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最猛将领是谁?都说薛仁贵、苏定方,他才是“大唐守护神”

大唐最猛将领是谁?都说薛仁贵、苏定方,他才是“大唐守护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333 更新时间:2024/1/8 10:50:17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拍唐朝电视剧的人老拍一些薛仁贵,凌烟阁功臣,隋唐演义等故事,但是,我们却很少在电视里看到高仙芝的身影?这一点让小编很是疑惑,其实,对于高仙芝其故事更多,甚至,曾被称为大唐帝国的守护神。

高仙芝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的高仙芝虽为大唐名将,但其祖先却是高句丽人。他出身于行伍世家,父亲舍鸡早年在河西地区当官,后因军功晋升为四镇将军。高仙芝长相十分英俊,且擅长行军打仗,行事果断勇敢。

高仙芝年少时随父亲前往安西,因为父亲的功劳被朝廷封为游击将军。起初高仙芝在两名节度使手下谋职,却并未受到重用。后来蒙灵詧发现高仙芝的才能,将其招致门下,不断栽培提拔。开元末期,高仙芝已官拜兵马使,仕途一帆风顺。

大唐边境(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时期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局势相当紧张,吐蕃将公主嫁给唐朝属国小勃律王,小勃律转而效忠吐蕃。鉴于小勃律是西域通往四镇的必经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小勃律依附吐蕃后,大唐通向西域的要道被掐断,吐蕃间接掌控了西北。

公元747年,唐玄宗正式任命高仙芝为节度使,率领一万骑兵征讨小勃律,高仙芝率军一路跋涉,用了一百多天的时间抵达小勃律边境。此时,高仙芝兵分三路,与两名副将从三个方向夹击小勃律。在抵达前线时,高仙芝命令手下每人预备三天的军粮,轻装行军连夜渡过婆勒川。

高仙芝对副将边令诚说:“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守在连云堡的敌军根本没想到高仙芝的部队会突然出现在眼前,慌乱之中退守不出,龟缩在城墙上用滚木擂石御敌。

高仙芝命令士兵道:“中午之前必须将连云堡攻破!”先锋官李嗣业带头冲锋,手里拿着军旗带领一众刀斧手顶着擂石攻上城墙,捷足先登,其余士兵跟随李嗣业高歌猛进,果然不到中午便打下了城池。

这场战斗中唐军总共歼灭敌军五千,俘虏一千,缴获军马上千匹,军备粮饷不计其数。高仙芝乘胜追击,深入小勃律腹地,留下边令诚与两千老弱士兵把守连云堡。三天后,高仙芝的主力部队来到了坦驹岭,高仙芝先是派出二十名骑兵,化装成胡人的样子,打算用妙计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

果然,在高仙芝命令士兵们下山岭时士兵们纷纷不敢前进,并且反问高仙芝:“将军您要让我们去送死吗?”此时高仙芝提前安排的二十名“胡人”前来,表示要迎接高仙芝的部队,并说:“阿弩越城前来迎接高将军,我们已经将小勃律通往吐蕃的藤桥斩断,吐蕃人援军无法及时赶来。”高仙芝的士兵们一听,胆子大了起来,兴高采烈的下了坦驹岭。

在来到阿弩越城后,高仙芝的手下席元庆带着一千精锐打头阵,提前来到小勃律国都对国王说:“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小勃律国都中有几名部落首领,坚决与吐蕃为伍,席元庆按照高仙芝的命令,将这几名首领全部擒获,当众斩首。小勃律王见状,慌忙带着吐蕃公主逃进深山,直到高仙芝到来才肯投降。

为了隔绝小勃律与吐蕃,高仙芝当机立断派人斩断连接两地的藤桥,果然当天晚上吐蕃援军便赶到,被断桥拦在了边境。这座藤桥地处险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修复,想要重建起码要一年的时间,吐蕃士兵在断桥边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

九月,高仙芝平定了小勃律,将小勃律王与吐蕃公主作为俘虏押送回安西,此次战争后,西域七十二国皆震惊。

高仙芝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天宝八年,高仙芝上奏朝廷说石国不守礼节,请求讨伐。经皇帝允许后,带兵前往石国。高仙芝先是假意与石国讲和,然后趁着石国毫无防备,突然发兵将石国国王俘虏,大胜而归,高仙芝从石国洗劫了大量财宝。

两年后,高仙芝班师回朝,将俘虏以及战利品献给朝廷,唐玄宗以高仙芝战功彪炳,加封其为开府仪,没过多久又升高仙芝为武威太守。

由于高仙芝用计谋打败石国,并在战胜后大肆掳掠,石国王子将高仙芝此举昭告西域各国,引起公愤,大食等国暗中联手进攻高仙芝的辖区四镇。高仙芝听说后,立即调兵几万,孤军深入讨伐大食。

双方激斗数日,各有胜负,在双方胶着之时,高仙芝麾下部将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不敌,大败而归,索性李嗣业率亲军力战,从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高仙芝这才逃过一劫。

