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藩镇势力是怎么一步步变强的?朝廷为什么不想办法压制?

唐朝藩镇势力是怎么一步步变强的?朝廷为什么不想办法压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78 更新时间:2024/1/10 20:05:31

众所周知,唐朝政权实亡于藩镇割据,中央及地方矛盾尖锐,各地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权,职位又由其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随着时间推移,唐朝统治者无力镇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的藩镇节度使,各地藩镇却有实力攻打京城,逼迫皇帝出逃,使得唐帝权威扫地。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这种中央集权程度削弱、藩镇强大且互相争战的割据局面,有着明确的发展阶段,观察分析各个阶段的藩镇割据发展形势,便能深刻理解唐朝的衰落过程。

唐平“安史之乱”形势图(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阶段割据形成发展时期

该阶段大致处于唐代宗初年至唐德宗末年。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史思明长子史朝义自缢身亡,其麾下党羽纷纷投降,“安史之乱”至此结束。奈何朝廷实力有限,既不能派心腹将其架空,也无法彻底将其打散拉拢,所以最后只能以赏功为名授以藩镇节度使称号,并命其分统原安史逆贼所占各地。朝廷共设四镇节度使,即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辖今河北及东北地区﹔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辖今河北中部地区﹔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辖制今河北南部及山东北部地区﹔薛嵩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辖制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部分地区。不久,相卫辖区为田承嗣所并,四镇遂变成三镇,三镇名服唐廷,实则独立,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和干涉节度使的继承事宜。

唐代藩镇分布图(图片来自网络)

除去这大名鼎鼎的河朔三镇外,另有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者)镇节度使李正己,本来淄青节度使为侯希逸,李正己将其击败后,唐朝中央无力收回,只能授以其节度使称号, 李正己一家也由此统治山东地区长达三代四人;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则实行割据封闭统治长达十九年。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梁崇义被灭,次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共同抗拒中央,不遵唐帝号令。唐德宗连忙调集淮西邻道集攻李希烈,其余诸道皆观望不前。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德宗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 泾原军于长安发动叛乱兵变,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无奈出奔奉天(今陕西干县)。

唐德宗李适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奉命驰援德宗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追随叛军反抗唐朝,德宗再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此时危在旦夕,随时都可能覆灭。好在名将李晟率军收复长安,同年六月平定“朱泚之乱”。贞元元年(公元785)八月,李怀光之乱平定,二年(公元786年)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冀鲁四镇暂时表示重新尊奉唐帝,大唐表面上又重归统一。唐德宗李适经过这场史无前例的反叛后,几乎吓破了胆,决定对各地藩镇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当然,李适也采取了一些保障自身安全的措施,比如加强禁军(神策军)、充实府库等。不过这些举措却引发了另一个极具威胁的后果,即宦官掌权乱政。

唐代宦官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阶段中央讨伐叛镇时期

该阶段大致处于唐宪宗李纯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至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唐宪宗李纯即位后,经过其父唐顺宗李诵十余年的治理,唐朝中央军力与财力积累了一定基础,唐宪宗开始着手削藩。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上书求兼领三川不得,发兵进犯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宪宗遣高崇文率神策军出征平定。同年,宪宗又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叛乱。次年,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叛变,宪宗调邻道兵征讨,李锜为部将所杀。

唐代出征场景壁画(图片来自网络)

唐宪宗数次平叛藩镇均取得胜利,增强了朝廷主战派的信心。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逝世,其子承宗自为藩镇,宪宗遣宦官吐突承璀征讨,结果无法取胜,只得暂时妥协,下旨由王承宗继位。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逝世,其子从谏继位,从谏年幼,军中遂推大将田兴(后改名弘正)为主。田兴上书表示愿服从宪宗统治,遵守中央法令,申报魏博地区户籍,还向唐廷请命刺史督抚等地方官,并遣使送从谏入京为质,河朔三镇由此出现突破口。

