔维权,眼看着自己的文字替别人换来大把银子,李渔好不撮火。他四处奔走,查找源头,与人打官司,甚至通过关系到苏松道台孙丕承那里告状,终于成功查处了一起严重盗版事件---他的书还没正式出版,盗版书却已经上市了。

更有甚者,书商找来几个无名作者的书稿,直接署上“湖上笠翁”的名字就摆上书摊。后人好歹还搞一块遮羞布,用全庸、金庸著、古尤、吉龙来冒充金庸和古龙,当时的人不管那一套,反正你可以叫“湖上笠翁”他也可以叫“湖上笠翁”,李渔只能干吃哑巴亏。

为打击盗版,李渔全家搬到盗印最猖獗的南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书屋,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他的全部作品都在自己的书铺印刻,算是垄断了市场。同时,他改造印刷技术,注重装帧设计,除印自己的作品,还重新审定编辑了很多名著,如《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在与伪书、劣书的竞争中终于脱颖而出,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态势。后来“芥子园”书铺屡经转手,但李渔奠定的良好传统一直保持,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著名品牌,沿袭二百多年,当下的很多图书收藏者还都以收藏到芥子园印行的图书为荣。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李渔为中国出版业做出的贡献吧。

李渔当班主 盛况空前寿命短

李渔办戏班,一方面是兴趣使然,一方面也是生活所迫。妻妾、儿女、奴仆几十口人,光靠卖书那点钱根本不足以维持。李渔希望把自己的特长转化为生产力,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演员。在他五十六岁那年远游西北的过程中,平阳(今山西临汾)地方官送给他一名姓乔的少女,该女聪慧过人,跟李渔一见倾心。李渔喜欢她的灵性,她崇拜李渔的才华。不久,在甘肃兰州,又有人赠送他一名姓王的少女,该女扮相极佳,尤其擅长男妆,与乔女搭档,简直天衣无缝。有了这两个天赐的主角,李家戏班敲锣打鼓成立了。

在李渔调教下,乔、王二姬迅速进入角色,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九州,历其六七”,每到一地,宿儒名流纷纷相邀。但李渔的固定主顾,还是各地的富豪大贾、士绅官员,靠给他们唱堂会获取赏赐。这也是李渔为后人诟病的地方,他们下意识地以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要求李渔。殊不知,此时的李渔,只是一个戏班班主,他必须广交朋友,周旋于各色人等之中,即使油滑些、虚伪些,也在情理之中。据说,李渔算得上那个时代交游最广的人,除了当时的上层人物,他也与蒲松龄钱谦益等著名文人交往深厚,并互有诗赋往还。

不幸的是,六七年后,乔、王二姬先后积劳成疾,香消玉殒。年届七旬的李渔因为骤失知音而伤心过度,不久也郁郁而终。一代宗师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标签: 明朝李渔肉蒲团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了让朱棣继承皇位,故意设计害死亲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朱元璋,建文帝,朱棣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经过16年的奋斗,击破各路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此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最终一统全国。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大明帝国第一个太子,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标病逝。在朱元璋悲痛欲绝的同时也在考虑重立太子的人选。此时的朱元璋是想

  • 元朝有一可怕习俗:要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摔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

    在中国古代史上,只要是其他民族统治,汉人的生活就会很艰辛,所以在民间一直有很多关于其他民族如何残害汉族的传言,其中以元朝时候最为残暴。元朝时期,汉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为此还专门形成一个针对汉人的习俗,就是要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摔死。虽然这样的传言听起来就不靠谱,但是传言的人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就是说汉

  • 明朝开国六公爵五个传不过两代 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徐达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其后还北伐驱逐了元朝势力。开国不久,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在洪武三年十一月(1371年初),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也即明朝开国六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或功臣之后,而朱重八同学一贯的形象就是杀功臣,那这六个公爵最后的下场都是怎样的呢?(以下排名分

  • 朱祁钰临危称帝保大明 却没能进入帝陵连谥号都成“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朱祁钰,明代宗

    古代皇帝死后一般都会葬进帝陵送入宗庙,享受后人的祭祀。但是明朝的明代宗朱祁钰却是一个例外。1449年,蒙古分裂后的瓦刺人再一次入侵中原,二十来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临时拼凑了二十万人御驾亲征。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朱祁镇一门心思效仿父亲明宣宗建功立业,结果因为连续的大雨

  • 宋元战争——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南宋,元朝,宋元战争

    宋元战争旷日持久,从1235年至1279年,打了45年。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5岁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呙)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在福州7岁的赵昰登基称宋端宗,改元&ldquo

  • 曹操杀谋士的奇葩法则,违反这一条必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朝,东汉,曹操

    在三国时期,曹操占据发达的中原地区,地盘最大,其实,势力也最大,因此,手底下的谋士特别多,也特别的有才华。但是,与刘备爱才不同的是,曹操喜欢杀谋士,而且杀得还不少,先后惨死的谋士有十多位,总结来看这其中有个奇葩法则,只要谋士违反这条,必被杀!杨修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杨修惨死这条规则就是,看破不能说破

  • 阿房女的传说故事:原来阿房宫是为她而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朝,秦始皇,阿房宫,阿房女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记载不少,而其中又属秦始皇吞并六国的故事最为精彩。然而就是秦始皇嬴政这么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却极少有涉及其后宫的历史记载。纵观历朝历代的皇帝,他们的后宫佳丽就算没有成为流芳百世的佳话,也至少有一两个嫔妃能够被历史记载,然而我们在历史的典籍中却几乎读不到有关于秦始

  • 项羽为何要坑杀二十万秦军,项羽又为何杀了宋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朝,项羽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巨鹿之战中项羽以五万的兵力对抗章邯四十五万的兵力,最后还能取得这样大的胜利,使得历史上对这场战役报以极大的赞誉。这场巨鹿之战扭转了秦军一直打胜仗的战局,将秦朝的主力消耗殆尽,使得秦王朝名存实亡。而项羽也因为这一场战役

  • 秦始皇一统天下,六国相继被灭却留一小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朝,秦始皇,卫国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开疆拓土,平灭六国,扫清了秦朝统一的所有障碍,让分裂了几百年的局面重新聚合,成为统一而强大的国家。然而,秦始皇灭掉了六国,设立郡县,还南征北讨,将一些小的部落也收归囊中。可是,有一个国家却始终在帝国的版图中存在,终秦始皇一生,都没有灭掉它。这个国家就是卫国,说起来是一

  • 48岁造反54岁称帝,刘邦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西汉,刘邦

    48岁造反54岁称帝,刘邦是如何做到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作为一枚骨灰级的无赖,论勇武、论智谋、论才华之类,40多岁的刘邦还真没什么惊艳之处。既然如此,刘邦48岁造反54岁称帝,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对此,韩信一语道出。有一次,韩信和刘邦聊天,谈到了领兵多少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