其后,在安史之乱后高仙芝退守潼关,防止叛军继续深入,成为大唐西域的守护神。可惜的是,最终高仙芝受到朝中宦官的诬陷,被唐玄宗处死,其结局令人唏嘘。

杜甫曾给高仙芝写过一首诗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 ...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在这首诗中,高都护就是安西都护府都护的高仙芝。能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此诗意在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可以说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其实诗人也是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襟怀。

标签: 唐朝高仙芝

更多文章

  • 杨广为何狠心赐死杨丽华唯一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朝,隋炀帝,杨广,杨丽华

    在隋炀帝杀过的人当中,有那么一个人,却是最最冤枉的,仅仅是因为几句民间的童谣,就把其一族人杀得一干二净,甚至连自己的外甥女,也没有放过。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吧!说起杨丽华和杨广的关系,这对姐弟一定有太多的话要说了,作为一母同胞的两个人,这对姐弟的关系其实是很不错的。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残

  • 历史上的狄仁杰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和武则天有染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狄仁杰

    谈论起我国历史上的神探,相信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两个人。他们分别是包拯和狄仁杰。近年来的热播剧《神探狄仁杰》想必大家都有看过,通过这部剧精彩的演绎,让他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比。人们给他的标签都是料事如神、推断鞭辟入里。但历史上真实的他,真是这样的吗?狄仁杰出生在官宦世家,所以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他要

  • 一年吃了30万人?明明是起义军领袖却被黑成吃人恶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黄巢,起义军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虽然很多,但要么被政府的正规军所灭,要么就是带头大哥经受不住政府的诱惑被政府招安,能成功打垮政府军的寥寥无几。被招安的带头大哥下场或许还算好些,但被灭的带头大哥就会被黑的体无完肤。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带头大哥黄巢在被政府军灭了后就被黑成了一个吃人恶魔。《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

  • 祸起萧墙,八王之祸乱天下与西晋的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晋,八王之乱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他担心自己也遭到曹氏家族灭亡的命运,称帝以后便大封同姓宗族为王。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司马斡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汝南王,司马骏为赵王,司马伦为琅琊王,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封司马孚等子侄17人为王,一共封了大大小

  • 李密是如何一步步统领瓦岗寨,主要还是得益于隋朝最牛这一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朝,李密,瓦岗寨

    李密是隋唐时期比较出名的起义领袖,他的成功除了隋王朝的暴政和天下民心同路,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得益于他自己的实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他一步一步成为瓦岗寨的首领呢?杨广将杨玄感叛变平定之后,随即下令彻查此事以绝后患。他不仅将之前投降的朝廷官员统统杀掉,就连当时接受杨玄感救济的百姓也不能幸免于难。一下

  • 善于招揽人才的李世民,怎么独不能将这个人招进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李世民,单雄信

    隋唐时期,猛将英雄辈出,除了三国时期,隋唐时期所处的英雄猛将是最多的,有帅才李靖,还有就是秦琼,尉迟恭,程咬金,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李世民在麾下的二十四功臣,个个都不是凡俗之辈。也难怪李世民在老来想起和兄弟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日子,就激动不已,可是到了他都快死了的时候,曾经的兄弟死的死,老的老,

  • 辽国扩充军队有60万人以上,为何没有消灭西夏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辽朝,西夏

    在宋朝统治期间,北方一直有一个强敌,那就是北方的大辽国。在11世纪的东亚地区,辽国是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宋朝在经济上能够秒杀辽国,但是在军事上一直被辽国暴打。即便是后起之秀的西夏国,也不敢和辽国正面对抗。那么,辽国军队到底有多强的战斗力。既然大辽国这么强悍,为何没有灭掉盘踞西北的西夏国呢?宋朝的疆域只

  • 明成祖朱棣答应立朱高熙为太子,为何后来又变卦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朱棣,朱高煦

    朱高煦系朱棣的次子,英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跟随朱棣征战南北,屡立战功。白沟河之战,高煦帅精骑数千,斩南军都督瞿能父子,使得燕军反败为胜。东昌之役,“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赖高煦所率援军,击败南军,保护了朱棣。朱棣以高煦类己,许以事成立为皇太子。

  • 解缙深得朱棣器重,最后却被埋入雪堆冻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朱棣,解缙

    解缙朱元璋崩逝(公元1398年),谢缙入京哭临。因为此事,有司弹劾谢缙违逆诏旨(朱元璋遗诏有云:“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并且,解缙母丧还未下葬,父亲年已九十,他不应当舍家入朝。于是,解缙被贬谪为河州卫吏。后

  • 李自成包围了北京城的时候,为何崇祯不选择外逃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李自成,崇祯

    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虽然亡国之灾不完全在他,但他的刚愎自用,好高骛远,不敢担当绝对是明朝灭亡的加速剂。虽然作为皇帝他做到了“君王死社稷”的诺言,但我想这并非是他真心希望的,只是形式危急,四面楚歌,想逃却逃不掉了。这还要从崇祯皇帝的性格说起。1642年,明朝面临清朝和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