唐宪宗李纯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方面,淮西自李希烈为部将陈仙奇所杀后,吴少诚又杀陈仙奇,其义弟吴少阳继位后仍旧割据一方。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父位,对于淮西镇如何处置,唐朝群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宗本人的立场是主战。于是唐廷征集邻道军队围攻淮西之时,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河阴转运仓被焚毁,主战派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先后被刺杀,但这些风浪都没令宪宗动摇,他任命裴度为相,坚持平定藩镇割据叛乱,这也成为藩镇势力与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

唐朝军队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各地平叛军队中,不少将领迁延观望,故意作战不力,所以战事一度陷入胶着。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宰相裴度亲临前线督师,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同年,宪宗发兵淄青,次年二月,淄青将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卢龙节度使刘总见此,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请朝廷另委节度使,唐中期以来藩镇长期割据的局面至此似乎得到了解决。然而由于朝廷平叛过程中消耗太多人力物力,致使和平局面之下暗流涌动。

唐代长安城现代数字化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阶段藩镇复兴延续时期

该阶段大致处于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唐宪宗长年平叛,耗光了中央府库积蓄,地方的平和稳定又使朝臣思想麻痹,这就为野心家们暗中蝇营狗苟提供便利。宪宗晚年大举修行炼丹以求长生,加之任用聚敛之臣,赋税极高,百姓对此怨恨不已。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宪宗驾崩,唐穆宗即位后为平复百姓,着手裁减兵员,此举虽大幅节省财政开支,然而被裁士卒没有合适去除,于是在各地作乱,而河朔三镇将士也因与朝廷委派的昏庸官吏产生矛盾,最终双方汇聚在一起,准备发动新的叛乱。

唐穆宗李恒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卢龙兵乱,将士囚禁朝廷委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随后,成德军擅杀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穆宗命裴度统兵讨伐,并下令魏博节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由于将士不肯出力,还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复当初独立状态),田布不肯只能自杀谢罪。河朔三镇再次脱离中央控制,此前被朝廷裁撤的士卒纷纷投奔新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等人。

裴度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裴度征讨无功而还,徒劳靡费国帑,唐朝中央亦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放任河朔三镇自立。见唐帝无法镇压反叛,各地人心思变,许多小型割据势力纷纷涌现,如徐州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崔群并自领军务,朝廷无奈授以节镇。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偕,朝廷无奈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子孙三代之后占据泽潞十余载。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李德裕率军发动“会昌伐叛”,一举平定泽潞,这才稳定住了中央对各地的基本控制。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藩镇割据虽有所复兴和发展,但危害性并没有之前那么严重,各地藩镇节度使也只是经常发生牙将逐帅等“以下克上”之事,没有各自大打出手,此外多地还出现权力下移的趋势。

唐昭宗李晔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阶段藩镇相互兼并时期

该阶段大概处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朝灭亡(公元875年~公元907年)。乾符二年(公元875),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朝廷虽征集各地藩镇围剿,但由于大军指挥并不统一,加上各地节镇利用机会扩充实力,唐朝的灭亡速度反而因此加快。广明元年(公元881年)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僖宗仓皇出逃,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各地割据势力趁势兴起,割据藩镇空前增多。

后梁太祖朱温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农民起义军被剿灭后,藩镇完全无视唐朝皇帝权威,开始进行规模浩大的兼并战争。此后数十年,各地割据兼并不断,唐帝也屡次被人挟持充当傀儡。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弑杀唐哀帝李柷,唐朝正式宣告灭亡。由于朱温本人缺乏足够的威望与能力,无法真正统一全国,各地节度使又纷纷变回“大唐忠臣”,打着兴复唐朝的旗号反对其统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五代十国的混战局面由此产生,而这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直至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统一大部分中国,重新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藩镇割据才彻底宣告结束。

更多文章

  • 隋朝真的是强大而灭亡的吗?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隋朝,隋炀帝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我国熟悉的。从夏商周开始,华夏就进入了分封制的王朝。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华夏文明进入了封建王朝,在秦朝之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直到清朝的灭亡,封建王朝才彻底的消失。在历史上,朝代的更替从来没有停止过,从秦朝之后,历朝历代的王朝都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

  • 李宪身为唐朝的太子,他为什么要主动让位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唐玄宗,李宪,唐让帝

    自古以来被人们争夺最激烈的就是皇位了,皇帝是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存在,对于那些皇子而言,他们争夺的就是太子之位,比如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就是九个皇子争夺太子位置开始的争斗,但是在唐朝,有一个太子在老皇帝死后,坚决将皇位让给别人,这是为什么呢?唐朝在李世民之后,逐渐走向了下坡,高宗的权利被武则天架空,在

  • 陶渊明隐居之后靠什么生活,他最后靠什么生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朝,东晋,陶渊明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你原本是什么样的人,只要进入这个染缸,都会人不由己的改变自己的初衷,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在社会上打拼。古时候有些文人雅士,不愿意和世间同流合污,于是选择隐居,在深山老林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陶渊明就是一个这样的人。陶渊明是晋代的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家庭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还是算是

  • 东晋十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实力和经济情况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晋朝,东晋,十六国

    东晋建立之初,北方一些士族南迁时这些人由于有士族豪强的掩护,享受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待遇,客观上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东晋王朝整个社会生产来看,仍然受到战乱的严重影响,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国贫兵弱的局面。司马睿首次派祖狄北伐,只给他1000人的粮饷,3000匹布,令其自行制造兵器,招

  • 司马炎的布局手段到底有多高明,为何后世枭雄会争相效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晋朝,西晋,司马炎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位非常厉害的谋士,他就是媲美诸葛亮的司马懿。不过在谋略方面司马懿有过人之处,可是在做人做事方面,司马懿就差很多了。时至今日人们都认为司马懿属于叛臣贼子,正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导致了他的篡权。结果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曹魏皇帝的傀儡之下,成为了曹魏真正的掌权者。这一点是司马

  • 武则天为何会将国号改为周,改国号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武则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想要把持朝政的女人,但是众多女人中只有武则天一个人做到了权倾天下,独登皇位。她的能力以及魄力是很多男人都比不上的,在唐高宗李治死后,她一直把握朝政。因为她知道没有权利是多么的卑微,曾经的她因为没有权利,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现在的她知道只有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

  • 秦叔宝究竟是以什么做武器,有关于他的武器说法有几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秦琼

    要说隋唐之际,那个武将最为人称道,那想来肯定是秦叔宝了,他是隋唐十八好汉之一,是兵马大元帅,秦琼与姜松、程咬金、杨广并称四绝,熟悉隋唐故事的小伙伴们一定都听说过很多和秦叔宝有关的故事,秦琼卖马,两肋插刀,还有那个著名的三鞭换两锏了。秦琼剧照(图片来自网络)在隋唐的故事中,秦琼的武器一共有三种:1、镀

  • 崇祯死后李自成是怎么对待他,他的尸体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李自成,崇祯

    我们都知道,当年的李自成在率领了农民军之后就攻进了北京。由于崇祯皇帝看当下的情况已然是大势已去,因此就登上煤山之后上吊殉国了。那么,当李自成来到了这里之后,看到崇祯皇帝的尸身,又是怎么做的呢?李自成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李自成是怎么对待他的?见李自成等人已经攻进来了,当时的崇桢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看

  • 金人当初连北宋都能灭掉了,为何就是灭不掉南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金朝,南宋

    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都城,宋徽宗与宋钦宗等三千多人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亦称“靖康之耻”。这场巨变导致神州陆沉,宋朝也落得“弱宋”的评价。在金人面前,宋军不堪一击,就连都城都成为金人的猎场,然而令人疑惑的

  • 明熹宗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明熹宗

    大家都知道明朝开国之后,太祖朱元璋为了避免后世为了皇位而自相残杀,就立下了长子继位的皇位传袭法则,及时在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也没打破这一法则,将皇位传于其他儿子,而是传给了长子朱标的长子建文帝朱允炆。纵观明朝16位皇帝,大多数都是以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但是有4个皇帝例外,其中一个就是深受后世同情的